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今春,暴雪襲擊我國南部地區。這場50年以至百年一遇的罕見的、突然降臨的南方大雪災,其范圍之大,連鎖反應之猛,危害之嚴重,抗御之艱難,都大大出乎預料。
這場歷時20多天的大雪災害中,鐵路停運了,公路堵塞了,機場封閉了,電力中斷了,數萬公里的輸電線路被毀,數十萬車輛被堵在路上,數百萬民眾被困在火車站、汽車站、機場(僅廣州火車站廣場及周邊的封路區域約5.7平方公里,人如潮涌,最多時滯留人數40萬人)。這對一個國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考驗了政府,考驗了領導干部,也考驗了人民群眾!
目前,抗擊冰雪凍災雖然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但災區的災后重建和恢復生產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在這樣一場嚴峻的考驗之后,冷靜下來,我們應該思考大雪災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從中吸取些什么經驗教訓?如何建立健全相應的、長效的應急機制?
大雪災給我們的啟示、經驗和教訓,最重要的無疑是建立健全長效應急機制,這個機制至少包括四個方面:
長期的宣傳機制——進一步強化“居安思危”憂患意識,而且要警鐘長鳴。人類需應對的重大自然災害很多,諸如大雪、冰雹、地震、海嘯、洪澇、大旱、泥石流等等,而大多重大自然災害常常都是料想不到、不期而至的。早在5年前,黨的十六大剛剛閉幕,胡錦濤總書記就赴西柏坡,重溫“兩個務必”,警示全黨“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突強調了“四個一定要”,第一個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更好地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更好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更好地推進現代化建設”。這種對“憂患意識”的急切呼喚,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對黨情、國情、世情的深刻理解和執政意識上的一種清醒。
有力的應急機制——建立健全強大有力的應急機制,是應對突發災害的關鍵。在作規劃、搞建設時應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要著力提高項目的抗災能力,提高建設材料、施工質量的標準等;要把國家安全的戰略思路從應對傳統安全轉向應對綜合安全為主,并將抗災、防災的物資貯備和空運納入國家的安全戰略規劃,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有效地減少和降低災害帶來的人民和財產損失;要加強發展與安全方面的國際合作;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防災、抗災能力。
有效的預警機制——進一步提高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力。盡管科學倡明的今天,先進的氣象觀測已經為我們否定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的陳詞舊論,但這場持續了20多天的南方大雪凍災,卻是我國氣象部門的一個“盲點”。我國氣象部門雖然已從天氣預報3—5天延展到預報10之內的天氣趨勢,但對10—30天范圍內的天氣預報還處于“空白”的景況。 “對重大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是一個世界難題。” 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坦然承認,并說:“中國氣象局目前還缺乏相關的業務,這將是中國氣象今年的工作重心之一。”建立有效的、長效的預警機制,對重大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前預報,才能為應對重大自然災害作好充分的準備。
災后的應對機制——要提高防止災后“次生災害”的能力,重大自然災害往往會引發連鎖的其他自然災害。如這次南方大雪災,由于長時間的低溫雨雪冰凍,可能會引發山林火災,飲用水源污染,還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農林病蟲害等。這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對應的長效機制,為災后重建和災后安全作好預防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災難也是教科書,它以悲壯的形式觸動著人們的思想意識,以反面的教訓引導人們跨入真理的大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備”方能“無患”。突發性的自然災害在所難免,只要我們居安思危,警鐘常鳴,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不存僥幸之心,不打無準備之仗,就一定能夠降低災害損失,確保國民經濟平穩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