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農村基礎設施也有所改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任務艱巨。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而如何培養(yǎng)新農村的主人——新農民,則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在新農村建設中。新村、新房和新街道只是外在的“衣服”。生產和經濟才是“軀體”,科學文化素質則是“靈魂”,這三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塑造新農民。只有不斷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懂技術、敢創(chuàng)業(yè)、會發(fā)展、具有良好生活習慣和道德修養(yǎng)、健康的新農民。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注入內在、持久的動力。培養(yǎng)新農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農民的意愿和話語權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調研中筆者了解到,基層的領導干部都比較重視新農村建設,而有些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高。在部分農村,一些與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事務,比如土地承包、修路修橋、通電通水、農技服務、衛(wèi)生保健和計劃生育等,幾乎都要依靠政府來推動。在基層干部和農民的心目中,政府就是管農民的。而政府管得越多,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就越低;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越低。就越需要政府來推動,長此以往,又怎能不陷入惡性循環(huán)!調研中還了解到,很多縣鄉(xiāng)的新農村建設都是規(guī)劃部門設計出來的,有些地方的項目建設就憑個別領導一句話,“手指一條路。頭點一幢樓”,根本就沒有征求農民的意見。大多數(shù)農民沒有說話的機會,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成了農民建設家鄉(xiāng)的“代言人”。喪失話語權的農民不可能真正參與新農村建設。農民集體失語的新農村建設將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農民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民主管理能力、科教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將從根本上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和成敗。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的大多數(shù)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文化程度比較低,而近年來大批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勞力又從農村流向了城市。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全國2749個村莊的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每個村平均擁有299人。東部為323人,中部為260人,西部為298人。從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yè)構成看,常年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從事非農業(yè)的勞動力每個村平均有154人,東部有182人,中部有120人,西部有144人,該項調查還顯示,74.3%的村認為能出去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經外出打工了。只有1/4的村認為本村還有青壯年勞動力可供轉移。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單靠這部分農民,顯然難以承擔起建設新農村的重擔。如何盡快培養(yǎng)并留住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并使他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三是新農村建設資源難以瞄準貧困地區(qū)農民
新農村建設涉及農林水、科教文衛(wèi)、國土等20多個部門,這些部門都掌握一塊財政扶持資金。在一些地方。各部門在推進新農村建設時各自為政,自行其是,導致資金分散使用。難以實現(xiàn)規(guī)模和集約效益。比如,有的部門為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會選擇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村莊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導致支農資金和政策被傾斜到已經良性發(fā)展的村莊。而那些亟需外力打破“貧困惡性循環(huán)”的村莊由于基礎相對較差、政策成效不明顯,反而難以得到優(yōu)惠政策和資金的眷顧。其結果是,一些富裕的試點村變成了“示范村”;而貧困村莊卻因難以改變面貌,逐漸被人遺忘。再比如,各部門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通常要求地方有配套資金。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地方提供配套資金是輕而易舉的事,從而獲得了比較多的專項資金。而在很多貧困地區(qū),搞建設連起步資金都沒有,又怎能獲得上級部門的項目和資金支持!其結果是許多惠農強農項目被放在非貧困地區(qū),區(qū)域差距越來越大。如何加強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合作,將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fā)工作有效地結合起來,提高新農村建設資源的邊際效率,更好地為貧困地區(qū)農民服務,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面對并盡快予以解決的問題。
以上問題在各地新農村建設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貧困地區(qū)則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在貧困地區(qū),農民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層次相對較低,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活居住條件較差,是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因素,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推進貧困地區(qū)的新農村建設要“見物”,需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發(fā)揮當?shù)刈匀毁Y源優(yōu)勢,引導特色農業(yè)發(fā)展,但更要“見人”。需要培養(yǎng)新農民,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30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反復證明:我們要充分相信農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什么時候尊重了農民的創(chuàng)造和選擇,什么時候相信了農民,我國的農村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和進展,新農村建設也不可能例外。因為自信、自強、吃苦耐勞的農民才是新農村建設的“脊梁”。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我們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人翁地位,以農民為本,以能力建設為核心,把培養(yǎng)新農民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新農村建設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