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教學可通過如下途經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1 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尊重學生主體地位;2 結合學生生活,激發主體體育學習動機;3 培養體育興趣,激發學生主體的自覺性;4 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5 和諧學校體育活動,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
關鍵詞 學校體育 主體 途經
在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是眾多體育教師追求的目標。然而,在現實的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仍不盡人意。筆者根據多年來的體育教學經驗,認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途徑有:
一、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新體育課標》明確指出:“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實踐性很強的體育教學,在教學中更應該注意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教師要改變過去全控性的教學模式,主動轉變角色,由“主宰”變為“服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自主創造性和真實情感體驗,給學生留足自主學練的空間,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學校體育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師必須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努力創造條件以滿足學生主動發展的要求。如營造合適的氛圍、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給以適當協助等,使教師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激勵者、促進者、輔助者和協調者,使外部的教育影響與學生主體的需要相一致,并且使學生對外部的教育影響的內容形式有濃厚的興趣,從而表現出肯定的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進而積極主動自覺地進行各種學習活動。
其次,教師要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以“學”為重心的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校體育教學要做好這點,必須在教學時間分配上保障學生有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這是學生主體地位能否體現的保障之一。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40分鐘內師生互動過程的時間分配,將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學習過程作為主要環節,大約25分鐘,其中包括學生觀察、實踐、學生個體與個體的討論、學生個體與小組群體的交流、學生之間的協作及對探索過程及結果的評價等;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約10分鐘,課堂信息的反饋小結約5分鐘。教師授課的內容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內容和要求。對體質好的有特長的同學要求要嚴,強度也要大;對體弱易病的同學則要求他們動起來,堅持鍛煉下去。如跑的內容,前者不但要求其掌握技能,更要求其突破高原現象取得好成績,后者只要求其能堅持晨跑或晚練就行。其它教學內容如能如此安排,學生就會體驗到體育鍛煉的成效與可操作性,就能將體育鍛煉進行下去,最終達到增強體質,鍛煉體魄的教學目的。
二、結合學生生活,激發主體體育學習動機
《新體育課標》關于“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要做好這一點,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通過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體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體育學習動機是指激發或維持個體進行體育學習活動、致使個體體育學習行為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對調節和控制學生的體育學習行為、保證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參與體育活動必須依靠主體的積極性,不能全靠外因影響。如果主體本身沒有參與的動機,他(她)就不可能從事該項體育活動或者不可能持久地從事該項體育活動,以及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這就是所謂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產生自覺學習的動機是教師應力求做到的。主體意識強弱直接關系到主體性的發揮水平。“欲圖體育之功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于體育自覺不可”。教師想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可通過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相應的教育和引導其進行相應的鍛煉。一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動機水平,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學習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取決于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作用大小。主體意識是主體性發揮的前提,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這個基礎的訓練與培養。教師可利用學生身邊的諸多現象、事件,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在實際生活中將學生推上體育學習的主人翁地位,鼓勵和期待學生通過主動探求,尋找方法和途徑,逾越學習“障礙”。如,由于氣候的變化,春天學生都容易產生春困的現象,精神不是很好,不利于專心學習,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間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也可結合陽光體育的要求組織一些體育比賽,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把春困趕走;冬天,學生貪戀被窩,怕冷不愿動,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做熱身運動后進行適度的晨跑鍛煉,學生很快就會體驗到冬天早練后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好處,再不戀被窩了,不怕冷了,學習有精神了,會產生一天不跑就不舒服的感覺。學生只有把體育學習的目的與自己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把體育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生活好首先要身體好”,生活中這方面的事例多的是,只要教師用心挖掘和利用,就能很好地教育和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動機,從而把體育教學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把體育教學和學生人生目標結合起來,使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成為學生主體意識的需要。真正的教育是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教養的能力。離開老師還會努力,就是教育的成功。學生一旦有了發自內心的需要,這樣的人你一輩子都不用擔心,他們會對學習就會產生熱烈的追求,對“增強體質、發展體能、鍛煉體魄”會有強烈的愿望,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自我激勵的能力會逐漸形成。
三、培養體育興趣。激發學生主體的自覺性
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動力,學習體育的興趣越濃,學習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體育學習的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可通過以下兩種形式:
1 教學內容的公開化
每個學生各有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因此,每節課前,教師可先公開教學內容,征求學生意見,了解學生最想學哪些內容,或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怎樣組織才最受歡迎等。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有利于消除學生因為內容不適合自己而產生的消極、被動心理,使學習更具主動性。
2 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學校體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稍加引導和培養,學生很容易產生某個體育內容的興趣。加上體育活動往往帶有對抗性,比較符合年輕學生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等是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校體育內容,作為體育教師可根據學校現有的體育場所在體育課中教授相應內容的知識技能,并盡可能地引導他們參與實踐,在實踐中讓學生了解體育和培養體育興趣,再通過興趣促進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在實際教學中,我結合我校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學生興趣俱樂部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入學后,有計劃地安排相關內容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一年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有了自己的體育興趣,每天下午體育活動時間體育場上到處是進行體育活動的學生,甚至在吃晚飯到上晚自習前的時間段,也有很多學生在積極鍛煉。
四、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
傳統的體育教學以講解示范獨占課堂,學生是在教師的全力灌輸下,進行接受收式學習。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壓抑和阻礙了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雖然講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絕不可視為是唯一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防止單一的方式使學生產生訓練和學習的興趣疲勞。可運用發現法、討論法、嘗試法、分析比較法、游戲法等多種方法的合理運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者變成主動求知者。如跑的內容教學,教師可先講解后示范,再指導學生進行練習。這是傳統教學方法。也可讓學生在教授跑的內容前自由組成隊進行接力比賽,再結合學生跑的情況進行討論或比較后,有針對性選擇性地講解有關跑知識和進行相應的技能訓練。體育教師如能在實際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參與性也會增強。
五、和諧學校體育活動,激勵學生主體性發揮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使體育活動“活”起來,還必須建立和諧的學校體育,使學校體育和學校的各項活動和諧發展,營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
學校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學校體育教師要把體育教學和學校的活動、各科教學、班級活動結合起來,根據學校實際因時因地開展相應的體育活動,使體育教學和學校活動統一起來,和諧發展。如,結合班級集體觀念的培養,與班級配合開展班級間、班級內的各種體育賽事,培養良好班級的同時鞏固體育教學內容,鍛煉了學生身體素質;又如,根據學校傳統的運動會、節假日球類比賽等配合開展相應的訓練和指導。還可根據季節舉行相應的體育活動,如春季秋季的春游秋游,冬季的晨跑。這些既是班級活動,又是體育運動,這種與學校的和諧發展結合起來的體育教學活動,不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較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得到學生的響應,參與性與積極性都比較強,較好地促進學生體質的增強。
(責編 覃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