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奈克,19世紀法國臨床醫學家,聽診器的發明人。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1781年2月17日生于坎佩爾,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于黃金時代。
雷奈克6歲那年,母親因肺結核去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于不堪生活重負,就把小雷奈克寄養到當時已是南特大學醫學院院長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家里。
由于受叔叔影響,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的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后的職業,并在叔叔的幫助下,于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醫。
叔叔居洛木寄雷奈克以厚望,便和他的父親達成協議,共同出資送他到巴黎深造。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前往巴黎,并選擇在慈善醫院學習,因為那里擁有當時最有名的醫生科維薩特。
在慈善醫院學習期間,雷奈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受損而結痂的肝臟時,發現了肝上有暗褐色或暗棕色的特殊光澤,后來此病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1804年,雷奈克在慈善醫院通過了當時最優秀學校的所有嚴格的資格考試,獲得了一名法國醫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被選進屬于皇家醫學會的醫學衛生學院。當時他年僅23歲。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政府醫院愿意聘用他。
1816年,正當雷奈克準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命運眷顧了他。一位名叫貝菲的朋友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憑借這層人際關系,雷奈克被聘用到內克醫院任職。這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就是在內克醫院,雷奈克發明了聽診器。
當時,雷奈克去為一心臟病的女患者看病,由于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起不了多大作用,而附耳于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雷奈克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靈光一現之后,雷奈克立刻用紙卷成圓錐筒,用寬大的錐底置于病人的胸部,這一瞬間的舉動,不僅使雷奈克聽到了心臟運動的聲音,而且比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于患者胸口聽得更清晰,這不僅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更重要的是他因此發明了聽診器。經過多次實驗,試用了金屬、紙、木材等材料制成的不同長短形狀的棒或筒,雷奈克最后改進制成了長約30厘米、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聽筒的發明,使得雷奈克能順利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 幾經考慮后,雷奈克把這聽筒定名為“聽診器”。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菲力普·卡門改良了雷奈克設計的單耳聽筒。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筒是一中空鏡狀的圓椎。卡門的聽診器,有助于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以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但是醫師們普遍愛用的仍然是由雷奈克設計,經卡門改良的舊型聽診器。
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卷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826年8月31日,雷奈克卒于布列塔尼,年僅4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