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至今,產業內貿易多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的貿易多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增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也得到快速的發展,并日趨占據其經貿發展的主導地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和以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東盟自由貿易區之間的貿易也正在由傳統的產業間貿易走向產業內貿易。究竟是哪些因素促進了中國與東盟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形成,如何更好地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以便為建立過程中的中國——東盟自由區創造良好的經濟基礎等,這些都將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內容。
一、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發展的狀況
20世紀中后期以來,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合作領域不斷擴展,中國與東盟之間雙邊貿易的增長速度也遠遠高于其他經貿合作伙伴,其中產業內貿易更是以較高的速度增長。在CAFTA中,中國的發展水平居中上游,而東盟10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明顯,其中既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有經濟落后的國家。在此選取東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5國作為東盟國家的代表來觀察1994~2003年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
(一)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發展總體水平
由表l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指數從1994年的0.35升至2003年的0.69,增幅為97.1%,10年增長9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將近10個百分點,這樣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其中,中國與新加坡10年增幅7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7個百分點;中國與菲律賓10年增幅16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將近16個百分點;中國與泰國8年增幅259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將近32個百分點;中國與印尼10年增幅20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將近20個百分點;中國與馬來西亞10年增幅15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將近16個百分點。
以上數據有力地證明了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正在迅速發展,若以10年為1期,中國與東盟各國的產業內貿易發展速度的同比增長幅度是非常顯眼的,雖然中國與東盟各國每年的G-L指數并不一定穩定上升,但是從整個趨勢來看,其產業內貿易指數的上升趨勢不容置疑。

(二)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商品結構分析(以2002年為例)
分析表2數據,總的看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產業內貿易進行的商品種類多集中于5-9類,也就是工業制品類,其中的6(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7(機械及運輸設備)還有9(未分類的商品)的指數更是分別高達0.8、0.86和0.96;而中國與東盟進行的初級產品的貿易中,除了0(食品及活動物)、3(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指數為0.62和0.59外,其余的1(飲料及煙酒)、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和4(動植物油、脂及蠟)的指數都相當低,分別為0.05、0.23和0.01。這說明從商品結構上來看,目前中國與東盟之間進行的產業內貿易還是以工業制成品貿易為主,在初級產品中以0和3為主。
二、中國與東盟之間發展產業內貿易的有利因素與存在的問題
(一)有利的因素
1 中國和東盟擁有相當大的市場規模,這就為CAFTA進行產業內貿易提供了較好的發展前提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東盟也是一個擁有約45億人的大市場,潛在的消費需求是極其龐大的,而東南亞各國對文化上的認同,人民消費習慣的相似以及廠商生產特點的相近都會促使國與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包括中國與東盟之間產業內貿易程度進一步加深。隨著中國和東盟各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均GDP的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會進一步更新,對同類產品差異性的要求顯得更為迫切,對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追求將會比以往更加強烈,這些無疑會對區域內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帶來更好的商機,更加有力的推動區域內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2 CAFTA的建立為廠商實現規模經濟,提升規模效益創造了條件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以后,區域組織內互相取消關稅和貿易壁壘,這樣就保證了商品和知識技術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促進了市場范圍的擴大,也加快了企業的發展。廠商在能夠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產業內專業化分工,享受規模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種更多的需求提供了物質保證。
3 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廉價的運輸成本中國與東盟國家地理位置臨近并與緬甸、老撾、泰國接壤,相互之間通商往來十分便利,這就使得相互間運輸時間相對較短、運費相對較少,運輸風險相對較低,從而有利于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 中國與東盟在雙邊貿易結構上不盡合理,雙邊貿易在低水平上增長
從表2可以看出,在2002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總額為2356846萬美元,進口總額為3119744萬美元,入超達到762898萬美元,占到中國當年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的14%;中國與東盟進行的產業內貿易主要是集中在工業制成品上,在初級產品上進行的還是傳統的產業間貿易,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中國和東盟之間產業內貿易前進的步伐。并且,雖然中國和東盟近年來在經貿關系上有較大程度的發展,但這些都是在原來雙方基礎很低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到目前為止,雙方都不是彼此主要的貿易伙伴,雙方各自的經貿合作伙伴還主要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2 我國的許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沒能形成規模效益,出現“規模不經濟”現象
雖然CAFTA的建立為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企業做大過程中規模效益的擴大和提高提供了契機,但是我國很多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規模上去了,經濟效益卻下降了,在國內做企業尚且如此,“走出去”又能如何。我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片面的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總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越經濟,從而形成了“全能型”的企業組織結構,可是企業內生產專業化程度相當低,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配合、產業內分工水平沒有得到提高,有的甚至不升反降,企業與企業之間沒能形成互補的關系,合理的分工格局形成不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下降,產業內貿易的進行就有困難。
三、發展中國與東盟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對策
(一)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確立建立在產業內貿易理論上的對外貿易指導思想
在我國對外貿易指導思想上,政府應確立建立在產業內貿易理論上的對外貿易指導思想,利用行政的力量加強我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規范市場行為,打破行業之間的壟斷,推動各地區企業間的吸收、兼并和聯合,提高產業部門的集中度,培養有利于規模經濟發展的市場結構,加快我國企業的產業技術改造和產業內專業化分工,這對我國企業“走出去”與東盟國家的企業進行貿易合作,促進我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大有裨益。
(二)企業應該重視和強化產品差異化的創造,實行“規模經濟”的戰略
產品差異化是產業內貿易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要促進我國和東盟的產業內貿易發展就必然要擴大差異化產品的生產,企業就要引入技術在產品差異化上下功夫以促進中國和東盟兩個市場對同類產品的大量需求。如上表1所示,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多集中于工業制成品類,在初級產品中的1、2、4上產業內貿易程度還很低,如果我國企業能夠提高技術改進這些產業打造屬于我國企業的品牌,同時進一步開展對這些產業的營銷戰略和售后服務戰略,就能夠同時均衡地拉動我國對東盟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推動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增大。同時,在企業做大規模的過程中,對于已有一定經濟規模的企業,要進一步提升企業規模從而獲取來自產業內貿易的專業化分工收益以保持規模經濟優勢;對于規模較小尚未達到規模經濟狀態的企業,應該積極地與生產同類產品的別的企業進行合作,培養其產業內專業化分工能力以實現產業集聚效應,從而獲得范圍經濟來實現自身的規模效益。
(三)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觀念需要得到增強
中國是一個受傳統封建思想較深的國家,傳統的消費觀念是崇尚節約,量入為出。人們對新生事物的敏感程度不高,消費觀念更新不快,這些都導致消費者對差異化產品的需求在短時間內得不到增強。因此,在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提高的同時,政府和企業應該共同宣傳培養消費者的嘗試心理,鼓勵其個性化的消費,對于中國和東盟來說,需要在消費者需求偏好相似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消費者需求偏好的多樣性。在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觀念得到增強的前提下,廠商也會有積極性去研發技術以生產出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差異性產品,這對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