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質眾說紛紜,大體上形成了四種觀點:契約說、自治法說、折衷說和憲章說。本文在對各種觀點逐一進行評析的基礎上,認為在我國采“折衷說”更為合理。此外,本文還對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質作出了具體的定性。
關鍵詞:公司 章程 法律性質
一、關于公司章程法律性質的幾種代表性觀點
(一)契約說
契約說為英美法系大部分學者和大陸法系學者所堅持。該說最初來源于經濟學家提出的公司契約理論。傳統公司契約理論認為,公司并非像公司擬制說或公司實在說所宣稱的那樣是一種法人,而僅僅是公司股東之間的一種契約,是股東之間通過協商所達成的一種協議。現代公司契約理論認為公司是許多自愿締結合約的股東、債權人、董事、經理、供應商、客戶之間的協議。因此,公司本質上是契約性的,或者說公司是一套合同規則。既然公司是合同性的,法律就應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當事人自由決定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公司章程就是當事人之間意思自治的產物,是當事人經過充分協商締結的契約。
(二)自治法說
自治法說從公司法人的社團性出發得出的結論。認為公司章程是根據國家賦予的“公司自治立法權”而制定的,是在國家強制性規范的指導下訂立的規定公司對內對外活動的自治法。公司章程不僅約束制定章程的設立者或者發起人,而且約束公司機關及新加入的公司組織者。因此公司章程具有自治法規的性質,公司內部的經營管理制度、議事規則不能與公司章程相抵觸,否則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折衷說
折衷說實際上兼采契約說和自治法說。認為公司章程的本質屬性為自治規則,但同時兼具契約的性質。具有契約性質的章程條款主要是其中有關股東(發起人)權利、義務和股東的出資方式、出資額那部分內容;其他多數條款則具有更明顯的自治規則的性質,其約束力及于后續加入公司的成員。
(四)憲章說
憲章說認為公司章程既不是自治法也不是契約,而是帶有憲章性質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是股東和公司從事商事活動的行動綱領,它規定了公司最為重要和最為基本的運行規則,是公司內部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公司內部的其他文件不得同公司章程相抵觸,否則無效。
二、對以上各種學說的評析
“契約說”抓住了大多數公司章程中所體現的“意思自治”、“合意”等“合同法”的一些基本理念。但不足之處是:不能體現“合同法”中“一方權利即是另一方義務”的“權利義務對應性”原理;不能充分體現合同具有“相對性”(即合同只在訂約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效力)的基本原理,公司章程約束的主體不限于章程的制定者或簽署者,它約束的主體包括公司本身、公司股東和公司的管理者等;無法解釋一人公司或獨資公司的公司章程欠缺“合意”的事實。
“公司自治法說”實際上是“公司章程契約說”的自動延伸,但又彌補了契約說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其不足之處在于:將公司章程直接稱呼為“法”,混淆了法須特定國家機關經過特定程序才能制定的應有之意;在邏輯關系上存在將法律認可和保障公司章程的有效性等同于法律自身的弊病;不能準確體現公司章程法律性質的一些特殊性,如必須符合一定的法定文件形式、股東可隨時根據需要對其進行修改變動等。
“公司章程說”對公司的作用就相當于憲法對于一個國家的作用。該說雖然采用比喻的形式,但也確實抓住了公司章程的一些本質特征,相較前兩說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和說服力。其不足之處是:采用類比的方式給公司章程進行定性,沒有從公司法理論角度對公司章程進行定性分析;設立和經營一個公司無法等同于成立和治理一個國家,該說無法說明公司法與公司章程之間的法律關系;此說仍舊沒有跳出公司章程即為法的范疇,似與公司章程自治法說較為接近。
“折衷說”可以解決眾多的難題。例如公司章程的生效時間問題:公司章程中發起設立公司的投資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適用契約法的原理,自發起設立的投資者簽字蓋章生效;公司章程中關于公司治理機制、公司內部管理制度公司章程細則)的內容受自治法學說的調整,自公司成立時生效。新折衷說也為股東訴權的行使提供了法理基礎。英美公司法理認為,劃分直接訴訟與派生訴訟的原因在于股東作為公司成員享有性質不同的兩種權利,即個人成員資格權利與公司成員資格權利。個人成員資格權利受到侵犯或發生爭執,股東個人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直接訴訟,此種權利不受公司大多數股東決議的影響,而作為公司成員資格的權利受到侵犯,一般只允許公司提起訴訟,僅在例外的情形下允許公司某些成員以公司的名義提起訴訟。
三、對公司章程法律性質的定位
(一)公司章程是公司成立的行為要件
一個公司的成立必須具備三個要件,即人的要件——股東或發起人人數;物的要件——最低資額;行為要件——公司章程。前兩個要件,是公司章程必須記載的事項,也就是說,第三個要件包括了前二個要件。由此看來,公司成立的三個要件,最終可歸納為一個要件,即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作為公司成立的行為要件,不僅在我國《公司法》中有規定,規定了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制定公司章程和第73條規定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公司章程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而且也為世界各國公司法普通采用。如《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在成立時必須制定公司章程。”《日本商法》第62條、第165條分別規定無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必須制定章程。《美國標準公司法》盡管沒有像中國、日本公司法那樣明確規定設立公司必須制定公司章程的條文,但全文152個條文中,用了11條近70個條款規定公司章程的制定、內容、修改、備案等,全文有近80處涉及公司章程,如“不得違背公司章程所載之規定”,“除公司章程另有規定除外”。
(二)公司章程是公司行為的根本準則
公司章程是公司最基本的規范性文件,它規定公司組織與經營的最根本事項,如經營范圍、注冊資本、組織機構、股東的權利和義務、利潤分配、解散事由及清算辦法等。
我國《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章程應當載明的事項,采用列舉的方式作出了規定。從規定的內容看,對公司組織結構與經營管理的最基本問題均作出了規定,如公司的機構及其產生辦法、職權、議事規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會的組成、職權、任期和議事規則;公司的名稱與住所、公司的經營范圍、股東的權利和義務、公司的通知與公告辦法等。同時,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公司法與我國《公司法》的規定也基本相同。如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第101條、第129條也分別對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章程應當載明的事項作了明確的規定。歐共體《第二號公司法指令》第2條對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章程至少應載明的事項也作出列舉式的規定,第3條則對其他應當載入公司章程的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由此可以得出,歐盟各國的公司法中對公司章程的規定是共同的。除了公司章程的內容可以證明公司章程是公司行為的根本準則外,從公司章程與公司章程細則、公司其他規章制度之間的關系上也得到了證明。
在我國《公司法》上,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的職權和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理有制定公司的具體規章的職權。沒有明確董事會和經理可以制定章程細則,但從其實際含義上看,與英美法律中規定的章程細則是相同的。如《美國標準公司法》第4條第12項規定:“為經營和管理公司事務,制定和修改與公司章程和本州法律不相抵觸的章程細則。”第27條則規定:“章程細則可包括與法律或者公司章程不相抵觸的管理公司事務的任何條款或者規定。”
由此可見,不論是我國《公司法》規定的規章制度,還是英美法系規定的章程細則,其制定均是依據公司章程,或者不與公司章程相抵觸,否則,會產生無效的法律后果。因此,可以形象地說,公司章程是公司的憲法,而細則或者規章制度,則是公司的基本法。
(三)公司章程是對外的信譽證明
公司章程作為具有法律意義的重要法律文件,經營范圍與注冊資本是法定必須記載的事項。該事項對公司對外進行經營活動,保障交易安全至關重要的。如公司的經營范圍,對交易能力與資格作了明確的規定,經營者在選擇合作伙伴時,特別涉及國家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的交易更為重要。一般而言,國家對限制經營、特許經營的公司的設立條件,比普通經營事項的要求更高、更嚴格。同時,對于公司取得的資格,在公司存續期間應達到的要求,采取年審或者年檢制度。因此,公司取得了專營或者特許經營的資格,就意味著公司在市場上取得了特別通行證,取得了特權。公司的資金實力,這是交易成功與安全的物質保障,決定著雙方的履約能力。決定交易相對方是否與公司進行交易、交易的大小及是否給公司以信用。因此,公司章程對外是公司最為有力的資信證明。
(四)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規范
公司章程作為公司的自治規范,是由以下內容所決定的。其一,公司章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不是由國家,而是由公司股東依據公司法自行制定的。公司法是公司章程制定的依據。作為公司法只能規定公司普遍性的問題,不可能顧及到各個公司的特殊性。而每個公司依照公司法制定的公司章程,則能反映本公司的個性,為公司提供行為規范。其二,公司章程是一種法律外的行為規范,由公司自己來執行,無須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當出現違反公司章程的行為時,只要該行為不違反法律、法規,就由公司自行解決。其三,公司章程作為公司內部的行為規范,其效力僅及于公司和相關當事人,而不具有普遍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