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看,物流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已被許多國家所實證。現代物流業作為一個嵌入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產業部門。對中心城市資源要素聚散效益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空間結構的優化促進城市群經濟良性運行。
一、現代物流業發展成因分析
(一)全球經濟一體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全球范圍內進行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各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重新組合與配置,使得現代物流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工業化進程中最為經濟合理的綜合服務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
作為城市載體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重新組合,工業、商業和流通企業間的聯盟與融合更加頻繁,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不斷創新。供應鏈管理就是通過對相關企業間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企業間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整個鏈條上企業的競爭力。直接導致專門為供應鏈中相關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企業組織出現,從而促進物流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采購,在本土進行研制或生產,然后再到全球范圍銷售,這樣一種運作模式離不開現代物流業。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設施和基礎設施齊全,流通人力資本高,消費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與信息發達,以其為核心樞紐將其他地域融合成一個商品流通整體,所以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現代物流的發展。
城市群經濟是一種聚集經濟,是人流、商流、資本流等各種生產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規模化生產,以生產的批量化和連續性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空間的聚集是為了商品的擴散,沒有發達的現代物流作保障,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不能實現,城市群經濟的基本運轉就會中斷。因此,在城市群經濟的發展進程中,物流系統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三)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勢取決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隨著企業開始注重發揮其核心業務,即他們擅長的、具有差別化優勢的業務,其他業務通過從企業外部采購,即“資源外購”獲得,作為生產型企業非核心競爭能力的物流部門開始與企業本身相脫離,成為獨立發展的現代物流企業。
二、現代物流在中心城市聚散功能中的理論闡述
物流網絡是由各級物流節點和連線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系統結構形式。這里“節點”是指各級物流中心,“連線”是指由交通、通訊干線聯接起來的基礎設施。在物流網絡形成過程中,社會經濟要素在“結點”上集聚,并由線狀基礎設施聯系在一起,形成“軸線”。“軸線”對附近區域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軸線上集中的社會經濟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人才、金融等,對附近區域有擴散作用,擴散的要素與附近區域的生產力要素相結合,產生新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主要源于它的規模效益、市場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設施效益等。城市的聚集是為了擴散。擴散功能是中心城市綜合發展效益的溢出,它提高和帶動了區域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中心城市對區域的主導作用及吸引力。擴散是區域城鎮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心城市自身發展的需要。中心城市只有不斷地向周圍城鎮擴散其發展效益,才能更好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不斷地獲得新的發展能量。這種集聚和擴散過程要通過一個高效的物流網絡來完成。
三、中心城市聚散功能形成階段分析
中心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城市群經濟活動的集聚點和經濟交流的樞紐,與周邊城市構成了開放型的經濟循環系統,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對流”。各種網絡的經濟聯系縱橫交錯,互相滲透,進行大量的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形成多層次的經濟網絡體系。城鎮體系網絡是整個經濟活動的骨架系統,是城市群中各種經濟網絡體系的核心,它由具有不同地域結構、等級規模結構和職能結構的一個城市群,依據內在經濟聯系整合而成的空間系統。
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形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會出現不同的空間結構形態,基本上可分為4種,即離散形、聚集型、擴散型、均衡形。區域城市體系規模結構發展大體是一個由均衡到非均衡再到均衡的過程。
離散形。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經濟活動聯系少,城市化水平低,工業不發達,經濟活動以小范圍內的孤立、分散、封閉狀態為特征。城鎮規模小,職能較單一,等級均衡,同級城鎮間聯系不密切。城鎮間的聯系,以上下等級之間的行政、商業及其他服務性活動聯系為主。由于這些小城鎮經濟以服務于本城需要的非基礎部門為主體,與外界經濟聯系微弱,從而導致以若干小城鎮地域范圍的封閉分割并形成低水平、低速度、均衡的城市體系。
聚集形。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區域中具有區位優勢的城鎮快速成長,形成極化發展的空間結構。城鎮之間橫向聯系也逐步加強,中心城市逐步形成。城市首位度提高,城鎮數目比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但基礎部門結構及城市經濟結構簡單,次級城市變化相對緩慢,城市之間聯系以不同等級的縱向聯系為主。
擴散形。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中心城市已有相當大的規模,對區域的擴散作用日漸增加,周圍城鎮得到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隨著擴散作用的日益加強,城市等級規模基本形成,各城鎮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小城鎮數量增多,城鎮職能分工和互補性明顯。
均衡性。區域經濟已進入繁榮、發達,產業結構高技術化階段。知識和信息成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生產力逐步向均衡化發展,極化與擴散作用出現均衡。中心城市發展速度減緩,并出現郊區化、逆城市化現象。城市間聯系密切,城市體系出現網絡化、多中心的特征。
綜上可見,中心城市的良好發展環境吸引著大量企業,不同產業的大量企業形成一個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企業群體,成為工業和服務業的集聚地。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過程中,中心城市初級產業向周邊城市轉移與擴散,形成生產專業化協作網絡和流通網絡,為周邊城市的發展提供機遇。同時,中心城市對資源要素的集聚和擴散呈現出大范圍、大規模、多層次、全方位、高效率、高效益的特點,對資源要素的輸入、輸出、流向和流量具有很大的調節作用,在組織和帶動城市群參與國內經濟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這些作用的發揮需要現代物流作保證。
我國疆域遼闊,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多數自然資源分布在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人口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地區,且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礎工業遠離加工工業的產業布局,物流在時空上的跨度很大,導致我國物流費用較高。因此,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城市化帶來的資源要素過于聚集所產生的矛盾,可通過發展現代物流業得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