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巴彥淖爾嘎查基本情況,分析了該嘎查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現狀,并對該嘎查新農村新牧區建設過程中已取得成績、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闡述。
關鍵詞:巴彥淖爾嘎查 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一、巴彥淖爾嘎查簡介
巴彥淖爾嘎查位于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北部,是由原黃陶勒蓋和達漢廟嘎查合并而成的。下轄6個牧業區,總戶數為308戶、總人口為1190多人、總土地面積為44.8萬畝,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嘎查。
該嘎查是圖克鎮高效益模式化家庭牧場最早且效果最好的地區之一。在旗、鎮、嘎查各級干部群眾的積極努力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的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目前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嘎查境內交通要道方便快捷、高低壓線路全部架通,農牧業基礎設施得到保障,同時農牧民依托種養業發展經濟的信心倍增。嘎查居民現有住房以磚土木結構居多,人均面積超過30平方米。以戶為單位全部擁有摩托車或汽車、農用三輪四輪等機動交通工具,衛星電視接受裝置基本普及,移動或固定電話入戶率達100%,部分家戶已使用了電冰箱、洗衣機、VCD等高檔耐用品,泵式自來水部分推廣。2006年嘎查生產總值達到4000多萬元,集體經濟的收入超出7萬元,人均純收入為7000多元,其中60%以上的家庭人均純收入超過萬元。
二、巴彥淖爾嘎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優勢條件和已取得成績
(一)獨厚的資源優勢
1 自然資源:巴彥淖爾嘎查具有全旗質量最好、保存最為完整的天然草甸草原,每逢夏秋之際這里草長鶯飛、藍天碧野、青湖綠草相映成趣,極具北國神韻。該嘎查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資源豐厚、降雨集中、雨熱同期,適宜作物生長,并且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水位大約為2米左右,地下潛水和承壓水礦化度均已達到國家標準,適宜灌溉和飲用。
2 人口資源:2006年巴彥淖爾嘎查8歲以下應受幼教兒童49人,在校學習和外出打工的人數為381人,50歲以下中青年勞動力394人,50~60歲的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230人,60歲以上無勞動能力的64人,全嘎查受過中等教育8人,高中文化程度113人,初中文化程度309人,小學文化程度493人,文盲172人,受過專業培訓395人。
(二)農牧業基礎扎實
巴彥淖爾嘎查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區,現在全嘎查正以傳統單一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向農牧業結合、多元化發展方向邁進,農牧業科技含量逐步增加,現代農牧業、農牧業產業化經濟正被逐步推開。該嘎查總面積為44.8萬畝,其中四配套泵水澆地為15531畝,戶均50.92畝;林地為15.5萬畝,(含防護林,散林和四旁林地)草場為24.5萬畝,其中優質草場76759畝;有待開發宜農地區8500畝,湖灘為850畝。主要農作物有青貯玉米,飼草料和土豆等。嘎查現有牲畜為79249頭(只),戶均為257頭(只);2006年仔畜頭數為35萬多頭(只),戶均為114頭(只):主要牲畜有奶牛、肉牛、羊和豬等,并牲畜良種改良種率達90%以上。嘎查現建有奶牛養殖小區1處,奶站1處,鄂爾多斯細毛羊養殖小區1處,并設有養殖協會,在農牧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農牧業帶來諸多方便。
(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加強,工業業化進程日益加快
嘎查境內交通方便快捷,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通暢。2001年底,嘎查境內高低壓線路全部架通,以戶為單位動力通電率達81%,照明通電率達95%,并嘎查示范區架設高低壓線路2058公里,安裝變壓器19臺,可以初步滿足農牧業用電需求。另外,嘎查現農牧業配套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36%的農牧戶實現電機井配套,92%的家庭已實現棚圈、青貯窖、儲草棚配套,70%的家庭實現了農機具配套。工業產業化進程日益加快。現嘎查內已經建立一處沙柳切片,天然堿甲河螺旋藻生產基地也位于嘎查內。2006年嘎查集體經濟收入超出了7萬元,現有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為農牧業快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奠定了嘎查工業產業發展的扎實的基礎,是理想的工業經濟發展之地。
(四)烏審旗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烏審旗資源富集,位于自治區能源重化基地核心區域,內有府深線等主要交通干道。旗天然氣、天然堿、煤炭、方沸石等資源儲量可觀。天然氣、天然堿化工、煤化工、新興材料等現代“四大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添入強大的生機和活力。尤其是中石化集團在圖克鎮的天然氣勘探開發業已獲得實質性進展和位于嘎魯圖鎮的新建的電廠,必將為新牧區建設開辟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而奠定產業支撐和企業輻射的堅實基礎,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前提條件。
(五)國家整體形勢以及政策支持提供的機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農村牧區經濟建設、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牧民收入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新階段,公共財政有一定能力投入大量資金對農村牧區的公共基礎設施進行重點建設。自2003年起農牧業稅全面減免,并依據有關政策對農業進行適當補貼,鎮財政管理體制由自主自理型轉為鎮財縣管,進一步優化了財政管理體系,農業科技推廣政策全面實施,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率已達70%。
三、巴彥淖爾嘎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中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滯后,存在一些沒必要的擔心
受傳統觀念和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的影響部分農牧民觀念陳舊,既對現代化的生產生活十分向往,又不能及時擺脫分戶經營,單打獨斗的傳統思維方式,并存在一些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是“光打雷不下雨”、“大搞形象工程”、“急于求成,刮一陣風”等的不必要的擔心。
(二)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產業化進程緩慢
嘎查生產經營體制呆板單一、以戶單干、小打小鬧,自我發展的生產經營格局延續,充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尚未建立,農牧業科技含量不理想,機械化產業水平偏低,索賠小型機械動力不足,功能不全,不能適應適度規模經營的要求。并且在嘎查眾多產量種類中,除鮮奶之外,細毛羊、活畜等其它農、畜、林、沙產品均未實現產業化經營,轉化增值能力不足。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難以體現。
(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有待發展、完善
嘎查現有水澆地分布零散、總量偏少,不能適應畜牧業規模化發展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需求。由于牧區地域廣闊,點多線長,供電線路和道路交通延伸覆蓋非常難,農用電力不足。交通運輸不暢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節水護水灌溉設施嚴重短缺:并且在公共設施方面醫療衛生文化教育、集市貿易、農機服務等一系列社會化服務體系尚待配套完善:現嘎查內有辦公和文化活動場所一處,但位置偏遠,且功能不全,沒有專門的醫療服務站等。
(四)投入力度不夠是現階段嘎查建設新農村新牧區過程中遇到的主要矛盾
近幾年旗、鎮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大了對“三農三牧”地區的投入力度。從而嘎查的生活生產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設施建設,如交通、供電、通信、廣播電視和醫療、保險、教育以及飲水困難等的投入還滿足不了農牧民的實際需求。雖然問題沒有貧困地區那樣嚴重,可還是嚴重阻礙了建設新農村新牧區的進程。
(五)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并日益變脆弱
該嘎查雖已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以及“休牧禁牧”幾年。但自從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以來,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有增無減,之前所作的努力已變的微乎其微,甚至嚴重影響到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這期間上級領導要求每個示范戶(共100戶)最少要開墾80畝水澆地,并種植精飼料和青貯玉米等農作物,而且其間禁牧6個月。跟隨這股熱風有些牧戶甚至把牲畜全天舍飼圈養,新開墾草場40~60畝,并且打了幾眼井,維護耕地灌溉和解決牲畜的飲水問題,從而嚴重影響到了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草場退化和沙化,從而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范圍不斷擴大且程度加重,農作物的產量低而不穩,草牧場產草量載畜量下降到令人擔心的程度。
四、結論
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是一項惠澤廣大農牧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巴音淖爾嘎查的豐富的資源優勢,扎實的經濟基礎,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大農牧民強烈的創業激情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巴彥淖爾嘎查如何更有效利用現有優勢條件、規避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并在有關政策支持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大力調整優化產業機構,堅持不懈地狠抓農牧業基礎建設,統一“為養而種、以種促養、多元養殖”的思路,走建設養畜和多種經營的路子,使嘎查社會經濟多項事業快速發展,農牧民物質文化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三個文明協調發展,解決和完善各項基礎工作,切切實實地把嘎查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做好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