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擴大內需、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能創造需求,有效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二、財政政策作用于新農村建設范圍和優先順序的確定
準確地把握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財政部門首先應確定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范圍和優先順序,優化配置財政資源,促進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1.農村醫療衛生。首先要賦予農民作為公民所必需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給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因此,財政應首先支持農村醫療衛生。
2.農村義務教育。加大對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確保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相對公平地接受義務教育。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電力通訊的建設,保證農田水利灌溉,提高農村接受新信息的途徑和速度,使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4.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普及推廣覆蓋面,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三農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5.農村社會保障。政府應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醫療保障、生活救濟、教育費用減免、養老保險和幫助發展生產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6.農村環境保護。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建立財政支農的長效政策機制
1.建立支農建設的財政保障機制
優化增量,新增財力重點向農村傾斜。要嚴格落實新增財力主要向三農傾斜的政策,確保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逐步提高支農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盤活存量,努力調整支出結構。要努力實現從以支持城市為主向支持城鄉統籌發展轉變,從支持農業生產為主向支持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并重轉變,從以支持農村第一產業為主向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加大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加大財政部門內部支農資金的整合,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加大部門之間項目資金的整合,按照“渠道不亂,投入不變,捆綁使用,項目共建,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各司其職”的原則,加強部門銜接,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的同一使用方向的資金整合到一起,集中解決一批農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2.建立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保障機制
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陽光工程”,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為農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和城鎮建設提供人力保障。
3.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機制
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要徹底改變農業基礎脆弱的狀況,就必須加大投資力度,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廣大農民自覺建立建設美好家園的政策引導機制。支持搞好村莊建設規劃工作和改善村莊公共環境,開展村莊整治試點,重點支持解決村內道路、給排水設施、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
4.完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保障機制
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是新農村建設的難點,是財政支出的重點。要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差額救助,做到應保盡保。解決進城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和健全縣鄉村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衛生監督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返貧問題。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增加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投入,補助鄉村醫生。加大衛生支農力度,建立對口支援和巡回醫療制度,重點支援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建設。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強各類扶貧示范園區建設,加快產業化扶貧步伐,引導貧困地區調整農業結構。加大扶貧開發投入和資金整合力度,強化資金項目監管,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督管理制度
積極推進支農資金整合。開展以縣為主的支農資金整合試點,建立財政與主管部門之間“信息互通、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協調工作機制,實現三農投入產業集聚、地域集聚和項目集聚。
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制定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根據評估結果實施激勵約束并重的考核機制。
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支農資金使用管理中違法違規行為,防止損失浪費,提高支農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單位:河南省中牟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