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就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七十年前,毛澤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七十年來,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都是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的。黨的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要始終不渝地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由來和含義
我們黨的高層領導人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是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1938年10月,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向全黨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和任務,這是一件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事情。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34 頁)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明示了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又明示了一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其基本含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新理論,使起源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變為扎根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具體說,第一,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立場、觀點、方法,作為行動的指南,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和方向保證。離開這個基本的前提,任何理論成果都不能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第二,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具體的環境,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表現中帶有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依據。第三,認真吸取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基礎。第四,批判地繼承中國的歷史遺產,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底蘊。
在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念的前后,包括現在,我們黨也經常使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等表述方式。應該說,這些表述方式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含義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前者在學理上更加精確細致,后者在語言上更加簡潔通俗而已。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和經驗
在談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時,毛澤東曾十分形象地說,是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當然,實際過程要復雜得多。那是一代人漂洋過海到處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探索。嚴格地說,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是我們找來的。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就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我們黨把從西方尋找來的真理,變成改造東方大國的武器,形成中國革命的理論,并引導革命取得勝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然遇到許多特殊和復雜的問題,甚至付出巨大代價。其實,這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過程及其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年,毛澤東就告誡全黨要“有的放矢”,一定要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箭,射中國革命的靶子。所謂“有的放矢”,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
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有兩次大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就是毛澤東思想。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寫到自己的旗幟上,把它稱之為“我們這個民族的特有的、完整的關于中國人民革命建國的理論”。這是我們黨政治上成熟的標志。正是由于我們黨堅定地高舉起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才成功地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而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這是中國亙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繼獨立自主探索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后,毛澤東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系列構想,盡管還不夠完善和系統,不夠全面和具體,但其思想的提出和所作探索是極為寶貴的,它畢竟是共和國走自己的路的偉大起點,為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做了理論引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黨開始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其理論成果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杰出的、完整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鄧小平理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代表著我們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境界;代表著我們黨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譜寫出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到新的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立足新的歷史起點,自覺認識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回顧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發展歷史,人們清楚地看到,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已經顯現了極為寶貴的鮮活經驗:第一,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貫主題;第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則;第三,既繼承前人,不丟“祖宗”,又與時俱進, 開拓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鮮明特征;第四,讓馬克思主義掌握群眾,讓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要求;第五,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執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政治本色。這些經驗,是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寶貴財富,一定要牢牢把握,世代相傳。
三、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就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堅持與時俱進,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善于對最鮮活的實踐經驗作出理論概括,善于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動力就存在于實踐之中。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實現富強、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源泉。這一偉大實踐中不斷涌現出各種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這些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養分。我們要善于從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從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從人民群眾的創造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善于把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中不斷展現其豐富內涵。
堅持立足中國國情,注意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馬克思主義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但這一理論只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必須充分考慮現實國情需要與文化的特殊性,使之體現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要注意從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結合起來,使之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創造出體現時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價值追求和價值遵循。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民族特色,決不意味著要置身于世界進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須密切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重視從世界與中國的雙重維度去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學進步的合理成分。
堅持與時俱進,深入研究回答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并不是僅供人們誦讀研修的學理,它的重要功能在于深入研究回答重大現實問題、不斷推動社會前進。我國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一系列新的實踐課題需要我們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實踐經驗需要我們概括提煉,一系列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我們解疑釋惑。應以研究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回應時代課題的作用,堅持把理論學習和研究同推動社會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同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現實矛盾結合起來,同指導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從而使理論成果更好地轉化為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轉化為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思路,轉化為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作者:山東省臨沂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