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文壇最熱鬧的盛事之一,就是對名著的顛覆。歷經草根文人“大話”、“歪說”、“水煮”、“誤讀”等多道程序,代代相傳的經典文化,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更有精英學者,在主流媒體上,引進這種“顛覆風”,大談特談: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和瑤姬有婚外情;司馬相如彈奏《鳳求凰》,開啟劫財又劫色的篇章;李清照和趙明誠非古代才子才女幸福婚姻的范例,夫婦常掐架……凡此種種,莫不是向經典開炮,語不驚人誓不休,將無聊當有趣,挑戰現代人的忍受極限。
當代諸多暢銷書,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和現代文化經典的顛覆和糟蹋,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以孔子為噱頭所作的“國學辣妹”式對古典文化的“惡搞”,以董存瑞等英雄為佐料炮制垃圾拼盤的政治文化“惡搞”……這豈止是低級趣味,簡直是在拔民族文化的根!我們在教科書中好不容易建立的對古之文人的信仰系統,在這種顛覆中搖搖欲墜。似乎看到,這種文化泥石流現象,將會造成民族文化脊梁骨的塌陷!
有學者指出,要保持所謂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即主流文化的中國化。我以為,它應該是指以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經創新、豐富后積淀和延續下來的精粹文化元素為基本架構的文化形態。這種形態不能發生化學反應。
我們要守住經典,必要把守名著、把守文化精英。名著,是經典的文字載體,是經典的喉舌;精英,是經典的形象代言人。名著、文化精英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個中人物形象在代代相傳中日益豐滿生動,進而深入人心,割裂這種感動,是一種文化犯罪。
一直以來,我們都感動于司馬相如和卓文君,感動于白居易對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認知,感動于柳永“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癡情……沒有感動的人生,是怎樣荒蕪凄涼的人生!沒有感動的人生,還有什么希望和期待可言!我們的心,是因為感動而豐盈,因為感動而潮濕,而水草豐美。世界因為感動而美好。
百年老樹,砍伐不過瞬間;千年經典,討檄似乎不費吹灰之力。砍樹容易載樹難,顛覆容易樹立難。經典林立的國度,是幸福的國度;經典林立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古之圣人,縱其一生,成就經典;今之眾人,紛紛操起矛戈鋸斧,經典紛紛應聲而倒。經典之林幾成荒蕪。難道,這不可怕嗎!
是人皆有藏在皮袍下的“小”來,經典人物也有他的局限性,如果,我們不能從大局出發,而是一味刺探那些非主流的人事,對歷史就是一種尊重嗎?對文明就是一種推進嗎?對當代,對后人,就是一種負責嗎?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經典,是民族不可多得的財富。經典,是一個民族的知識產權。它的期限,和民族歷史一樣長。如果你窺得經典人物生命中的無知無覺,無措無奈,更應該心懷悲憫,以歷史局限性寬之容之,而不是肆意地嘲諷。
諸多歷史偉人,他們的豐功偉績,人性中的閃光點,都化作感動與時光一起鑲入我們生命的年輪,一次次回首,感動依然那么新鮮,帶著素樸的華彩。我們不可盲從前人,那就讓我們擁有這份生命的感動吧。人生需要感動。心靈的花苞,惟被感動的露水打濕,才永遠保鮮。
一味炮轟經典,必引發主流文化泥石流,精神世界如何構筑,精神文明焉能不滑坡。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顛覆經典泛濫成災,是一種犯罪,而非創造力。經典被毀后的殘垣斷壁,誰來重建?!
警惕顛覆,全面抵制文化“惡搞”,全面“挺立”中國文化的脊梁,這是當代文人的課題。我以為,可以此測試主流文人的文化良知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