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民醫保”的形勢下,困擾高校多年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將得到妥善的解決。大學生要有科學的醫療保障觀念,自覺提高健康風險意識和健康投資意識;社會要對大學生的醫療保障做出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時做好補充醫療保障工作,滿足大學生的醫療保障需求。
關鍵詞:“全民醫保”;大學生;醫療保障
中圖分類號:F84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195-02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民生”話題首次被作為獨立章節寫入主題報告,其中“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要用制度保障群眾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為“全民醫保”指明了方向。2007年年初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草擬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方案》,把城鎮個體工商戶、無業人員、職工家屬、在校學生等納入進來,已在全國79所城市試行。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2007年3月曾明確表示,醫改新方案今年出臺,中國要建立“全民醫保”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方案》共同構成了“全民醫保”的基本框架。在“全民醫保”形勢下,困擾高校多年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將得到妥善的解決,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決大學生的醫療保障問題:一是提高健康風險意識,二是增強健康投資理念,三是對大學生的醫療保障作出正式的制度安排,四是做好補充醫療保障工作。
一、大學生應提高健康風險意識
我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舊觀念相互碰撞,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結構發生劇烈變動,大學生學業、經濟、交往、就業壓力越來越重,必然導致各種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的發生。在傳統觀念里,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身體健康,發病率小。事實并非如此。武漢高校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重大疾病正呈上升趨勢,入學時的乙肝病毒攜帶者約為8%~10%,在校期間其中至少3%~5%轉變為顯性即變為乙型肝炎;結核病也呈上升趨勢,學生患結核病住院人次由1998 年的181人次上升到2003年的311人次。在高校里惡性腫瘤患者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僅湖北大學近3年來就有6個學生患上癌癥[1];廣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最近對廣州大學、中山大學等6所大學2 500名大學生進行了健康狀況的專門調查,發現近一年來超過七成的大學生患有各種疾病(男生69.9%,女生78.4%)[2]。
目前,在校大學生群體沒有有效的醫療保障。截至2007年5月,全國各類在校大學生已達1 700萬人左右。現有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是建國初期1953年建立的,一個時期以來基本解決了大學生的醫療需求問題。1999年高校的擴招以來,國家對高校公費醫療的定額撥款,仍按擴招以前的學生人數和標準發放,很難滿足學生的醫療衛生需求,造成大學生的普通疾病治療水平極低,大重病和意外傷害更無力保障。大學生是經濟弱勢群體,他們自己沒有經濟收入,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家庭保障能力微弱。2003年后,我國規定任何單位不得強制學生購買任何形式的商業保險,原本是一些大學為學生購買的商業醫療保險也變成了自愿購買,學生醫療保險大大萎縮。
“全民醫保”制度的設計和建立說明,國家引導每個國民要有疾病風險意識。據有關材料顯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1年里有13位同學患上像白血病、尿毒癥等花費超額的大、重疾病,平均每位同學的醫療費用在10萬元左右。即便是乙型肝炎按照普通療法治療,通常1年需要1萬元。而政府每年給一所高校的全部醫療撥款不到100萬元[3],政府如何保障大學生不因缺錢而失去生命呢?芽面對高額醫療費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募捐,所募款項往往是杯水車薪,隨著大學生重大疾病患者、意外傷害情況和貧困學生的增多,大家對捐款產生“疲倦”心態。因此,在沒有正式納入社會醫療保險以前,在完整的醫保制度形成期內,大學生應及時選擇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緩解疾病風險壓力。
二、大學生應有健康投資理念
大學生是國家的優秀人才,必須做先進觀念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健康與教育一樣,是人類生活并體現價值的基本潛能之一。從健康經濟學的角度看,不健康的因素會導致個人收益受損,如就業機會減少、工資降低、工作時間縮短等,有的甚至被迫放棄已有的工作;從人力資本的理論看,個人生產和獲利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健康投資的大小,因為健康投資可以增加自身的人力資本積累,是一種可以為投資者帶來預期收益的生產性投資。
健康投資是指一定時期用于預防和治療人體病變,維護和保持人們身心健康所花費的支出[4]。其形式主要包括貨幣資本投入和時間資本投入。這里主要談貨幣資本投入。在“全民醫保”的形勢下,健康的貨幣資本投入就是指國家的衛生投入和個人的醫療保險費用中個人交納部分。許多人認為,參加社會醫療保險后,醫療保險基金就應該承擔個人醫療消費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這種要求醫療保險承擔無限責任的觀念,沒有考慮社會醫療保險保障基本醫療需求的原則,也沒有考慮到醫療保險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關系,它只會使新的醫療保險制度重返公費、勞保醫療制度的老路,最終將改革引向死胡同。醫療保險承擔有限責任,就是以有限的醫療保險基金和衛生資源條件為人們提供適度的基本醫療。這種觀念堅持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強調了參保人要對醫療消費承擔相應責任,明確了參保人履行義務與享受權利的責任范圍,使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在一種可以預見的良性運行軌道上。
三、“全民醫保”經常性的制度安排是解決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的基本途徑
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主體應是社會醫療保險,由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執行。可以參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方案》,對大學生醫療保障做出正式的制度安排。第一,大學生社會醫療保險要覆蓋到每個學生,把二級學院、高職高專及民辦高校的學生納入制度范圍里,體現醫療保險的公平性和互濟性;第二,醫療保險基金由國家、學校和學生三方共同籌資,政府要加大承擔比例,大學生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沒有任何收入,政府應該根據目前的經濟消費水平,提高國家負擔標準;第三,社會醫療保險以學生的大病統籌為主,門診醫療為輔: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年輕,患病幾率較小,但嚴重疾病或意外傷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惡性腫痛、乙肝、結核病等,我們還可以借鑒《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經驗,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大病經濟風險上;第四,建立統一的社會化管理體制:大學生醫療保險應實行一定范圍內的社會統籌,過小的統籌層次很難抵御大病醫療的沖擊。因此,原則上以省為單位進行統籌,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提高統籌層次,統籌地方的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基金的統一征繳使用和管理,保證基金的足額征繳、合理使用和及時支付。
在全世界衛生總花費用中,我國的只占2%,而我國的13億人口,卻占全世界人口的22%;在衛生總費用占GDP 的比例中,我國只占5%,其他國家,尤其發達國家,如英國、日本是8%,加拿大為l0%,美國近15%[5]。不少專家和學者指出,21世紀,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政府有能力加大全民醫保資金的投入,“全民醫保”不是錢的問題。2007年4月1日起上海市正式實施《關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學生醫療保障制度若干意見》,為全國大學生醫療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范例。
四、補充醫療保障是解決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的必要措施
大學生補充醫療保障包括補充醫療保險和社會醫療救助兩個部分。
補充醫療保險指不同層次的商業醫療保險,滿足大學生的不同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通過鼓勵個人參加商業醫療保險,解決超過基本醫療保險封頂線以上的醫療費用負擔,以彌補基本醫療的不足。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是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的主要部分和基石,屬于政府行為。商業醫療保險屬于大學生個人行為,目的在于適應不同經濟條件大學生的醫療需求。高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大學生的保險意識,使得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購買商保;社會統籌基金也可以拿出一部分到商業醫療保險公司再投保,大額封頂線以上的醫療費用可由保險公司承擔一部分,以減輕統籌基金的風險壓力。
建立以互助互濟為主體面向社會多元化資金來源的社會醫療救助機制,解決貧困大學生和重大疾病大學生的醫療需求。高校應設立專項醫療救助基金,醫療救助基金可以從下列渠道籌集:一是由各地醫療保險機構每年從醫療統籌金中劃出一定的比例;二是由財政撥付的資金;三是其他由個人、單位或慈善機構捐助的資金。社會醫療救助的救助對象為:一是交不起醫保費的;二是貧困學生患大病、重病后的醫療費個人自付部分給予救助;另外,部分自幼患病的學生由于不符合保險公司投保條件不在投保范圍內的,一旦病情加重或惡化,只有求助于社會捐款,更多的人由于缺乏渠道,甚至連向社會救援的機會都沒有,因此他們也應該得到社會的救助。
將大學生納入“全民醫保”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需要逐步推進。在吸收“全民醫保”形勢下的醫療保障經驗和研究成果后,中國特色的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即將建立起來。它是建立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輔,救助基金為補充的大學生醫療保障體系。這樣的醫療保障可以滿足大學生醫療衛生的需要,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順利完成學業,有利于學校發展,有利于國家建設。
參考文獻:
[1] 周曉農,田加剛.大學生醫療保障脆弱鏈條一碰就斷[N].市場報,2004-11-12(5).
[2] 尹士優,劉浩.引導大學生走上健康路[N].中國教育報,2005-04-25(8).
[3] 胡勝友,溫蕊.誰為得了重病的大學生埋單?[N].科學時報,2005-03-15.
[4] 李寶元.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7.
[5] 林彧,何方.朝著全民醫保的目標邁進[J].就業與保障,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