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是滿族民間用柳條編制的農業生產工具,用它簸去糧食中的碎糠,有時也用它過風。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用簸箕當樂器,藝術地再現了滿族農民們在勞動之余,利用手中的生產工具伴奏助興,因而被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后來又傳入宮廷,成為滿族傳統樂器之一。
簸箕,也叫節、柳箕等。有大簸箕與小簸箕,背面畫山神爺的頭型,演奏時用木棍在簸箕背面上下劃動,木棍為兩根一厘米左右粗細的竹棍,一端合在一起,一端張開,也可用竹筷子代替,演奏者左手拿簸箕,右手的大姆指與食指夾握兩根竹棍,以劃、撥、撾、刮、爬、打等動作而發聲,可放長劃或短劃和打撥,還可根據不同需要劃撥簸箕的面、幫、背、沿、舌頭等各個部位,從凸凹相向的簸箕里外上滑、跳、磨、擦,使其發出快慢節奏不同的音調,用來達到伴奏、伴唱、伴舞的節奏感。民間用柳條編簸箕,宮廷則是用竹子編制。《大清會典》中有關于節的演奏方法記載:“司節十六人,分左右兩翼并上。左手持節若箕,右手持圓手若箸,劃作其聲,與樂章及各舞相為節奏。”由此可見,清代節不僅在民間流行演奏,在宮廷也以節為歌舞伴奏。
《竹葉亭雜記》說:“揚烈舞:旁有持紅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道光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總管祿喜所上奏折云:“……此外更有念烏春用中和樂配樂者。烏春者滿洲語歌也,歌時必配樂,樂器僅用簸箕、板、弦子、箏數種。”
簸箕屬打擊樂器,從金代女真人開始就將其利用于歌舞伴奏而使其成為獨特的民族樂器,清代宮廷與民間滿族人繼續沿用,直到解放初期才中斷。簸箕來源于民間使用簸糧米工具,女真人予以藝術化、音樂化,使其成為獨具特色的滿族民族樂器,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責任編輯 宋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