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人們對2005年中歐之間上演的“胸衣戰”仍記憶猶新:當時歐盟取消紡織品配額制度,中國紡織品大量出口至歐盟,甚至積壓滯留在對方海關,引起歐盟對中國實施特別保障調查,并對中國輸歐紡織品實行數量限制,隨后迫使中國啟動主動配額管理。從理論上說,2005年“井噴”的出現,是中國紡織品出口在壓抑了若干年以后的一種釋放,是中國紡織品回歸自由貿易的自然體現。當然,這種數量激增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經過這幾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基數雖然增大,尤其考慮到多方面原因,雖然2008年輸歐盟紡織品配額制度再次被取消,出口數量增長仍然不可避免,但一定會比3年前更趨于理性。創造一個又好又快的寬松貿易環境,自然是紡織業一直期盼的最佳選擇。
難度依舊 貿易環境風險加大
業內人士共識,2008年中國紡織業將繼續面臨通脹壓力、貨幣政策從緊、人民幣加速升值、出口退稅進一步下調和貿易摩擦等五大難題。
首先是通脹壓力。2008年的中國CPI(居民消費指數)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世界環境多種復雜的政治、經濟因素使得國際能源、原材料價格以及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逼迫企業向下游轉嫁生產成本。在這種背景下,中國2008年通貨膨脹的壓力會明顯增加,預計全年CPI漲幅大約在5%左右,迫使紡企不得不增大成本開支。
其次是貨幣政策從緊,更多紡企面臨被淘汰。紡織企業長期以來利潤率水平較低,資金需求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較高。一旦銀根持續緊縮,一些簡單型經營性企業將面臨很大的資金風險。
三是人民幣加速升值。從2005~2007年兩年半匯改,人民幣已經升值10%,紡企利潤下降最多,已經達到6成:對于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每升值1%,紡織服裝業的銷售利潤率將下降2%~6%;人民幣升值5%~10%,利潤率將下降10%~60%。
四是2008年出口退稅下調預期仍然存在。出口退稅政策有可能進一步向優化產品結構傾斜,對涉及環保和生態環境變化的品種,極有可能進一步調低出口退稅率,比如,羊絨和皮革制成品。
五是貿易摩擦還會增大。2008年,紡織品出口仍呈一定的增長態勢,隨著貿易量和貿易額的逐步增加,紡織界貿易摩擦在數量和規模上將繼續擴大。
以上幾點國內因素,紡企還可以根據國家政策預留“提前量”,積極進行籌措,把風險降低到最?。欢鴩H貿易摩擦則是很難掌控,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在環保、技術、綠色等方面采取的貿易壁壘更是防不勝防。
貿易壁壘 花樣層出不窮
進入2008年,伴隨著歐盟紡織品配額時代的結束,以及中國紡織經濟參與國際競爭的快速發展,中國紡織業所面臨的貿易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長期支撐紡織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轉化,特別是歐美市場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愈演愈烈,使中國紡織業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更為嚴峻,也使得2008年紡織業出口形勢凸現變數。
歐,美等發達國家正是利用掌控技術、綠色等“話語權”,在不斷設置環境壁壘、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上花樣翻新,讓人應接不暇。在中歐紡織貿易不斷增長、順差持續上升的背景下,貿易摩擦將不可避免地呈現高發趨勢,一向標榜自由貿易的歐洲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也必然隨之而至。歐盟一方面在2007年續簽《中歐紡織品協議備忘錄》采取“雙重監控”措施,一方面《REACH法規》在2008年6月1日具體實施后,對中國出口歐盟產品產生的殺傷力將前所未有,勢必會成為中國加入WTO后面臨的最大技術貿易壁壘。與此同時,美國在紡織品貿易上也決不會善罷甘休,一旦2008年底“大限將至”,輸美配額取消,不排除美國采取過渡期保障機制,繼續向中國紡織品發難。
應當認識到,除中歐,中美雙邊貿易中的政治因素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實質上是國家之間發展不平等的產物。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水平,尤其是科技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從而在產品質量和標準的要求上也存在著不同和分歧,雙邊之間在數量與規模的貿易要求自然就不對等。貿易摩擦,何以為戰?紡織服裝企業應當正確認識歐盟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美國貿易限制措施,既要堅決反對歐美新貿易壁壘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產品過于苛刻的歧視性做法,也要認清歐美新貿易壁壘中有關環保、技術、綠色等現實存在的合理性,與時俱進,因勢利導,積極改善紡織服裝出口商品結構,使中國出口產品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提升到新高度。
因勢利導 努力在逆境中生存
在經歷了2005年引人注目的紡織品貿易摩擦后,中歐紡織品貿易再度迎來沒有配額的日子。中國紡企必須理性開展對歐盟的紡織品出口業務,在不利的貿易環境中爭取獲得最大的利益。
首先,從總體來說,2008年已經開始的紡織品輸歐盟雙控方法,應該對中國紡織業是個利好態勢:一是中歐紡織品配額管理到期后,目前輸歐盟貿易走向進一步明朗化,2008年1月份8類雙控輸歐紡織品增幅明顯快于輸美紡織品。從歐盟海關清關數量看,平均清關數量增幅達76.9%,明顯高于輸美紡織品,但遠遠低于2005年配額取消后的增幅,尚未出現“井噴”現象;二是通過雙邊監控,已經對中歐紡織品貿易的平穩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三是有利于緩解中歐之間的貿易摩擦。
其次,2008年歐盟取消配額,對輸歐紡企來說,其實是降低了市場的準入門檻,減少了原來由于配額管理而帶來的經營成本和風險,使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的積極性大為提高,紡織企業開拓歐盟市場的力度將會明顯增加,這給紡織服裝企業擴大對歐盟出口提供了一個好的契機;同時,由于輸歐產品的質量要求高,交貨期嚴格,規格款式更新較快,將迫使紡織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加快新產品開發,以滿足歐盟市場的需要。另外,2008年歐盟取消紡織品輸歐數額限制后,中國也對輸歐紡織產品實施出口許可,并設置從事紡織品出口貿易2年以上,上年度對歐盟出口額在1萬美元以上等6項市場準入門檻,以遏制以量取勝、低價競銷等無序出口現象發生,這些都有利于紡企苦練內功。
第三,最終取消配額制度,是符合中歐雙方利益的舉措。中國輸歐紡織品從2008年開始,已經不再受到配額制度的嚴格限制,而歐盟消費者則可以繼續享受到物美價廉的中國紡織品。中歐紡織品貿易從配額管理走向雙邊監控。盡管離自由貿易還有一定距離,但至少在監控期間歐盟不會動輒拿出反傾銷等手段制造貿易摩擦;通過監控,如發現問題,先要與中方協商,協商不成才會采取其他措施,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貿易摩擦的發生。
此外,中歐之間用雙重監督制度代替配額制的做法如能成功運行,這對于2008年年底中美之間紡織品貿易配額制結束后的運作模式,將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第四,盡管中國是世界紡織品第一出口大國,但中國不是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唯一受益者,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增長也不是以擠占別國份額為代價換來的,各主要紡織品出口國都享受到了自由化的好處。據世貿組織統計,2005年配額制度取消后,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前15位的國家和地區當中,有14個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的紡織品在2005年后出口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球6.1%平均增幅。因此,歐盟業內有識之士也認識到,一味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擴大貿易摩擦,不利于世界紡織品貿易的發展。
最后,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今天中國紡織品的發展已不再追求簡單的數量增長。中國紡織品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暴露出一些不足,一是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少,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5%,加工貿易盡快實現產業轉移與升級勢在必行;二是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日本,占中國紡織品出口額的40%以上,開展市場多樣化出路更廣;三是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根據全球纖維紡織業國際管理咨詢機(Werner)發布的2007年世界主要紡織工業小時勞動成本全球比較報告,中國沿海地區勞動成本不斷擴大,已經達到每小時1美元的門檻。而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國家紡織業勞動力成本都不足每小時0.4美元。因此,中國國內的紡織企業,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積極推進紡織企業國際化經營,改善中國紡織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分配,為早日把中國發展成為紡織服裝貿易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