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徐州多名官員因民眾評議不滿意被免職。近日,徐州市分別免去徐州質量技術監督局情報信息中心主任及燕青、徐州市建設局建筑市場執法監察支隊第一大隊長劉俊的行政職務。此外,還有一批公務人員也因涉嫌犯罪受到法律制裁。這是徐州開展機關群眾評議和作風調查行動中,“揪”出的又一批“反面典型”。
政府把民眾的評議結果落到實處,無疑是擴大人民民主的可貴實踐。此前,有雜志調查顯示,72%的受調查者認為當前干部考核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癥結是“個別地方和部門民意測驗、民主評議走過場,徒有形式”。徐州的做法之所以引發網友熱議,恰恰在于這一民主評議的結果產生了對行政工作的約束力,沒有淪為形式主義,進而上升為倒逼某些官員懈怠行為的群眾力量,可圈可點。
但是,因民眾評議不滿意就被免職之舉深究起來并不值得歡呼。聯想起在2005年評議活動中,徐州市容與城管執法局因連續2次被評“不滿意”而導致局長易人。試問,這里存在不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有些部門如一些窗口行業,與群眾直接接觸頻繁,自然矛盾與糾紛無可避免。相比于那些“深居廟堂”不得罪人的部門,事實上基本喪失了“高滿意率”的可能,無論怎么努力,恐怕也改變不了被民眾評為“不滿意”的命運。這種隨民意而定的民主評議,看似深得民心,實際上會不會鼓勵了不作為、少作為的行政行為呢?
所謂不滿意被淘汰,本質是復活了有失公允的末位淘汰制。實施上,末位淘汰制對參與排序的員工規模和素質分布是有理論前提的。如果“大多數人中等,很好很差的都是少數”,末位淘汰能實現負激勵效應。但對于現實的公共服務部門而言,人力資源的配置不可能完全符合正態分布,可能大家都是積極而優秀的,或者相反,則這種末位淘汰作為制度設計就喪失了起碼的公正、公平的內核。尤其在公共管理上,以不滿意的末位作為淘汰的唯一依據既不科學也不人性,它往往以淘汰少數為成本,扭曲了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準。
法國學者盧梭認為,“公意才是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礎”。公權力出于每一個公民權力之讓渡和授予,它必須對源泉負責。然而,民意只有科學、理性地被吸納到公眾治理模式中,才能催生出符合公意的完滿結果。在民主評議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傾聽民意,但更需要通過合法的程序、科學的舉措、完善的救濟途徑,對真正的公意負責。民眾評議是好事,評議之后有回應也是好事,但要真把好事辦好,絕不能以“殺之而后快”的思維復活末位淘汰,權責當對等,罪罰也當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