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權威人士的信息顯示,基金專戶理財相關實施細則和一系列制度安排將在兩會后公布,屆時已經獲得專戶理財資格的近30家基金屆時將同時展開此項業務。
各方消息無不顯示,專戶理財將是2008年基金公司的新寵。前不久記者在參加由理柏基金主辦的一個基金頒獎年會時,聽到最多的詞語就是“專戶理財”,已經獲得專戶理財資格的基金經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沒有獲得資格的也在暗中使勁,看看有沒有什么機會也能分得一杯羹。因為專戶理財,各基金公司之間也紛紛展開大戰。據南方基金相關人士介紹,為了專戶理財業務的開展,他們專門開通了專戶理財專線,并接待了多批有意向的客戶。博時基金也表示,目前該公司已經配備了經驗豐富的海內外投資專家團隊開展專戶理財,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易方達基金公司也把明星基金經理肖堅等人從公募基金調出,專門開展專戶理財業務。
專戶理財新戰場
按照證監會規定,專戶理財客戶的投入資產最低不少于5000萬元。這意味著龐大的企業家富豪群體將是專戶理財的主力客戶之一。 嘉富誠基金程安靜告訴記者,專戶理財與共同基金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專戶理財的客戶直接擁有相應證券組合的控制權,并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包括對產品特征的控制權、對投資管理的控制權、對收益分配的控制權、對代理投票的控制權以及對組合證券的攜帶權。
在理柏基金年度頒獎現場,接受記者采訪的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周一峰認為,專戶理財的推出將進一步吸引機構投資人持有基金,另一方面,各地新出現富裕人群將是今年專戶理財最潛在的投資者。因此,基金公司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讓機構投資者對自己公司的投資能力有信心,另一方面大量挖掘這些潛在的投資者。
銀河基金總經理裴勇談到,銀河基金非常重視專戶理財這塊業務,因此公司也在進行一些安排和前期研究,量體裁衣是專戶理財的突出優勢之一,因此公司也在做一些產品研究,爭取讓專戶和公募基金差異化要能夠體現出來,避免產生更多的矛盾。
不過大多數基金經理認為,隨著國內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入,專戶理財與共同基金的差異會越來越明顯。顯然,高受益和高風險是掛鉤的。周一峰提到,專戶理財可以和目前整個銀行業轉型相呼應來展開業務,不過,他也承認,高收益是和風險掛鉤的。他個人認為,在當今的市場條件下,獲取20%-30%以上的年收益是可行的。這其中,通過各種結構性工具,可以保證4%-5%的收益。
對于此次獲批特定客戶資產管理資格,多數基金公司表示,基金專戶理財業務的推出,有利于滿足客戶多元化、多層次的理財需求,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專戶理財新對象
有關專家分析,基金專戶理財有望成為吸引較大規模的機構資金入市的重要渠道。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李小忠博士認為,我國基金公司開設專戶理財服務后,誰能成為它們的服務對象呢?普通的“基民”肯定沒有機會,因為專戶理財的入戶門檻比較高,達到了5000萬人民幣。因此除了極少數個人外,多數應該是機構(或企業)成為專戶理財服務的享受者。我國是總儲蓄非常高的國家,國民總儲蓄占GDP的40%多,而企業儲蓄占總儲蓄大約40%左右。居民儲蓄投資渠道呈現多樣化,而企業則不同。企業在金融市場的投資行為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來自企業自身,主要缺乏熟悉金融市場的投資人才,因此無法保證企業巨額資金的投資安全;二是來自銀行的約束。專戶理財出現后,彌補了企業集團缺乏資本市場投資人才的缺陷,因此大量的企業存款可以通過基金公司投資于股市。因此,長遠看專戶理財為A股市場引水2000-3000億也許不是空穴來風。
專戶理財還沒開始,已經有一些高端投資者紛紛表示對這項業務很感興趣。某資源型企業老總就曾對記者表示,想投資專戶理財,此項業務的高回報率是他所渴求的。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民營企業家對專戶理財并沒有很正確的認識,在他們看來,專戶就意味著“高回報”,“目前很多投資項目都很難達到20-30%的高回報率了。”一位富人如是說。而海外經驗顯示,專戶理財業務總規模大約是共同基金規模的十分之一,是股票型基金規模的五分之一。按目前國內基金業3萬億的資產規模推算,專戶理財業務的開閘有望為市場吸引新的增量資金。
據了解,由于專戶理財的放開,基金投資者之間將出現分級,很多基金公司都鎖定了一些有錢的大客戶并認真對待,甚至為一些重量級客戶量身定做了服務細則。而這樣的待遇,大多數人是無緣享受的。根據基金公司專戶理財試點辦法,基金專戶理財的試點階段允許基金管理公司開展5000萬元以上“一對一”的客戶理財業務。高門檻排除了大多數投資者。而不同資產的投資者,被“細分”了不同待遇。
專戶理財放開后,是否有一些資源在離普通投資者而去?關于此問題,匯添富首席投資理財師劉建位認為:“其實專戶理財并沒有外界懷疑的那么復雜。如果說一般基金的產品是公交巴士的話,那么專戶理財大概就相當于一高檔的的士。對于基金公司來說,同樣都是客戶。而目前政策上對于這樣的規定也是比較明確的。基金公司不可能因為是大客戶專戶理財,就違規操作。”
最大瓶頸是什么?
無論是監管層還是市場,對專戶理財最為擔憂的,還是利益輸送問題。“人員都是來自公司內部,共用投研平臺,很難徹底阻隔利益輸送。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專戶理財的風險控制是對監管層和基金公司的考驗。”而過去雖然基金公司的業務還是以公募為主,但同一基金管理公司旗下不同基金之間的利益輸送已經不是新鮮的事情。
業內人士認為,當公募基金開始合法從事“私募基金”業務后,出現“利益輸送”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一,“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無需向公眾公布投資組合和收益,這讓外界很難獲取“利益輸送”行為的直接證據,外部的監管落實將非常困難;其二,目前公募和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待遇差距較大,“最高20%”的投資收益分配比例顯然對公募基金經理形成直接誘惑。出于利益誘惑,基金經理可以通過在公募和私募間進行買賣操作實現由公向私的“利益輸送”。
如何防范利益輸送問題呢,裴勇認為,從源頭上來講,除了內部公司控制的手段,還應更加注重產品創新。如果大家都能多花一點功夫用在可能產生的利益沖突方面,是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的。華夏基金副總經理張后奇認為,基金公司應該把持有人利益最大化作為立足之本。也有人認為,阻隔基金公司的利益輸送沖動,最好是需要從制度上解決道德風險問題,例如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確的監管細則以及對違規者嚴厲的處罰措施。
“對于專戶理財的監管,初期可以借鑒成熟市場的監管模式,”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監管層應適當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違規成本,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應該加強內部風控。”
對監管層來說,一次性地給予多家基金公司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的資格,既是證券市場不斷發展過程中的探索,也是結合當前特定市場背景所作的政策安排。而基金專戶理財的面世,直接面對中小散戶投資者。包括《基金法》和之前公布的《辦法》都明確規定基金公司應“公平對待”投資人。但遺憾的是類似規定的落實情況尚無法令人滿意。更關鍵的是,一旦公募基金淪為“私募業務”的利益輸送工具,將危害證券市場發展。公募基金是發展機構投資者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若因“利益輸送”問題的惡化而讓公募基金的市場信譽受損,將直接影響證券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公募基金公司獲準開展私募基金業務應置于更公開透明的監管之下。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募基金從事“私募業務”對監管層的監管能力和勇氣提出了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