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4年開始,我國以東北三省為試點實行了增量抵扣的增值稅轉型政策,本文通過對東北增值稅轉型試點的情況、經濟效應和應注意的相關問題的分析,得出了這一政策對經濟的增長和東北工業的振興的作用,并給出了相關問題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東北增值稅 轉型 經濟效應
增值稅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生產型增值稅、收入型增值稅、消費型增值稅。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采用的都是消費型增值稅。我國一直采用的是生產型增值稅,這與1993年的供給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失控、物價上漲過大等經濟過熱的現象是相適應的,但是1996年以來的經濟環境以及生產型增值稅的種種弊端使我國的增值稅向消費型轉變成為必然趨勢。增值稅轉型過程中的政策措施最終可歸納為:一是適用東北從事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業、船舶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為主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二是相關產業年銷售額必須達到全部銷售額的50%以上;三是2004年7月1日以后購進的機器設備所含的增值稅允許抵扣;四是實行環比增量抵扣,即新增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從當年新增的增值稅收入中抵扣,超過部分轉入下一年繼續抵扣。我們在.此對其產生的經濟效應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東北增值稅轉型試點的經濟效應
(一)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轉型后的增值稅涉及到新增固定資產進項稅額的抵扣,會減少增值稅的稅基,從增值稅的角度必然會減少財政收入。但是由于增量抵扣的規定對企業的限定門檻,使試點的范圍大大縮小了。至2005年6月30日,三省轉型企業新增機器設備投資總額510億元,進項稅發生額40.5億元,實際抵退稅額27.66億元,占同期三省增值稅收入3.61%,并沒有造成中央財政收入的大幅下降。
在地方財政收入方面,由于增值稅是共享稅且分享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較大,轉型給地方財政收入帶來較大影響。但是從企業所得稅來看,增值稅的減少使企業的成本下降,利潤增加,而增值稅減少引致的城建稅和教育附加費的減收又會減少企業的稅前扣除,使企業所得稅增加。
(二)對投資的影響
1 對投資總量的影響。增值稅轉型刺激了投資的增長,東北三省投資總量穩步攀升,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遼寧省2006年全社會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8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4.8%。其中裝備制造業完成投資559.5億元,增長40.3%;原材料工業完成投資818.1億元,同比增長18.6%;農產品加工業投資87.7億元,增長39.2%。吉林省200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4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5.4%。黑龍江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35.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1%。
2 對投資結構的影響。對于外界投資來說,由于資本密集程度越高,企業可以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也相對較大,投資更傾向于向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和領域。如2004年1~5月份遼寧省工業完成投資193.34億元,其中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52%。2005年1~5月份,遼寧省工業完成投資329.2億元,其中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59%。2006年,黑龍江省固定資產投資向農業、工業、基礎設施等方面傾斜。第一產業完成255.2億元,增長32.2%,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11.1%提高到今年的11.4%;第二產業完成885.2億元,增長26.3%,其中,工業投資完成850.1億元,增長25.0%;第三產業完成1095.5億元,增長30.8%。而對于6大行業中的企業,也會對其投資結構產生影響。如某個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集團,若其產品銷售收入只有50%以下來自于可以抵扣范圍之內,則企業會擴大對抵扣范圍內行業的投資來提高范圍內產品的產量和銷售額,使其達到50%以上的條件;而如果某企業集團來自于范圍內的產品銷售收入遠超過50%,則該企業可能會增加對范圍外產業的投資,因為這時用于生產這些產品的固定資產所負稅款是可以抵扣的,相對于同行業中其他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成本較低的優勢。
二、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收入產生缺口
增量抵扣的辦法在緩解改革初期財政壓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實際享受退稅的企業范圍過窄和欠退稅沉積的問題。截至2004年底東北三省實際辦理抵欠和退稅的企業戶數共9964戶,占全部認定企業的24.6%珠退稅額為5.36億元,占全部應退固定資產進項稅發生額的比重為29.56%;截至2005年6月末3省共對3415戶企業辦理了抵欠和退稅,占全部認定企業的比重僅為8.33%,未退稅額就達到12.96億元,占同期應退固定資產進項稅發生額的比例上升為46.54%。這部分未退稅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會越積越多,必將對后續若干年造成沉重的財政壓力。
(二)就業問題
生產型的增值稅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轉型后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擴張可能會帶來“機器吃人”的現象。我國國企改革的重要措施就是下崗分流、減員增效,轉型的政策刺激了企業的投資,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同時,企業也可能會將抵扣的資金用于技術改造與更新,而帶來技術的進步,相應的工作人員就會減少,使更多的人失業下崗。因此,如何解決就業壓力也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不同地區間企業的投資尋租行為
轉型的政策成功地引進了外資,刺激了投資的增長,且投資明顯集中在范圍內的六大行業,其中就可能會出現外地企業為了獲得固定資產抵扣的優惠而進行的投資假性轉移。例如,非東北三省的企業可以通過買進東北三省內關聯企業固定資產的方法進行逃稅,從中非法享受固定資產進項抵扣的優惠;當東北區域內的分公司可以抵扣稅款后,總公司加大在東北地區內分支機構的固定資產購進量以獲得更多抵扣;企業也可以通過在東北三省區域內購買固定資產并進行生產,而將產品運往省外銷售的方式進行避稅,使國家稅收收入蒙受損失。
(四)增量抵扣政策產生的不利影響
實行稅收增量退稅的辦法,對于那些有新增固定資產但稅收增量較小或沒有稅收增量的企業影響較大,造成新增固定資產進項稅不能足額辦理退稅。從東北三省統計的數據看,沒有稅收增量的企業占認定企業的55.07%。其中,遼寧占53.45%,吉林占55%,黑龍江占59.87%。即有一半以上企業不能享受增值稅擴抵政策,而這些企業多數是歷史包袱沉重的老企業。
目前東北地區一些老企業所承擔的生產成本、改革成本、社會成本較高,經濟效益在短期內還難以有大幅度的增長,無法實現稅收的增長,因而也就不能享受增量退稅政策,增量抵扣政策不能使這些企業受益,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增值稅擴抵政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作用。
三、對于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完善稅制結構
根據國家政治、經濟等政策情況,制定我國中、長期稅制改革方案,不斷完善稅制。一是降低流轉稅的比重,提高所得稅的比重,最終形成雙主體的稅制結構;二是將增值稅轉型向全國推行的同時,還應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并積極推進其他稅種的改革,如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資源稅等,完善稅種結構、稅負結構和收入結構等,從而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三是同步出臺一些改革配套措施,如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財政補貼制度和重新調整共享稅及其分成比例等來彌補地方財政由于增值稅轉型造成的減收,平衡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之間的比例,從而調動中央和地方推動稅制改革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調整部分現行增值稅優惠政策
增值稅轉型推行后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可以憑專用發票抵扣,從而使部分現行增值稅優惠政策失去意義。如:出售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免征增值稅政策,進口設備免稅政策和外資企業采購國產設備享受增值稅退稅政策,對部分數控機床、模具、鑄件等產品執行增值稅先征后返的優惠政策等。與增值稅轉型相配套,應將這些優惠政策,調整為其他稅種的優惠政策,才能使增值稅轉型的政策效應不打折扣,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三)增值稅由增量抵扣向全額抵扣轉變
增量抵扣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是一項臨時措施,其目的是防止收入大幅下滑。從東北三省退稅額度比預計數少得多的實際情況看,如果繼續維持增量抵扣,在目前原材料漲價的情況下,企業很難有所作為,勢必影響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取消增量抵扣才能發揮最大的政策效應。建議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實現增值稅由“增量抵扣”向“全額抵扣”的轉變,同時注意分析收入的變化。
(四)進一步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及四小票的管理
當前,增值稅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是不法分子通過偽造、出售、盜竊、虛開、代開等手段偷、逃、騙稅款的問題。如果消費型增值稅在全國推行后,固定資產進項稅額可以抵扣,而且稅額又較大,在現有的征管條件下,稅收收入的風險和壓力就會加大,稅收管理的難度就會加大。所以,應切實加大對稅收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不斷提高稅收征管的科技含量。通過科技手段和精細化管理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增值稅專用發票及運費發票等四小票的管理,遏制不法分子利用發票犯罪的發生,防止和減少國家稅收的流失。
東北增值稅轉型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拉動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是作為全國的試點,為增值稅轉型在全國范圍的推廣積累經驗。從轉型后這段時間看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但引發的相關問題也必須引起重視。要不斷完善稅收體制和稅收征管體制,增強財政收入的承受能力,以期實現向真正的消費型增值稅的轉變,解決政策效果的限制;同時,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緩解就業壓力。總結經驗教訓,解決相關問題,完善東北試點的轉型,才能實現增值稅的轉型在全國范圍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