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保證,而建筑業是國民經濟中的用能大戶,因此,大力發展建筑節能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本文分析了我國建筑能耗的現狀及建筑節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推進建筑節能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建筑 節能 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資源消耗急劇增長,能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于是,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建筑業是國民經濟中的用能大戶,建筑節能已成為國家節能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節約建筑能耗具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建筑能耗現狀
目前,我國建筑普遍存在耗能大、效率低、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差等問題,并具有冬季采暖能耗高、夏季空調用電量大的特點。
1996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3.895億噸標準煤,其中建筑能耗3.347億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耗總量的24.1%;2001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13.492億噸標準煤,建筑能耗為3.76億噸,占能源消耗總量的27.6%,比1996年上升3個百分點。建筑能耗已成為中國能源消費的主體之一。
我國建筑能耗中有近50%用于供采暖和空調。據統計,全國140個城市集中供暖面積為25億平方米,共有12萬個熱力站。每個熱力站占地幾百平方米到幾萬平方米,水資源消耗約100億升,燃煤7500萬噸,排放2.02億噸二氧化碳,管線消耗鋼材2500萬噸。全國城市居民空調安裝率也從1991年的0.71%發展到1999年的24.48%,但是由于國內的建筑圍護結構保溫性能普遍較差,外墻和窗戶的導熱系數為發達國家的3至4倍,門窗空氣滲透率要高出3至6倍,導致我國建筑空調系統的綜合效率仍然較低。由于采暖和空調能耗太高,我國房屋建筑普遍達不到節能要求。
隨著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例還會繼續增長。這是因為:一是房屋建筑面積不斷增加。近幾年每年新增房屋面積16~20億平方米,人口每年增加約900萬人。二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平均每年約有15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三是人們對建筑的舒適性要求越來越高。冬天室溫由12℃~16℃提高到18℃~22℃,夏天室溫由30℃降至26℃~24℃。四是采暖區逐漸向南擴移。五是居民家用電器數量、種類增加。因此,如何推行建筑節能,降低建筑能耗和環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我國建筑節能存在的問題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開展了相當規模的建筑節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難、先城市后農村、先新建后改建、先住宅后公建、從北向南逐步推進的策略。但是,迄今為止的進展并不理想。據統計,全國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但這一數字僅占全國城鎮既有建筑面積的7%。從總體上看,我國在推進建筑節能中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建筑節能立法滯后
1997年11月1日,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其中第37條對建筑節能做了有關規定。1999年10月28日,國家建設部發布了《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規定了工程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未執行節能標準和設計規范的經濟處罰辦法,但是尚無建筑節能的專門法律,建筑節能立法工作滯后于建筑業的迅猛發展。許多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就相繼制定并實施了節能的專門法律,對民用建筑節能作了明確的規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經濟鼓勵措施,因而建筑節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
(二)建筑節能技術進步緩慢
擁有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是推行建筑節能的必要前提,但由于以往各級有關部門對建筑節能技術開發創新的支持力度不夠,加之節能產品價格高,致使建筑節能技術進步緩慢。例如,我國多年來一直采用的傳統的供暖方式亟待解決。在歐洲,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大力推進節能環保型的取暖方式,并形成較為完善的工程改造和政府補貼機制。進入21世紀,供暖方式革新發展迅速,不少國家因地制宜,如日本利用天然地熱供暖、荷蘭利用風能供暖、俄羅斯利用低地沼氣供暖等等。目前從供暖技術革新上的應用來看,以清潔電能為基礎的采暖技術創新正成為國際主流。
(三)缺乏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我國現有房屋建筑面積430億平方米,其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節能改造和供熱系統的改造工程量巨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若單純依靠用戶、建設方的努力是難以實現建筑節能目標的。這就需要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建筑節能實施經濟鼓勵政策,并且投入一定的資金,加大節能力度。國外發達國家為促進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政策措施,如:德國、丹麥、波蘭等國對舊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提供財政補助,促進了建筑節能的快速發展;日本運用金融優惠政策,鼓勵建筑采用節能措施。
(四)城鎮供熱收費制度不合理
北方采暖地區城鎮采取集中供熱方式采暖的居民,一直采用福利型包費制,熱費由政府或職工所在單位支付。民用建筑采暖熱費按照采暖單位面積城市統一定價。居民和熱用戶對建筑節能投資或采取措施節能,得不到經濟回報,因此,缺乏實施建筑節能的動力。由于傳統的供熱系統不能夠實現按需供熱,供熱熱量不能計算,用戶無法自行調控供熱量,致使冬季供暖的能源浪費較大。如一些用戶在冬季甚至要開窗戶來降低室溫,浪費大量的熱能。
三、大力發展建筑節能的對策
(一)完善建筑節能法律體系。加大執法力度
由于建筑節能設計行業范圍廣,存在職能交叉的問題,只有建立專門的節能法律體系,才能保障建筑節能的順利開展。因此,必須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促進節能材料、設備生產和應用的法規體系,為建筑節能工作的推進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并強化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嚴格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監督管理,把好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工程質量監管及竣工驗收等環節標準執行關,對達不到標準的建筑,不得辦理開工和竣工驗收備案手續,不得銷售使用。建立行政審批責任制和問責制,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負責”的原則,對不按規定辦理開工和竣工驗收備案手續的,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二)以科技創新推進建筑節能
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對建筑節能技術的開發創新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或資金投入。同時將建筑節能納入科技規劃,作為技術攻關的重要內容。重點解決建筑節能中的系統優化和關鍵、共性技術,如外墻圍護結構、高效供熱制冷系統等,加強屋面保溫材料、門窗密封材料、保溫窗框和中空玻璃等的應用;提供高效、低能耗、高可靠性的供熱、采暖、熱計量、交流量的熱力管網輸配技術,以及節能、經濟、環保、安全的新型墻體材料,建立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認證制度,規范節能技術、產品市場;建立推廣和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辦法,推動建筑節能技術和產品的創新。
(三)制定經濟鼓勵政策,引導建筑節能的發展
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相應的經濟鼓勵政策,通過減免稅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建筑節能的開發應用。譬如,對達到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的節能住宅實行零稅率的政策;對非節能住宅實行加征附加稅的政策;對住宅進行節能改造的企業和個人在稅收、貸款利率、熱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同時,加大對建筑節能相應技術的產品研究開發的出資力度,要從科研和項目經費中撥出專款用于建筑節能工作,鼓勵采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開展太陽能、天然氣能、地熱能、風能等的應用研究。
(四)加快城鎮供熱體制改革,實行供熱計量收費
北方地區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30%以上,節能潛力很大。要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勢在必行。加快供熱體制改革,要督促北方采暖地區地級以上城市采暖費變暗補為明補,驅動供熱企業對供熱系統進行改造,安裝采暖熱量表,制訂合理的用熱價格,實行供熱計量收費,促進用戶節約采暖能量。
(五)建立規范的建筑節能市場,促進建筑節能的有序發展
建筑節能發展提供的巨大市場機遇必將帶動建筑節能產業化的迅速發展,因此,培育規范的建筑節能市場就顯得極為重要。應當通過市場向社會發布建筑節能法律法規、相關產品的需求預測、節能技術發展方向和節能市場信息,并及時公布淘汰產品的目錄,引導建筑節能產業通過正常競爭做到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產品配套、規模合理、質量提高,促進節能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六)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建筑節能的認知程度
有關部門及相關媒體應加大對節能建筑的宣傳力度,增強房地產開發、設計、施工和監理企業的責任意識,不能單純追求利潤,應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誠信經商;普及建筑節能知識,提高公眾的建筑節能意識,培育節能建筑的市場需求,推進市場機制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