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年金的產生是在養老制度的改革中產生的,最初是為了補充基本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的不足,為退休人員提供比較高的生活質量,同時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我國年金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從無到有,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是從年金的發展過程,分析年金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企業年金 資本市場 對策建議
一、我國年金發展歷程
從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歷程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1991~2000年補充養老保險的探索階段
1991年,《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根據規定,基本養老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基金由社會保險管理機構經辦,已由人民保險公司經辦的養老保險業務,可以維持現狀不作變動。此后,一些地方社保機構開始經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
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為建立我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1995年,《關于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確定了基本養老保險改革方案,鼓勵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企業按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后,可以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根據本單位經濟效益情況,為職工建立補充養老保險。1995年12月,原勞動部制定下發了《關于印發關于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的通知》,提出了發展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基本框架,補充養老保險既允許社保機構辦,也允許商業機構辦。

(二)2000~2003年企業年金試點階段
2000年,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正式更名為“企業年金”,明確提出年金的市場化管理這一政策要點,對試點地區企業年金的管理模式、資金籌集方式和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政策引導。企業年金實行基金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遼寧省率先試點,深圳、上海、淄博等城市隨后陸續推出對企業年金的優惠稅收政策。
(三)2004年至今企業年金制度建設整體框架初步形成
2004年一系列企業年金法規制度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出臺,一改10余年來我國企業年金在制度建設方面嚴重滯后的局面,為企業年金的長足發展創造了制度基礎。2004年4月份,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公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同月,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該辦法自5月1日起和《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同時施行。2004年8月,《企業年金管理指引》發布。2004年11月,勞動保障部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登記結算業務指南》也同時發布。兩個文件對企業年金基金證券投資的開戶、結算等有關問題進行規范,解決了企業年金直接入市的開戶和清算等技術難題,為企業年金入市奠定了制度基礎。2004年12月,勞動保障部發布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運作流程》、《企業年金基金賬戶管理信息系統規范》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專家評審規則》,對開戶流程、運作流程、受托人等_系列細則規定,補充了企業年金整體運作框架。

二、我國年金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企業年金的建設規模比較小,在國企和民企之間分布不均
根據勞動保障部2006年頒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5年底,中國企業年金覆蓋如下表所示:
從替代率來看,我國企業年金的替代率約為5%,而在OECD國家,企業年金的目標替代率一般達到20%~30%。可以看出我國的年金在規模上比較小,覆蓋的范圍也有限,在經濟效益好的行業尤其是幾大壟斷行業的發展較快。2004年,企業年金基金積累超億元的行業全部集中在電力、石化、石油和電信等行業。企業年金的推廣在沿海和發達省份要快于內陸落后省份。2001年上海社保局掌管的企業年金已經達到84億元;深圳市企業年金管理中心截至2004年4月已建立企業年金賬戶710個,規模為10億元。相比之下,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年金甚至還沒有啟動。此外,國有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比例明顯高于民營企業。
(二)企業年金投資渠道狹窄
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上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比較廣泛,可投資的金融產品也比較多,而且政府對投資范圍和比例沒有強制的要求。下表中列舉了幾個發達資本市場的年金在各個范圍的投資比例和我國政府對我國企業年金的投資范圍的限制(數據顯示的是最高投資比例)。可以看出,我國在貸款和不動產方面的投資為零,在債券的投資比例遠遠大于在其他方面的投資,而在收益較高的股票方面的投資被限制在20%以內,這低于多數發達國家的投資比例子。
(三)缺乏明確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企業年金的稅收政策目前還很不成熟,在力度和導向等方面還不很明確。
1 供款階段:在企業工資總額4%以內的企業供款稅前列支(E)。員工:個人供款為稅后列支(T)。
2 基金運營收益階段:暫無稅優(T)。
3 支付階段:暫無稅優(T)。
各國企業年金制度稅收大多數采取了EET結構,即對雇主和雇員進行的企業年金繳費實行免稅的政策,對企業年金基金投資收益也實行免稅,當在企業年金待遇給付的時候則收取一定的稅收。即EET模式,而我國實行的是ETT模式。這種在稅收上的優惠政策并沒有年金發達國家的稅收政策優惠,所以對企業的誘惑不是很明顯。
三、政策措施
(一)提高企業年金的覆蓋范圍
針對上述現狀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提高年金的覆蓋范圍是當務之急。一是從法律層面規范企業年金的實行;二是擴大對企業年金的宣傳;三是單個年金的規模比較小的問題可以通過行業集合年金的形式來解決。
(二)豐富金融產品,均衡風險與收益
在當前的情況下,可行的辦法是實現在既定投資風險下的收益最大化。發達國家的企業年金在各種金融產品投資集中在收益較大的股票、不動產和國外投資上面,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投資卻比較少,政府對年金投資的范圍主要集中在收益較低的流動資產和債券上面,這主要與資本市場的成熟度有關。加強資本市場的風險控制能力是重中之重,而控制風險除了要有健全的法制作為控制之外,還要有豐富的金融產品,在金融產品之間建立風險相銷機制。
(三)因地制宜,實行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政府對于年金的稅收政策只規定: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雖然各個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范圍之內給與一定的稅收優惠,但東部沿海省份的優惠政策強度要比中西部的大。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本身的政策傾斜,另一方面,西部本來經濟就落后,要在稅收方面給與企業更大的優惠會影響到地方的財政收入和地方的公共建設,這是地方政府所不愿的。中央政府應該給與中西部以更多的政策優惠,而不是全國都實行4%的優惠,可以在中西部地區實行更高的優惠,這樣就解除了地方政府的后顧之憂,還可以給與企業以更大的吸引力,提高其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這也會引起一系列的良性反應,比如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降低東西部個人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