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的日益完善,農業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新型農民的逐漸出現,推動著農業信息服務在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內容上的革新。文章從麗水地區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出發,結合食用菌產業集群信息服務的實踐,論述了網絡環境下區域性農業信息服務的新模式。
關鍵詞:網絡環境;區域性;農業信息服務;食用菌產業集群
引言
當前,在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以農業科技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并帶動農村生產力跨越發展顯得非常重要。切實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和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供及時、準確、經濟、適用的信息服務,不僅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推動麗水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業科研成本,縮短農業科技成果生產周期,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質量,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信息服務水平是關鍵。因此,本文從麗水市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出發,以食用菌區域性產業集群的科技信息服務的實踐為參照,結合本地特色,探討網絡環境下農業信息服務新模式。
1、麗水市農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1.1農業信息服務水平較低
在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農民的生產決策,或是聽政府指令,或是隨潮跟風,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和把握,決策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業生產活動與市場需求變化緊密相連。從2000年開始,我市開展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工作,積極建設科技信息資源,為信息服務提供保障。但由于資金、人力、物力的缺乏,在信息服務過程中,信息采集手段比較簡陋,信息分析處理能力不強,使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不暢,獲取的信息實用性不強,不能滿足農民全面的市場信息需求。而一直以來運行的傳統的科技下鄉活動不僅成本高,且受益面窄、時效性差,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隨時出現的新問題。
1.2信息獲取手段落后
近年來,社會各界越來越認識到農業信息的重要性,政府也把農業信息化工作提到重要位置,在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政策與資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從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狀況來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農村的通訊、交通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城市而言還很落后,農民的可支配收入也普遍很低,導致農民在獲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上處于劣勢。目前,農村普遍的獲取信息的方式,還是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而報紙、雜志經過組稿、印刷、發行等過程后,到達農民手中時,很多信息時效性已過;廣播、電視等的線性傳播,也不利于農民隨時隨地的信息獲取,并且容易錯過;現階段計算機網絡在農村還不是很普遍。因此,在農村傳播信息相對比較困難,信息的相互溝通相對緩慢。
1.3農民信息素質較低
據農業部一項對我國1000個農村固定觀察點農戶信息使用情況的調查,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的農戶比率只有0.8%,而法國的農場主有50%使用計算機介入管理、上網獲取信息。在我國農村,先進的網絡遠程教育方式比例就更低。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以及科技文化素質低限制了農民對信息技術和網絡知識學習能力的提高。
麗水現從事食用菌產業的人員約23.12萬人次,據統計技術人員約1200人,其中80%在生產第一線。對他們而言,獲取技術信息的渠道非常少。除了極少數科研人員懂得利用數據庫檢索外,其他人只能通過一些雜志和會議獲取。信息獲取能力有限,也就成了我市食用菌市場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
2、麗水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近幾年麗水全市各縣食用菌的產量穩定在26-47萬噸,產值達10-15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其中慶元、龍泉、景寧、松陽、縉云等縣為全國食用菌重點產區,是麗水農業發展的支柱產業。在麗水境內有慶元香菇市場、龍泉和景寧的山珍市場、云和、松陽、縉云的鮮菇市場,以及與麗水相鄰的磐安、武義等的食用菌市場。現在,麗水市已確立了全國乃至世界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業的中心地位,產量占到全國的1/3、全球的1/5。據麗水食用菌產業部門調查,2005年全市有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以及菌種、機械、原輔材料制造和銷售的企業1050家(未包括農戶及個體經營戶),從業勞動力23.12萬人,其中直接從事食用菌生產13.19萬人,原輔材料、設備生產供應2.42萬人,菌種生產供應0.94萬人,產品收購、加工、銷售3.30萬人,到外地生產食用菌3.25萬人,技術研發推廣及行業管理0.02萬人。食用菌產業在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產業不僅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還帶動了相關產業,如塑料加工、機械制造、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二、三產業的發展,為我市的農村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就業問題的解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為名副其實的區域性產業集群。
雖然,我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并已經初步形成區域性產業集群,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①品種比較單一。最近20年,我市食用菌產業菌類結構有所變化,香菇在食用菌產業比重有微小的倒“U”變化,但香菇為主導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根據2004年的統計,香菇產值占食用菌總產值的90%以上。②科技投入不足。麗水食用菌產業從歷史來看技術進步與變革起著關鍵作用,但是,最近10年來主要依靠傳統優勢、低資源成本和廉價勞動力參與競爭。出現了生產粗放,加工技術落后,產品檔次不高,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不長、科技含量不高,做大做強后勁不足等隱憂。③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落后,麗水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在逐步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也有企業介入。但是,食用菌企業年銷售額在1000-3000萬元12家,3000-5000萬元5家,5000萬元-1億元3家,億元以上的僅有1家。對于精深加工,從90年代初的1家,到現在的10家,在企業數量上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單個企業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年銷售額還沒有突破1000萬元。總體而言,麗水食用菌產業仍然處于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生產和中小乃至個體企業經營為主的格局,勞動生產率低,規模經營不大,影響了食用菌流通。
3、利用網絡技術創新信息服務模式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網絡化數字化環境的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用戶傾向于通過網絡不受時空限制地存取和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特別是科研型或者企業用戶。網絡信息資源的存儲量大、信息更新快,同時查找比較方便。基于這些有利因素,麗水市科技信息中心積極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服務,以促進我市信息化的發展。對于科研、企業等用戶,以科技文獻、難題采集等服務幫助他們加快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對于普通用戶,以涵蓋市場信息、技術信息、前景分析等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全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面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
3.1整合科技文獻資源為科研單位、企業服務
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在數量上急劇增加,這種狀況對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大力開展和推進網絡化文獻信息服務,依靠數字技術的信息匯聚和智能搜索功能,才能更好地滿足用戶正確、及時、便捷的信息需求。
3.1.1以電子科技文獻資源服務促進科研進步
我市食用菌產業要突破瓶頸,取得更好的發展,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大宗優良品種選育,加強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加強技術集成。而進行科學研究,勢必需要豐富的文獻資源來支撐。為適應新的信息環境、新的信息需求,麗水市科技信息中心加大了電子文獻資源采集力度,通過網絡開通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國內外標準數據庫、中國專利數據庫等數字文獻資源,提供電子期刊近萬種。同時結合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食用菌專業技術市場,建立了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站,一方面進行專業特色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信息資源加工、組織、管理和服務中心;另一方面,依托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構建集文獻檢索與查詢、文獻提供和網上參考咨詢功能于一體的集成服務平臺,提供網上文獻檢索、全文獲取原文傳遞、參考咨詢協同保障的文獻信息綜合服務功能。以統一綜合性、智能化檢索服務站,為科研單位、企業用戶提供科技期刊、標準、專利等的文獻信息服務,以此促進我市食用菌方面科研的不斷進步,以科研的進步來推動整個產業的現代化、合理化發展。
3.1.2以專業市場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麗水地區是食用菌的發源地,有著8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食用菌領域的研究也一直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研發出來的新技術卻因種種原因難以推廣。如何激起菇農從采用傳統技術栽培菌類到使用新型技術的轉變是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從建設食用菌專業市場出發,以我國整個食用菌行業為著眼點,服務于國內外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單位和個人。這也意味著,這個專業市場將為我市食用菌行業最新研發技術的推廣提供很好的平臺。
3.2集成手段為農戶提供全面服務
3.2.1多種手段加強科技宣傳提高用戶信息意識
為了提高農戶的信息素質,麗水市科技信息中心不斷加大對資源及服務的宣傳力度,以多種方式,利用多種渠道、各種機會,積極開展用戶培訓和資源及服務的宣傳活動。包括舉辦用戶培訓講座、科技活動等大力宣傳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及服務。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采用宣傳欄、電子郵件、宣傳卡片、科技信息網站等,開展多渠道宣傳推廣活動。
3.2.2以食用菌專業市場滿足用戶全面信息需求
我們建設的食用菌專業市場,以我國整個食用菌行業為著眼點,服務于國內外食用菌生產、加工、銷售企業單位。根據我國食用菌行業的特點,將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開放性、安全性、擴展性作為建網原則。整個食用菌網包括服務欄目、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市場、人才服務、產品供求信息、信息交流等很多內容,覆蓋整個的食用菌行業。食用菌行業用戶通過這個網站,可以了解與行業相關的所有信息,包括動態消息、專業技術以及專家的前景分析預測等,對菇農的生產、加工具有很好的決策性作用。產品供求信息欄目的開通,為食用菌流通開設了新的渠道,可以更好的將我市的食用菌推向全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
3.2.3以農村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科技信息素質
生產技術、產品質量,是食用菌進入市場、占領市場的制勝法寶。菇農只有掌握先進技術,才能種出符合標準的高質量的產品。根據我市農業信息用戶地區分散、信息利用水平較低的特點,以網絡遠程教育系統為基礎,結合廣播電視、科技信息網等多種手段,實現了“科技24小時送下鄉”,進一步提高農民科技信息素質。具體地說,一是利用國際互聯網建立遠程教育視頻會議系統,開展雙向、互動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麗水市科技局在全市9縣(市、區)和4個鄉鎮共建成13個遠程教育培訓點。通過網絡實現了專家遠程授課、農民在線提問和疑難解答,實時傳輸,雙向互動,較好地實現“專家一地授課,13個培訓點同時接受培訓”的目的。二是利用互聯網絡現場直播。那些不能到現場聽課的農民,可通過互聯網收看授課的現場畫面。三是利用網絡課件。針對全市的食用菌、綠色蔬菜、筍竹林等支柱產業制作了農村實用技術電視專題片,以課件形式上網,農民可通過科技信息網進行下載。
4、結束語
網絡環境下的農業信息服務涉及到農戶的接受能力、網絡硬件的準備、信息的識別和應用、信息的整合開發等一系列問題。只有充分考慮到農戶的需求特點和接受能力,提供能為他們的生產、加工、銷售帶來更好收益的信息,網絡這個新的信息環境才能吸引他們的眼球,他們才樂于用這種全新的方式去獲取更多、更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