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構筑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農村新面貌逐漸顯現。但隨之而來,在資金的管理、使用、效益上也暴露出一些應引起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一、資金過于分散。由于資金有限,地方配套跟不上,每年撥付各村的資金多的也就是10多萬元,少的1~2萬元,資金使用的效果不明顯。
二、資金的使用上存在重硬件輕軟件現象。從調查情況看:上級撥付的資金大多用于公路工程和“改水、改廁”方面,很少有資金用于購科普書,改善醫療環境,提高村民素質等。
三、觀念存在“局限性”。部分村民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修好路、建好房,并以此多爭取國家撥款,因此在資金預算中過于集中在硬件上。
四、財務管理較亂。由于資金分布廣,監管部門鞭長莫及,財務監督實際上成了一個“真空”。新農村建設資金實行的是村民理事會管理,由村民選舉產生,部分人沒有財務管理知識,不會做賬。從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理事會沒有建好賬,做了賬的也只是紙包賬,支付的各項開支沒有正式發票,大多是便箋、煙紙、市場上購買的三聯單,核算上也不規范,資金用在什么上看不出。
于此,筆者建議:
1.新農村建設資金要加強計劃管理。由于新農村建設還在試點階段,各個縣市要有計劃申報,避免點多面廣,確保資金有效使用。
2.制定《新農村建設資金管理辦法》。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廣,主要是政府投入、名人名士捐款、村民自籌等,資金如何使用,有關部門要制訂一個管理辦法。
3.監管切實到位。一是有關部門、鄉鎮要定期對理事會的財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二是有計劃地對新農村建設資金的使用進行檢查監督,每年可選擇4~6個資金量大的村進行檢查,發現情況和問題及時向政府報告;三是資金使用要實行跟蹤問效制度,定期報告制度。
(作者單位:宜豐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