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全區上下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實事求是地審視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現狀,并從全國主體功能區域規劃看內蒙古,從東西部對比看內蒙古。從國際區域分工合作看內蒙古。正確認識制約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問題和潛在因素,全面分析、冷靜對待。趨利避害,促進問題的解決,使經濟肌體血脈暢通,發展航船乘風破浪加速前進,實現自治區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奮斗目標,爭取用較短的時間走完先行者的現代化之路。
一、當前制約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進入“十五”時期以來,我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具體表現為: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呼包鄂地區遙遙領先蒙東和蒙西地區,占全區比重最大。特別是呼包鄂地區在經濟總量、經濟效益、消費規模、投資規模、產業發展等方面全面處于領先地位。2006年,呼包鄂地區GDP總量達到2710.2億元,占全區12個盟市合計的53.2%,人均GDP達到41430元。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2.36倍和1.36倍;二、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95.2%,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18.9和13.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93.11億元,占全區的比重為56%,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74.4%和3.69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686.5億元,占全區49.5%,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62.4%和2.03倍;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1 5.33億元,占全區的46.6%,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1.13倍和3.1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96元,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938元,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5737元和486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16元,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974元,分別比蒙東和蒙西地區高出1986元和1442元。
(二)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盡管我區近幾年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差別明顯擴大。2006年,我區城市經濟占全區的比重達到57%。城鎮人口占全區的48.6%,分別比2002年提高4.5個百分點和4.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5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42元,兩者之間差距由2002年的3965元擴大到7016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8898元,農村牧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2852元,兩者之間差距由2002年的3493元擴大到6046元;城市每萬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達到48張,農村牧區每萬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僅達到24張,兩者相差1倍。農牧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村牧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只有20.11平方米,不僅低于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6.45平方米,而且也比全國農村牧區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少10.54平方米,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29位。農村電話用戶112.8萬戶,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24位。
(三)“三化”進程發展不平衡
自治區七次黨代會提出朝著“三化”互動方向發展,“三化”進程明顯加快,但是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到2006年底,全區的城鎮化率達到了48.6%,但是仍有5個盟市城鎮化率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其中。赤峰、通遼、烏蘭察布、興安盟4個盟市城鎮化率甚至不足40%。
(四)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
首先,從三大需求看,投資拉動大。消費和外需拉動較小。在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1%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16.3%,消費的拉動為10%,外需(凈流出)對經濟的拉動為9.2%。從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看,近幾年連續下滑,2006年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即消費率)由2002年的58.5%降至2006年的43.7%,降低14.8個百分點。其次,從三次產業看,二產業特別是工業拉動明顯,而一、三產業拉動相對較小。2006年,我區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5%、62.4%、33.1%,其中工業的貢獻率為56.6%。在全區GDP年均增長1817%中,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0.8、1117和6.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10.4個百分點。2006年我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20位;我區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3.1%,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個百分點。第三,從產業形態上看,傳統產業占據主導,新興產業比例偏小,原材料和基礎產業比重大,而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
(五)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主要表現在:一是R&D經費投入過低,投資結構失調。“十五”以來,雖然全區科技經費支出額逐年增加,但總量仍然不足。RD經費占GDP比重也比較低。2006年全國RD經費占GDP比重為1.42%。而我區僅為0.34%。二是企業自主創新人力資源匱乏。我區企業人員素質的提高還不夠明顯,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領軍人物更為稀缺。三是產學研合作亟待加強。近年來,雖然全區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不斷增加,但基礎研究占RD經費比重仍處于較低水平,僅為3.3%,低于全國512%平均水平;我區實驗發展研究占RD經費比重為74%,低于全國78%。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程度低。在全區高技術產品制造中,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真正自己能夠生產的高技術產品不多,產品的技術含量較低,結構不合理。五是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04年,全區只有86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開展了自主創新活動。企業自主創新活動覆蓋面僅為3.8%,低于全國6.1%的平均水平。作為我區自主創新骨干力量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其自主創新活動的覆蓋面也只有13.6%,低于全國20%的平均水平,自主創新活動尚未成為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普遍行為。目前我區企業的科技開發投入只占銷售額的6_8%,而國外一些與之相當的企業用于科技開發的投入已占到銷售額的30%左右。
(六)對外開放水平還不高
2006年,我區外貿出口總額為59.47億美元,對外依存度為9.7%,比2002年降低3.1個百分點,而同期全國對外依存度由2002年的42.7%提高到2006年的66.9%。進出口商品結構還不盡合理,表現在一般貿易所占比重較大,而加工貿易比重偏小。2006年,我區進出口商品中來自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的52%,而來自加工貿易比重僅為5.9%。與全國相比。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全部進出口總額為42.6%,而來自加工貿易比重為47.3%。截至2006年,我區進出口總額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居第23位,其中出口總額居第25位,在西部分別居第5位和第7位。這也是我區外需在GDP中的貢獻率不足的重要原因。
(七)就業壓力比較大
“十五”時期我區就業狀況穩定,但就業壓力仍在不斷增大。一方面。新生勞動力增加較多,加上由于近幾年全區投資增長較快外來勞動力不斷涌入,就業壓力很大;另一方面。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不相配。產生新的結構性失業。目前,全區勞動年齡總人口中。受過小學和初中教育的仍占主體,比重分別為27%和39%;受過大專以上和高中及中專教育的文化人口比重只有5%和18%。
二、制約經濟發展的癥結所在
(一)經濟結構調整緩慢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
產業結構演進程度相對較慢。目前,東部地區發達省市的第一產業比重大多降至10%以下,如江蘇為7.2%、浙江為5.9%、廣東為6.1%、山東為9.8%,而內蒙古仍高達13.6%。特別是內蒙古工業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現為工業的產業層次不高,地區工業經濟結構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較嚴重。從主要行業看,原材料和基礎性產業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小。
當前內蒙古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需求的拉動,經濟增長如果長期過度依賴投資,結果會造成生產能力放空,銀行呆壞賬增多等問題。目前仍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協調、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同真正意義上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形成較大的反差。
(二)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弱小是導致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區服務業整體水平還不高。首先是規模小、比重偏低,在西部地區我區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僅高于新疆、青海和陜西三個省區。其次是結構不合理。我區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產業占GDP比重的22%,這一比例居全國各省區市之首。而我區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合計僅占GDP比重的9.5%。三是服務業的投入相對不足。發展機制不夠靈活,發展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小、實力弱,對經濟發展的拉力不大。目前。在內蒙古工業中國有經濟占據著較大比例。非國有經濟比例相對較低。發展速度緩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制約了整體經濟的發展速度。
(三)科技投入不足嚴重制約著經濟增長質量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內蒙古經濟一直受科技進步緩慢、科技投入不足、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尚未形成的嚴重制約,突出表現用于科研與試驗發展活動(RD)經費支出過低。據200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結果顯示,內蒙古RD經費支出16.5億元,RD占GDP的比重0.34%。分別居全國第25位和第28位。內蒙古地方財政用科技撥款為7.9億元,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為0.97%,分別居全國的第22位和第24位。
(四)財政收支困難嚴重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尚不牢固。內蒙古這幾年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大大超過GDP增長速度,并不完全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結果,諸如非稅收入等超常規增長因素起了重要的拉動作用。2007年頭8個月,我區包括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及價款收入、礦產資源補償費等在內的非稅收收入中的專項收入同比增長80.8%,高于財政總收入增長41.5個百分點。
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主要表現在:財政支出范圍過大,包攬過多,基本上不屬于公共財政開支范圍的企業虧損補貼、價格補貼仍然占用著大量財力,而本應由財政供給的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其它公共性支出難以保證,影響了公共財政職能的發揮;支出管理方式落后,資金使用效益低。預算編制方法不夠科學,預算執行人為因素和隨意性較大,難以對支出形成有效約束;“車、話、會”等支出居高不下,至今缺乏有效的控制辦法:政府采購尚未完全市場化,采購成本比較大。
(五)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才短缺是競爭力乏力的決定性因素
長期以來,內蒙古未能及時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努力開發人才資源、知識資源,優化人才成長環境,造成企業家稀缺,科研和商務人才嚴重不足,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術工人短缺。全區專業人員隊伍層次明顯偏低,科技對經濟的支撐能力較弱。
三、實現內蒙古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
(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謀求更全面更協調更快的發展
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把服從宏觀經濟調控與發展自身優勢結合起來。堅持從實際出發,協調好各種比例關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克服單純追求增長速度的傾向,真正把著力點放到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調整優化結構、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上來。
(二)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
一是加大第三產業投資力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保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條件,有競爭力、經濟效益看好的第三產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積極引進大企業。加快自治區重點第三產業項目建設和重點行業的建設。使其盡快建成投產發揮效益。二是加快非公有制第三產業發展。要簡化審批手續,進一步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領域和準入條件,積極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務企業國有企業改革。擴大與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國外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服務業向內地結構性轉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與實施城鎮化戰略的結合,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調整城鎮規模結構。應突出發展大中城市,通過擴張城市經濟規模,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要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護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全區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資源和環境的空間依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資源的不再生性。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和成功經驗,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是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紙的產業升級及行業節能、節水等技術改造,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四)加強宏觀引導,樹立新的經濟對外開放理念
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通過不斷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提高與東北亞區域經濟技術合作,特別是擴大對俄蒙貿易,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實現與國際接軌,特別是實現技術與國際的零距離接觸,促進外向型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要努力提高招商引資的能力和水平。積極開展人才招商、項目招商和環境招商,開辟招商引資新路子;不斷拓寬引進外資的新領域。高度重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學論證項目的市場、技術,贏利的可持續性和投資的可持續性。要鼓勵和支持外商投資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出口創匯型產業,提高這些領域利用外資的比重。積極引導外資向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走內涵式發展的路子。
(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后發優勢加快發展
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努力實現新技術的產業化。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綜合協調和服務功能。創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強有力的創新激勵體系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激勵體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創業風險投資,增強稅收制度對創新的激勵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動力來源。
(六)以提高人民生活為重點,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應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使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在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村牧區社會事業,增加農牧民就業機會。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對農牧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加強對農牧民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牧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著力提高農牧民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同時,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密切關注保護就業困難群體,特別是重視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不斷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逐步建立機制健全、運行規范、服務周到、監督有力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大力推行靈活就業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在就業形式上。鼓勵實行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的就業制度。同時,重點加強對他們在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監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