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人們總是把旅游業的發展視為一種單純的經濟活動,偏重于追求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相對忽視了旅游對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是張家界的必然選擇,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加強旅游環境的管理。
關鍵詞:張家界;旅游環境;管理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85-02
旅游業對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日漸突出。這種影響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旅游業正面的、積極的影響,減少以至避免它的負面的、消極的影響。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強化旅游環境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張家界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環境的保護尤為重要,本文就是從張家界的旅游環境現狀入手,分析原因并尋找對策。
一、張家界地理概況
1.氣候。張家界位于湖南西部,地處云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屬北中緯度。本地區氣候以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這樣的氣候有利于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
2.地質、地貌。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巖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
3.旅游資源。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聞名于世。由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巖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于一體,集路、橋、洞、湖、瀑于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4.生物資源。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藥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云豹、獼猴、靈貓等。
二、張家界旅游環境的現狀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在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內,隨處可見小商販亂搭建的臨時攤點,還有旅游投資公司開發建設的旅游設施,建筑物的增多,勢必導致建筑垃圾和廢棄物的增多,這嚴重影響了該景區的旅游環境。旅游活動帶來的污染物會增加空氣中的細菌、灰塵、廢氣的含量。據有關專家測算,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區的空氣質量部分超過國家一級標準,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呈上升趨勢,酸雨頻率大于52%,酸雨的頻率一高,武陵源以石英砂巖構成的砂巖峰林地貌將受到侵蝕,這是危及到峰林奇觀能否得以長存的大問題。劃船,野泳等游憩活動,會對水體帶來許多不利影響。如機動船的潤滑油會給水體及生物造成危害,每個游泳者會給水體帶入一定量的氮和磷。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水體及水體生物成分。除上述污染外,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些未經處理的污水還經常把病原體帶入河中,金鞭溪和索溪峪正遭受嚴重的污染。旅游資源也不同程度的受損,在武陵源風景區內,很多巖石只要能觸手可及的地方,都會被刻畫,如觀看天書寶匣的觀景臺上,巖石刻滿了“某某到此一游”等,由于觀景臺地方狹小,客流擁擠,巖層承受力有限,容易出現下傾趨勢。很多景區白色污染嚴重,在黃龍洞內,游道太多,開發過度,人為踩踏嚴重。
2.對旅游景區環境管理的專門性法律、法規還欠缺。旅游業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旅游區大多數基礎建設項目,沒有按規定程序辦理有關環境保護手續,有的辦了也是流于形式。在管理上,體制不夠健全。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國家特級防火區,卻看到不少的游客在防火區內抽煙而無人問津,若一旦失火,后果將不堪設想。
3.旅游開發過程中生態意識不強。武陵源風景區內,少數民族達70%以上,且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當其居住地被開發成旅游景點時,居民們生態意識淡漠,經常采集野生植物,獵殺野生動物,兜售給游客,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經濟收入,在不少的小販攤上,可見各色蝴蝶的標本,旁邊注明張家界留念幾個字樣。
4.不能有效地調節旅游高峰期與低谷期,導致旅游環境容量超過負荷。張家界作為世界著名的景點,旅游旺季時,長期“人滿為患”。嚴重超過了張家界的旅游環境容量。據統計,張家界一年中有半年多是“旺季”(4-10月),旺季中有5月、7-8月、10月三個高峰期和“五一”、“十一”兩個“黃金周”。“五一”黃金周進入武陵源的人數最多的一天(2002年5月3日)達85 556人次。“黃金周”核心景區日均接待人次超過最大容量(按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等單位的總體規劃修編設計為2.2萬人次)1~3倍,全市一年中出現約半個月的嚴重超負荷接待。“黃金周”嚴重超載,造成景區擁擠、嘈雜,明顯影響旅游質量,許多旅游設施也不堪重負,環境污染加劇,管理難度加大。
三、張家界旅游環境管理對策
1.旅游環境保護和建設要科學化,加強科學研究。旅游環境保護和建設要建立在符合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欲促進旅游業發展,須保護和建設好旅游環境,加強科學研究,以便更科學地對旅游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和管理。就張家界森林公園的旅游環境管理而言,既要加強森林公園建設,又要積極保護森林資源。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于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如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那么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這一點。
2.推行有利于自然保護的生態旅游方式。我國傳統的發展模式,也可以說是一個怪圈,就是“先污染,后治理”。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隨著生態意識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將成為旅游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參與環境保護的鄉村旅游、綠色旅游等生態旅游形式是當今公認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旅游與環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我國有許多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適時適地開展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有利于旅游環境保護意識的整體提高。生態旅游是在自然環境中,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的感受并負有責任感的一種旅游活動。而在多種多樣的生態旅游中,如森林生態旅游、海洋生態旅游、草原生態旅游、高山生態旅游等,最為廣大旅游者所鐘情的也就是最易于接受的還是森林生態旅游。而張家界正是屬于森林生態旅游的范疇,發展生態旅游,意義重大,通過興辦森林生態旅游將能夠提高森林利用效率,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3.提高環保意識。從社會的角度分析,森林旅游對自然保護產生不良影響的根源在于經營者和游客保護意識較差,全社會民眾的保護意識和整體素質較差,因而,在整個旅游活動過程中會產生破壞資源和污染環境的不良現象。旅游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體參與,因此,通過法制觀念教育、全面觀念教育以及長遠觀念教育,來提高游客的旅游環境保護意識,對于持續發展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一些旅游開發和發展似乎沒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對發展旅游的認識,缺乏對居民積極參與旅游開發和發展的鼓勵。
4.提高旅游管理質量。逐步通過建立自然保護綜合管理體制來提高旅游管理質量。如在旅游實體中成立自然保護機構,建立巡護隊、監測組、宣教科、環境衛生治理分隊等,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制定地區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編制長遠和近期保護規劃,健全各項保護規章制度,實施規范化管理;實行分級負責和分片劃段承包責任制,加強定期檢查、監督、考核,全面保護;成立社區保護組織,由當地政府、村組、公園、自然保護區、旅游經營業主等多方建立聯合保護體系,對旅游活動實行協調、監督、檢查和管理。保證各方利益,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
總之,旅游發展應該與旅游環境管理同時進行,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真正治理和建設好張家界的旅游環境,為張家界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