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企業發展要以“規模經濟”為導向,是世界資源型產業的普遍規律。與西方大多數資源型企業所體現的規模經濟特征相比,我國資源型企業在此方面亟待加強。本文在分析世界資源型產業的集中特性和西方資源型企業規模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研究我國資源型企業在規模經濟方面缺憾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資源型產業;資源型企業;規模經濟;企業體制
[中圖分類號] F42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1-0001-04
※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問題研究”(03JZD0017)的總結成果之一,并獲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資助(留金出[2007]3020)。
資源型產業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動力,是國家經濟戰略布局中的關鍵領域。當前,西方資源型產業的發展特點是少數規模巨大的資源型企業控制著本領域的礦產資源生產和貿易,并且,由于資源型產業對經濟發展影響力的日益提高,國家投資隨之增加,使資源型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張。就我國而言,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要思想和戰略任務的背景下,研究資源型企業的規模經濟問題,為我國資源型企業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西方學界對資源型企業規模經濟的理論認識
資源型企業為何規模巨大?對此,西方學者的解釋是資源型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由大量經濟學文獻證明,鋼鐵、有色金屬等資源型產業的規模經濟曲線呈L型或U形,即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其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遞減,或至少達到某一規模之后,其成本曲線才遞增。針對資源型產業的規模經濟特性,西方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行了不少相關研究,其主要觀點有以下幾點:
(一)規模經濟適用于資源型產業的生產模式
西方學者認為,資源型企業的生產模式決定了規模經營能獲得更多利潤。以鋼鐵產業為例,鋼廠通過垂直一體化的生產程序,在同一個工廠內將粗鐵煉成鋼坯,再將鋼坯加工成半制成品,這就節省了加熱粗鐵和鋼坯時所需的燃料及設備,實現技術互補的生產過程。既便各生產階段在空間上是分離的,擁有從原料生產到初級加工再到最終制造業的大型企業的優勢仍十分明顯。因為它們不僅可以恰當地調整各階段產品的產量,而且能在內部調整價格以保證整體的收益,減少風險。同時,礦產資源具有伴生性特征,往往同一礦山可產出兩種以上的有用礦物,如銅礦中就常伴生銅、鉛和鋅三種產品。大型企業通過綜合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明顯低于分別生產銅、鉛、鋅的采選企業和冶煉企業;資源型產業某些中間環節的產品所包含的知識產權具有“共享性”的特點,即在交易中只涉及使用權的轉讓的前提下,產品售出會導致產品生產的相關信息的轉移,使產品通過市場交易有泄密風險。這促使受化工技術和自然影響較大的資源產品以及礦藏地理分布集中的原料產品的生產廠商有實行內部化經營的動機和原因,從而形成規模經濟。
(二)規模經濟能有效提高礦產資源的利用效率
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自然資源。它的消費存在即期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不對稱”問題。即本期的消費將剝奪未來消費的可能,而市場不能傳遞正確的價格信號。既便市場機制運轉正常,資源產品比價合理,資源產品的實際價值往往也被低估。因為市場作為協調即期需求與供給的工具,對資源產品的未來需求是難于涵蓋的。所以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必須體現適度集中,它一般屬于接近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市場只有在形成規模經濟的情形下,才能避免產業內過度競爭及自然資源的大量浪費。首先,資源的利用效率可通過單品種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實現。如乙烯裝置是石油化工的核心裝置,其規模大小決定了其產品的經濟效益。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對乙烯裝置的調查表明:以75萬噸/年產成本為100%計,產能下降到50萬噸/年,平均成本上升4~9%,產能下降到20~25萬噸/年,平均成本上升14~33%。其次,企業還能通過將幾個產品生產線設在同一個廠區,或者聯合多個企業在一個地區集中形成“城市化經濟”。這種方式能夠更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節約運輸費用,促使下游產品也達到規模經濟的規模。最后,若生產格局高度分散,政府的監管難度將大大加強,許多企業往往能在隱蔽的狀態下成功躲避稅收與法律約束,導致市場的混亂與資源的浪費。因此,各國政府一般都在政策上支持資源型產業的規模經濟以規范資源市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規模經濟能克服資產專用性帶來的風險
資源型產業具有十分強的“資產專用性”。如昂貴的煉鋼設備只能用于生產鋼材,這使資金一旦投入便會帶來巨額的沉沒成本。沉沒成本越大,企業的靈活性就越低,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大量事實表明,具有規模經濟的大型企業能很好地避免資產專用性帶來的缺點。一方面大型企業可以更便宜地獲取投資資金,另一方面由于多角化經營可以使企業投資方向的轉移在內部進行,當企業的一種產品生產的發展出現困難時,可以很快把投入該產品的生產資金抽出來,投入到其他利潤較高的產品生產中去,以降低投資風險的發生率,提高投資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存在規模經濟的大型企業可以影響礦產生產的格局;它們能夠在眾多備選開發礦點中選擇在什么時間、以什么速度開發哪一個礦點,甚至可以在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而風險較小的地區進行勘探以提高開采成功率。隨著開采成功率的提高,資產專用性帶來的風險也能相對降低。此外,大型資源企業潛在生產中心的多樣性會給企業的生產帶來靈活性,使它們可以對經濟條件的變化作出適當的反應。
(四)規模經濟可以提供礦業生產所需龐大資金保障和高新技術支持
由于資源分布的非均勻性、資源的有限性使得資源型企業受資源與技術條件的限制較大,因此在西方學界,資源型產業被認為是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一方面,目前找礦和礦產生產所需要的資本巨大,礦業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對稀有礦產資源的競爭而非產品的競爭,所以新企業進入資源型產業會遇到很大的資金壁壘。能夠完全克服此類資金障礙的公司,要么是已經很大并想使其利益多樣化的公司,要么是由政府建立的公司。另一方面,產業中“老企業”憑借其對技術知識和專門知識的控制而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企業的規模龐大使它們能整合整體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部門的積極性,使技術創新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進行,使技術的規模經濟得以實現。大型企業集團更可利用專利法的保護其擁有的技術庫,形成技術壟斷。
以上西方學界的分析可謂提綱挈領,其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闡明了資源型產業的自身發展特征決定著資源型企業規模經濟的性質。但筆者認為,西方理論缺乏對作為規模經濟主體的企業進行細致刻畫,因而尚還不足以解釋我國資源型企業規模經濟缺憾的現狀。那么,我國資源型企業的現狀與西方理論解釋有何差別,為何我國資源型企業尚不能達到規模經濟?下文將對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二、我國資源型企業的規模經濟現狀分析
(一)我國資源型企業的規模經濟現狀
我國資源型企業無論是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相比,還是同國內其他企業相比(從集中度來看)規模都明顯偏小。以煤炭產業為例,據統計,我國約有2萬余家規模不等的各類煤炭企業在從事煤炭生產,但行業中沒有一家(甚至幾家)企業占有顯著的市場份額,也沒有任何一家(甚至幾家)企業能對整個產業具有重大影響。我國煤炭產業的市場集中度CR4一直低于10%,CR8一直低于15%。①當前,國有重點煤礦礦井平均生產能力僅80萬噸,而世界先進產煤國的礦產年產規模平均在200萬噸以上。即便是我國規模經濟已相對發達的石化工業,其規模仍依舊偏小。1999年全球乙烯煉廠平均規模約540萬噸,其中最大煉廠規模4,085萬噸,最大單套蒸餾能力1,250萬噸;而我國乙烯煉廠平均規模僅160萬噸,最大煉廠規模只有1,350萬噸,最大單套蒸餾能力只有800萬噸,遠低于世界先進水平。②此外,我國大型資源型企業的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由以煤炭產業為甚,中小型鄉鎮煤炭普遍贏利,而國有重點大型煤礦則虧損嚴重。目前,國有重點煤礦各種債務總負擔854.19億元,其礦井生產能力利用率僅88%,閑置能力達4,426萬噸。③概言之,我國資源企業與發達國家資源企業發展相比基本處于“多而散,散而亂,亂而差”的局面。
(二)企業體制缺陷是我國資源型企業規模不經濟的原因
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資源型企業可以通過資源型產業發展的特征達到規模經濟。但為何我國資源型企業尚未形成應有的規模經濟呢?這需要對作為經濟主體的企業進行深入研究,從歷史與現實、經濟與社會的視角對我國資源型企業的產生和發展予以全面、深入地把握。
我國不是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按照企業追求利潤(收益)最大化的要求來組建和發展資源型企業的,而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市場要素不斷增加和完善的過程中,在多數資源型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國有資源型企業的投資權、資本經營權仍受政府控制,或受特殊體制因素的羈絆(如條塊分割),所有制體制改革不完善,出資者、經營者的權益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的。因此,我國資源型企業與西方資源型企業存在一個本質的區別——企業體制。①我國資源型企業與西方大型資源型企業的企業體制相比,主要以下面四方面約束著規模經濟的發展:
1.企業體制中成長機制的缺失。根據經典規模經濟理論,西方企業是在由小變大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完善企業經營體制、更新設備、采用更高效的采礦方法等手段追求高勞動生產率和低成本,達到企業的規模經濟。而我國大型資源型企業之所以規模大,不是小企業自身增長和擴張的結果,而是一開始就是作為大型企業創辦起來的。國有大型資源型企業在中國這種特殊身份就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的技術效率的改善機制,即所謂“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在這種機制下,國家給予企業定期的投資、固定生產任務和限定產品收購的價格,因此我們可以把國有資源型企業的成本假設為在一定規模內趨向于定值。由于通常技術效率與成本高低是負相關的,故在一定時期內國有企業的技術效率是一條平緩的曲線,于是對應的成本也就趨向于一定值,與規模增長相伴的是規模不經濟。同時,我國資源型企業由于沒有經歷企業成長期中完善企業制度的過程,折舊提留體制與設備更新體制不合理,導致開采用設備和生產工藝無法及時更新,許多設備在建廠后就幾乎沒有更新過,還有相當多的礦產企業仍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挖礦,車拉肩扛或畜力運輸,規模經濟根本無從談起。通過對比能看出由于成長過程的缺失導致我國大型資源企業沒有形成一套適合于自身發展規律的企業成長體制。
2.企業辦礦體制與企業體制的“地方性”約束了規模經濟發展。外國的資源型企業為集團企業制,其公司下常有多個礦山,跨省(州)、甚至跨國開采礦山。這不但體現出橫向一體化的規模經濟的優勢,更體現其管理成本節約的規模經濟。而我國資源型企業的模式一般是“一企一礦”制的模式。本地的礦山就是企業的全部,企業規模無法在原基礎上擴大,無法與西方國家多礦山企業規模相比。因此,我國資源型企業只能存在單個礦山內部規模經濟的可能,幾乎不存在橫向企業規模經濟。我國資源企業辦礦體制的另一個特點是“地方性”。中央和地方實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各地方在局部利益驅動下,對中小資源型項目的投資急增,大量小企業涌入礦業,并利用地方保護主義形成市場割據。處于礦業主導地位的大中型企業由于體制的“地方性”和行政區劃所限定的市場空間制約,無法尋求進一步的規模擴張。這使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社會資源無法以較低的成本集中地配置到具有較高規模經濟水平的大中型資源企業。
3.我國資源型企業集團體制有待深化。根據企業發展規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實現規模經濟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圍內,西方資源型大企業集團都實行股份制,組成股份有限公司集團,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規范開展經營活動。集團公司直接控股、集團公司間相互摻股、持股,構成了一個上下縱橫、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經濟聯合體。相比之下,我國資源型企業集團經濟體制存在諸多問題,約束著規模經濟的發展。從股權結構上看,大中型資源企業集團為國有獨資、國有控股企業,隸屬于中央各部門,城市政府作為管理主體卻難以參與這些企業的生產要素配置。這與傳統國有企業體制相比,企業的集團化實為換湯不換藥。從公司治理機制上看,公司治理結構沒有發揮相應的監督與制衡作用。資源型企業集團經營機制轉換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從集團的組織結構上看,普遍存在沒有理順母子企業關系的問題。組織結構的混亂導致資源企業資金利潤率和資金利稅率均低于全國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資源型企業全員勞動效率低于國有重工業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資源型企業集團的功能建設尚需加強,使企業集團能更有效履行投融資功能、決策功能、戰略規劃功能、技術開發功能和市場營銷功能。
4.企業辦社會的體制令生產成本高居不下,難以形成良性規模經濟循環。與西方大型資源企業相比,我國國有大型資源企業的社會負擔要重得多。企業辦社會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形式,經過幾十年的沉積已鋪了過大攤子,耗費了企業大量的人力物力。企業辦社會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企業營業外支出過大,使企業運作成本的付出與企業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矛盾,以致企業投入大,產出小,效益低下,不能適應規模經濟發展的要求。傳統體制下,企業越大,企業辦社會的份額就越大,企業負擔也就越嚴重,阻礙著規模經濟的實現。
三、幾點認識與建議
由上文分析,企業體制方面的約束阻礙了我國資源型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因此,我國資源型企業必須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制定促進資源型產業規模經濟發展合理化的方案,提高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資源型企業充分發展,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針對我國資源型企業、尤其是老工業基地的資源型企業的特殊現狀,政府對資源型企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筆者建議,我國資源型企業要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和調控下,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重塑資源型企業成長機制,推動資源型企業規模發展。資源型企業應該在組織生產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體制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性,徹底改變過去依靠政府投資和政府補貼的生產體制與模式,積極推動企業體制的市場導向性。同時利用現代企業制度的方法重新計算企業資產價值,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重新計提資產折舊。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規模和設備更新換代的關系,把規模擴大建立在設備的更新換代和采用高效率采礦方法的基礎上。政府與企業關系必須分清,盡力避免“預算軟約束”對于企業體制發展與創新的負面影響。政府還應該正確引導資源型產業體制改革的方向,對資源企業發展規模經濟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資源企業規模經濟有效發展。
2.改變舊的辦礦體制與打破企業體制的“地方性”。首先是改革原來體制下對資源型企業的區域管制,改革單礦山企業制為多礦山企業制。可以嘗試有計劃地把區域內幾個有潛力的礦山企業合并為多礦山企業,使區域內實現規模經濟,同時把改革所節約的管理費用轉變為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的投資,促進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其次,推進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避免行政管理部門利用行政手段來干預資源型企業的形成與發展,尤其要消除影響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跨國企業集團發展的障礙。中央政府應該著力調和地方政府之間利益,防止地方政府因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顧國家大局的行為的發生。同時促進行業協會制度的形成,改變資源企業地方割據的局面,推動資源型企業的跨省區發展。這里提到的行業協會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發生成的一種民間(市場性)組織,是市場在追求效率中自發]化的產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服務、溝通、公證、監督,從而促進市場機制的規范化、秩序化。
3.深化資源型企業集團經營體制的改革,改變混亂的母子公司關系。要使礦業企業集團形成合力,實現規模經濟,減少內耗,就必須建立規范的母子公司體制。條件具備的礦業企業集團,也可由控股經營公司向純控股公司轉化,精簡母公司職能機構,將生產經營功能向子公司轉移,充分調動每個企業成員的積極性,同時將母公司精力集中于戰略規劃管理,發揮投資決策、擴大融資、市場開拓和協調、研究與開發、財務監控和重要人事管理的功能,形成強有力的戰略決策中心,投融資中心、技術開發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和銷售服務網絡。
4.打破企業辦社會的束縛,促進企業規模經濟發展。要真正解決資源型企業“企業辦社會”的約束,其關鍵是政府重新接管應該由其負責的公共設施和提供的公共服務,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政府應先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然后把原來由企業負擔的社會服務機構“關、停、并、轉”,最后建立整個地區統一的公共服務機構。當在把企業辦社會的負擔徹底剝離后,企業可以把節約的企業基建投資資金轉變為擴大生產規模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的投資,令這部分資金的運用效果產生質的變化,促進規模經濟的發展。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cale Economy for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Zhang Jiaxin,Chen Yifu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It is a common la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must take \"scale economies\" as the guidance.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 economy in most western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s,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required to be strengthened.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entral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ld resource-based industry and the western scale economy, mainly studies the reasons of our disadvantages and gives some policy proposals.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industry; resource-based enterprise; scale economy; enterprise system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