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之聰明、智慧,盡人皆知。她學富五車、口若懸河、反應機敏,每每讓人嘆為觀止。
有次于丹作客某家電視臺的對話欄目,女主持人問她:“你這么聰明,哪里個男人能配得上你呢?”
于丹一愣,回過神之后哈哈一笑,說道:“我不帶著腦子回家。”
按照于丹的說法,她在家里陪女兒瘋玩,而對女兒“言傳身教”的事情,一手拱讓給了她的丈夫和婆婆。按照她丈夫的說法,于丹在家里有些“傻”;用她婆婆的話來說,于丹干起家務活顯得很“笨”。
當然,誰都看出來了,以于丹的冰雪聰明,智力超群,決不會回到家后,在日常生活中就突然變得又傻又笨。只不過是她不想在這上面費腦子,下功夫,她只想把日子過得簡單一些,她只想一張一弛,松散一下繃得太緊的神經。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不帶著腦子回家”,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就叫“大愚若智”。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注意到一種現象,有些在外邊事業有成,風風火火的男、女強人,往往家庭生活不那么幸福,至少不那么和諧,因為他們無意中犯了一個重要錯誤,就是“把腦子帶回家”了。
商場上精明強干,回到家里照樣咄咄逼人;公司里一呼百應,對家人還是居高臨下;談判桌上與對手斗智斗勇,回家與愛人磨嘴口角仍費盡心機。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忘記了角色轉換,家庭生活多數不那么“理想”。他們也很委屈:我在外邊辛辛苦苦打拼,掙錢多,貢獻大,對家庭又忠誠,為什么會不得好報呢?
還有的因為事事聰明,處處聰明,干脆連成個家都困難。本來自己才貌收入都不錯,卻遲遲找不到另一半,成了“剩男”、“剩女”;或勉強湊和過日子,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即便結婚生子,也免不了最后勞燕分飛。
我曾和一個與女作家離婚的男士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前妻人是個好人,人極聰明,我就是受不了她對我的苛求和理想化要求。她總用小說里的理想人物標準來往我這里套,可我就是個凡夫俗子,跟她過太累,還是早分早好。我
現在的妻子,雖然才貌都不如前妻,可是在一塊兒過得踏實,輕松,不費腦子。
與于丹比,他們的聰明就是“小聰明”。于丹的高明之處,就是知道什么時候該聰明,什么時候該糊涂;什么地方要寸土必爭,什么地方不妨讓他三分。而他們是處處聰明,事事聰明,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什么都想干好,什么都不示弱,結果出力不討好,事與愿違。
因而,我建議那些成功人士,知名人物,不論男女,不論職位多高,名望多大,不妨都學學于丹,不帶“腦子”回家,你腦子好到外邊使去,心機、謀術想咋用就咋用;不帶威風回家,有威風到社會上耍去,哪怕你威風八面,抖到天上去;不帶官氣回家,那些或許“工作需要”的官腔、官面孔、官派頭,進門前請先打掃干凈,別忘了,仆人眼里無偉人,家里沒有局長、部長、書記、主任,只有老婆、老公、老爸、老媽;也別帶工作回家,家里不是辦公室,回了家,社會角色就趕快換成家庭角色,家務活,不緊不慢地干著,家常飯,有葷有素地吃著,家常話,有事沒事地聊著。
魯迅先生曾諷刺過一些名人“一闊臉就變”,人變、婚變、家變,可人家于丹紅透了半邊天,名氣都“走向世界”了,卻硬是沒什么“變”的跡象,也沒聽說一點兒“后院起火”的“軼事”,家里始終是高度“安定團結”,其樂融融。可能,于丹的“不帶著腦子回家”,就是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