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從傳統制度和文化、檔案館職能和傳統服務模式以及領導者和公眾行為傾向與個人偏好三個方面分析檔案館社會化過程中的路徑依賴效應,揭示現象背后隱藏的邏輯。同時分析檔案館走出路徑依賴的內動力和外推力,為檔案館步入較為成熟的社會化提供可行的路徑。
關鍵詞:路徑依賴;社會轉型;檔案館社會化
關于“社會轉型”的含義,學術上的觀點有很多種。根據討論的語境,本文傾向于這種解釋,即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社會轉型意味著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社會由此成為一個萬象的圖景。我國社會從封閉向開放的變遷呼喚各行各業運行模式的轉型與制度的創新。檔案館的開放與公共檔案館的建設等一系列社會化運作即是在此背景下的適時應對。
為了推動檔案館社會化,我國近10年來已陸續出臺了不少有關檔案開放與面向公眾服務的措施和方案,檔案學者和實踐工作者也就這個問題各抒己見,獻計獻策。這些改革措施和方案在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上對推動檔案館社會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反觀現狀,我們發現檔案館并沒有從根本上脫離原有的運行模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沿著原有的軌跡運行。其表現是多方面的。一言以蔽之,檔案信息供應與需求程度都較低,檔案館社會化進程緩慢。對于該現象,學界早已洞察,并對此有不同的闡釋。這些觀點視角不同,各有側重,但似乎對現象背后邏輯與內在機制的探求不足。本文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從傳統制度和文化、檔案館職能和傳統服務模式以及領導者和公眾行為傾向與個人偏好三個方面分析檔案館社會化過程中的路徑依賴效應,揭示現象背后隱藏的邏輯。同時分析檔案館走出路徑依賴的內動力和外推力。為檔案館步入較為成熟的社會化提供可行的路徑。
1.多重視角解讀檔案館社會化轉型困境
學界對檔案館社會化困境的闡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公眾檔案意識與素養欠缺。認為檔案對公眾具有神秘感,該神秘感主要源于檔案的封閉、半封閉式管理以及絕對集中的檔案管理體制。雖然檔案館實行檔案開放制度,公民利用檔案的權利得到認可,但由于檔案與政府機構活動的密切關系,公眾檔案意識的覺醒尚需時日。另一方面,公民與檔案館關系的密切程度同公眾的整體素質有關,而且往往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公眾的文化素養越高,其重視檔案信息價值的重要性,自覺利用這一信息資源的程度越高。而公眾素養則與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有關。我國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文明程度尚有距離,因而公眾素養欠缺。
第二,檔案館利用不方便。認為我國的公共檔案館無論是從建筑形象、庫房設施、利用手續還是管理人員的服務質量都讓人望而卻步,有些檔案館甚至要利用者到銀行去繳費,以致有人發出了“檔案館,你讓我休閑不起”的感嘆。
第三,檔案館與社會互動不足。認為一些檔案館或者是被豐富和珍貴的館藏所束縛。沾沾自喜,不思進取,或者是埋頭于繁復的無止境的整理工作,見物不見人,這就難免思想僵化,跟不上社會發展,難以滿足社會利用需求。更談不上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敏捷地做出反應,去做一些前瞻性工作。而對于公眾的“檔案即黨案”、“檔案就是人事檔案”的認識,主要是由于檔案館宣傳不夠。
第四,檔案的價值屬性使然。認為檔案憑證價值的用少性、時效性與專業性、區域性和一次性以及檔案情報價值的轉移性是檔案利用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對于大部分具有憑證價值的檔案來說,不論檔案工作者如何下大力氣,采取怎樣的措施開發其信息資源,都不可能提高其利用率,也不可能擴大其利用者的人數。檔案情報價值一般通過轉移到各種各樣形式的其他“強勢信息媒體” (如圖書、報刊、網絡等)中而被公眾利用,檔案則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檔案原件利用率的下降也就是很自然的現象。
第五,檔案館的傳統運行模式具有“合法性”。拙文《“合法性”機制視角下的我國檔案館社會化》以社會學制度學派的“合法性”機制為視角,分析了為什么檔案館服務不到位,公眾卻不予以質疑?為什么即使檔案館大力宣傳。卻仍然“門可羅雀”?認為檔案館的這種運行模式已成為公眾接受的“社會事實”,因而具有“合法性”。
從現有文獻看,無論是檔案意識薄弱還是公眾素養不夠高,無論是檔案館利用不方便還是與社會互動不夠都是現象。對于普遍性現象背后的邏輯與內在機制的解釋,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領導不重視或者宣傳不夠等,應該挖掘其制度性因素。拙文《“合法性”機制視角下的我國檔案館社會化》即是在制度框架下的初步思考。本文試圖進一步思考的是,為什么看似不合理的現象會有其“合法性”來源?本文認為,檔案館這種模式轉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是仍然“鎖定”在原有運行軌道上的現象可以用制度變遷中的一個概念來解釋,即路徑依賴,也就是說轉型期檔案館社會化遭遇路徑依賴。
2.轉型期檔案館社會化的路徑依賴效應
路徑依賴是制度變遷領域中的一個概念,最早用于解釋技術變遷時技術演進的自我強化機制。由于某種原因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通常可以憑借先占的優勢地位,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而后面更為優秀的技術由于沒有獲得足夠的追隨者而被“鎖定”。諾斯將上述思路推廣到對制度變遷的解釋,指出:“一旦一條發展路線沿著一條具體進程進行時,系統的外部性、組織的學習過程以及歷史上關于這些問題所派生的主觀主義模型就會增強這一進程,”他認為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進入某一路徑,他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新的選擇會受到眾多歷史因素的制約,形成制度創新中的路徑依賴。
檔案館從傳統封閉的國家管理模式向開放的社會化管理模式的轉型事實上是一種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根據路徑依賴理論,每種制度的選擇都要受初始條件和主觀偏好的影響,檔案館社會化的發展,也呈現出這樣的特點。檔案館社會化轉型不僅受初始制度安排、文化觀念和傳統職能的影響,也受到固有服務模式和領導者行為傾向等方面的影響。
2.1對傳統制度和文化的路徑依賴。路徑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的初始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后,即會對這種制度有著強烈的需求,組織以及組織行動者總是努力去維護和強化這一制度,使它沿著既定的軌道持續下去。我國檔案館的運行也是如此, “被賦予濃厚官方色彩的檔案館,長期以來沿襲著歷史傳統的‘國家模式’,被罩上‘國家檔案館’的神秘光環”。我國管理體制特征使得檔案館必然會強化其作為國家與政府權力工具的功能,弱化其維護社會記憶和開發利用的功能。這一制度選擇決定了檔案管理理念的封閉性,導致檔案開放速度趨于緩慢。
另一方面,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觀念和思維模式也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和行為取向。文化是歷史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具有穩定性,也是制度變遷中具有慣性和滯后性的因素。諾斯認為,作為非正規約束的文化在制度的演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是路徑依賴性的重要來源。制度演進中歷史文化所帶來的慣性和滯后性使得原有的運行模式總帶有某種“舊”有的痕跡,從而導致路徑依賴現象的產生。檔案的封閉與開放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某種文化一旦形成,便會自然演化成一種制度性的環境。這種制度性環境形成了檔案高高在上、為統治者所有、具有“神秘感”的一副冷漠面孔。利用檔案一直是極少數人的特權,使用檔案則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檔案在公眾心目中已經被“神化”了。盡管現在不乏檔案開放與利用的宣傳,但歷史積淀已經形成,因循的趨勢在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前文所述的公眾檔案意識尚未覺醒即是由于對傳統制度和文化的路徑依賴所造成。
2.2對檔案館職能和傳統服務模式的路徑依賴。檔案館的核心職能是檔案保存職能還是利用服務職能,在檔案館社會化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學者們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從學者們的爭辯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檔案館產生的初期,檔案館的核心職能是保存檔案,而隨著檔案的開放利用,檔案館試圖強化它的服務利用功能。然而,由于對早期保管職能的依賴性,檔案館的利用服務職能并沒有如愿彰顯。人們對檔案的價值屬性的認知(即前文所述的檔案憑證價值的用少性和情報價值的轉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檔案館組織行動者對原有封閉運行模式的路徑依賴,
在我國古代,檔案館主要是為統治階級政務查考服務,主要表現為行政利用方面,雖然有編史修志利用,但都是在統治階級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近代檔案館比古代有所進步,表現也不外乎政務查考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就是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檔案館也沒有超出政務查考服務的范圍。因此,長期以來,檔案館無論是服務內容還是服務對象都是相對固定的,形成一種被動、完成任務式的服務。這種服務模式也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不會像圖書館那樣為了吸引讀者,不斷豐富、調整和更新館藏,也不會像博物館那樣為了吸引參觀者而大打文物牌,更不會像商家那樣為了吸引顧客而不斷翻新廣告。當我們要突出檔案館的社會化服務時,舊有的服務模式所形成的慣性一時很難改變,跟不上社會發展,難以滿足用戶的信息與服務需求。
2.3對領導者和公眾行為傾向與個人偏好的路徑依賴。在制度化還不是很成熟的我國,個體行動者的作用和影響有時是舉足輕重的,尤其是在檔案部門,領導的觀念與行為選擇直接決定和制約著檔案館的運行模式、路徑選擇。無怪乎一些學者在探討很多問題的原因和對策時都會將領導作為一個重要因素提出。領導的知識背景、認知能力、價值觀念、行為偏好甚至于行為習慣都會決定檔案館行動的選擇原則。而領導的這些自身固有的特征是在長期環境和工作中形成的,很難改變。當要進行制度創新與變革時,領導的這些固有特征就會發揮作用,自覺不自覺地因循舊有的制度運行。假如某個檔案館的領導強調檔案館的保管職能,那么強化社會化工作就很容易讓他們誤認為“不務正業”。其次,公眾的行為傾向和個人偏好也很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公眾親近圖書館、博物館疏遠檔案館的行為傾向和選擇是長期形成的,具有穩定性和惰性。公眾一般認為檔案館同人們的工作、生活很遠,對于公民來說,檔案館似乎是可有可無的事物,離開檔案館,人們的生活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檔案與檔案館在他們心中的這種固有印象不是短期宣傳就可以立竿見影的。
3.檔案館如何走出路徑依賴
根據路徑依賴理論,一種制度一旦進入“鎖定”狀態,要想脫身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而既有路徑的扭轉,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應或外生變量的推動才能得以成功。因此,檔案館要實現普遍的社會化轉型,除了自身的內動力之外,還需要外在力量的支持。
首先,要借助的外生變量是國家和政府。我國是一個具有明顯“強國家、弱社會”結構特征的國家,“強國家”體制可以在扭轉路徑依賴方面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國家和政府應該充分運用行政資源這一支“看得見的手”,借助國家的力量,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檔案館社會化,引導領導者和公眾接受新的文化觀念和突破原有的思維模式。推動檔案館社會化的發展,引導檔案館運行模式的變遷。事實上,我國電子政務的飛速發展與現行文件的開放說明了國家非常重視政府信息的開放度和透明度,這為檔案館的社會化運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我們可以利用同類組織的外部效應,組織的制度趨同理論告訴我們,組織間相互模仿或互相示范時,在面臨不確定問題并為該問題尋求答案時,一個組織往往采取其他組織在面對類似的不確定性時所采取的成功的解決方式。我們可以將那些得到社會和公眾認可和稱頌的檔案館作為品牌予以推廣,那么,這些品牌自然會起到示范作用,其他檔案館也會爭相模仿,從而超越路徑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