為方便和廣大農民工聯系,不久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通過媒體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及QQ號。但是幾天之后,她的手機彩鈴已變成了她所在的新明珠集團的廣告,來電全部轉入“中文秘書臺”,基本處于關機狀態;QQ號根本不予接受添加好友請求。
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人質疑胡小燕作秀,還有人發帖表示“小燕,你讓我很失望”,更有人抨擊胡小燕已經變質為其所在公司的商業廣告工具。所有現在發生的這一切,恐怕是質樸本分的胡小燕所始料未及的。剛剛參加完“兩會”的高度興奮,可能使她疏忽了一個基本的道理:既然公布了聯系方式,就等于是向社會宣布自己愿意承擔這份社會責任;而當你根本無法承擔責任時,人們就會產生抱怨,乃至懷疑你當初公布聯系方式的動機。
顯然,胡小燕對自己公布聯系方式后可能承擔的那份社會責任,存在非常嚴重的低估——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幾乎將胡小燕的手機打爆,給她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在“首批農民工全國代表”的盛名之下,無數的農民工幾乎已經將胡小燕當成了維護自身權益的“救主”,期盼“自己的代表”能夠幫助他們實現長期被忽視與被踐踏的權益訴求。縱然胡小燕有三頭六臂,肯定也無法承托如此沉重的期盼,何況在“人大代表”的光環之外,她不過是一家普通工廠的普通女工。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榮獲央視2003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殊榮的農婦熊德明。在她因大膽請總理替丈夫討薪而聞名全國之后,同樣面臨著今天胡小燕所面臨的“盛名困境”:熊德明成了眾多民工心目中的“討薪高手”,當地及鄰省的民工請她幫忙討工錢,“100多天來了600多民工”。
當法律和公權無法為權利貧困的人們提供更多有效庇護時,他們維護權益的渠道大概只有兩條:要么訴諸法律途徑之外的“旁門左道”,以贏得媒體關注作為唯一要務;要么寄望于強勢權力的憐憫。“跳樓秀”、“討薪新聞發布會”之類屬于前者,熊德明和胡小燕的遭遇屬于后者。歸根到底,背后反映的痼疾依然是,農民工維權管道的不通暢,農民工維權代價的高昂,以及政府部門職能的缺位。
盛名之下,“農民工救主”絕非胡小燕所能承受之重。因此,真正讓人失望的倒不是胡小燕的“言而無信”,而是時代發展到今天,農民工的維權渠道依然需要仰仗“同類中的明星”來代表。如今,不堪重負的胡小燕間接關閉了外界聯系她的渠道,那些準備向胡小燕傾訴的生活苦難,誰來傾聽?那些準備向胡小燕申訴的失落權益,誰來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