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事檔案所有權的思考
魏勤政在《檔案學通訊》2008年第一期撰文指出:要想很好地解決當前在人事檔案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必須對人事檔案所有權進行合理定位。作者認為:
人事檔案所有權從狹義上說屬于個人與其所在單位共同擁有。從個人擁有本人人事檔案所有權分析,人事檔案屬于個人所有符合《民法通則》有關條款的規定;個人是人事檔案所載內容(信息)的針對者。從個人所在單位對其人事檔案擁有權分析,個人所在單位為其人事檔案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條件:人事檔案的形成離不開所在單位:單位一直進行著管理、監督和不斷充實人事檔案內容的工作。除個人終生服務于某一單位、固定于某一單位的情況外,單位對公民個人人事檔案的擁有具有時效性。
人事檔案的廣義所有權屬于國家。人事代理機構本質上承擔著國家對人事檔案所有權職能。人事代理機構作為人事中介,它堅持依法辦事,在人事檔案的管理、監督和充實的過程中,既服務于委托人。又依法代行國家管理人事檔案的責任。人事檔案最終所有權屬于國家,屬于國家的檔案財富。
明確人事檔案所有權屬于個人所有權的現實意義:第一,有利于緩解棄檔現象;第二,有利于解決人員流動時原單位卡檔案的問題;第三。有利于解決一人多檔案現象;第四,有利于實現公民知情權;第五,有利于保證人事檔案的客觀真實性;第六,有利于回答人事檔案管理中的困惑;第七,有利于更好地明確人事檔案的責權利三者關系。
檔案特藏室環境探究
馬羽中、郭莉珠在《中國檔案》2008年第一期撰文,從以下幾方面對此進行了論述:
檔案特藏室自身的特點。一是藏品具有特別珍貴、特別稀少、特別古老的特點:二是檔案特藏室的功能具有“藏”和“展”的雙重功能。
影響檔案特藏室環境的因素。首先。由于藏品的特殊性和多樣性,對特藏室的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由于特藏室具有“展”的功能,接待參觀人員導致外來影響因素增多,特藏檔案的展柜存放形式也對藏室的微觀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檔案特藏室的環境控制。一是溫濕度的控制,溫度15℃—20℃、相對濕度45%—60%為宜;對特別珍貴的檔案或者載體有特殊要求的檔案,應設置單獨房間。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控制。二是光照的控制。要以清除紫外線光為特藏室防光的重點。特藏室應設在日光不能直射的房間,封閉不必要的窗戶,安裝暗色窗簾并最好在玻璃上涂刷紫外線吸收劑。以鎢絲燈作為光源。三是空氣質量的控制。其前提和關鍵是有效的環境監測。要通過運用直接或間接的氣體監測技術,準確把握特藏室的空氣質量狀況及發展趨勢。四是生物污染的控制。要定期對藏品進行檢查并注意打掃衛生。保持室內清潔;在特藏室與外部環境之間設立過渡間,在門外安裝屏風,以減少參觀者可能帶來的生物污染源:不宜在特藏室使用藥物防蟲滅菌。
歷史檔案消重問題研究
高勇在《檔案學研究》2007年第六期撰文指出:同現行檔案一樣,歷史檔案的重復(包括數量上的重份和內容上的雷同)也給各級國家檔案館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使檔案館增加了物耗與無效勞動,制約著檔案工作效益的產出。作者認為,造成歷史檔案重復及制約消重工作開展的因素有五:一是當時的文書處理制度造成重本、復本較多;二是受歷史檔案“片紙只字不得銷毀”思想的約束:三是片面理解國際公認的“尊重高齡檔案”原則,人為規定我國檔案的銷毀年限:四是對歷史檔案本身的價值缺乏科學的認識:五是檔案館不愿花工夫進行歷史檔案的鑒定。
消除歷史檔案重復的舉措同樣有五:一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歷史檔案鑒定與消重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確定我國歷史檔案的禁毀年限為1911年,而不是1949年10月;三是對歷史檔案進行分級管理l四是區別不同價值,選樣留存,進行館際交流:五是將館藏重復檔案進入文物市場流通,發揮其收藏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特點和意義
趙林林、王云慶在《檔案與建設》2007年第十二期撰文,首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檔案的概念進行了闡述。作者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則是“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有關的那部分檔案”,具體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器具、實物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和保護過程中形成的文字記載、聲像資料等,對于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遺產項目。還應當包括與“申遺”工作有關的文件材料。
接著,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特征、價值及意義,檔案部門應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管理等發表了看法。作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具有地方特色性、內容豐富性、載體多樣性、保管分散性等特征。其價值和意義在于:為無形文化遺產提供有形物質依托與傳承媒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文明史的研究提供珍貴資料:是“申遺”工作的重要材料來源和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環節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檔案的管理是否規范與完善。開發利用是否合理與充分,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與搶救效果。
試議會展活動的檔案管理
張麗華在《浙江檔案》2007年第十二期撰文,以西湖博覽會和休閑博覽會會展活動檔案的收集、管理為例,首先分析了會展活動檔案管理在實施過程中的五種情況:一是主承辦主體的多元化,使會展活動檔案管理呈多層次管理狀態:二是舉辦的重復性、階段性,使會展活動檔案管理不平衡;三是跨地區承辦,使會展活動檔案處于失管狀態;四是本身的質量參差不齊。使會展活動檔案管理只能抓大放小;五是建檔手段落后,使會展活動檔案管理方法單一。
接著,作者提出了加強會展活動檔案管理的對策:第一。會展活動檔案管理應注意三個要點:一是明確“立檔”意識。規范檔案管理工作;二是產生過程中要求“準、全、精”;三是及時“補記過程情況”。
第二,會展活動檔案在整理、保存中需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有序性和整體性;二是先進性和合理性:三是參與性和未來性。
第三,會展活動檔案管理中需要強化五種能力:一是會展活動檔案管理服務能力:二是會展活動檔案電子化建設能力:三是會展活動“大檔案”管理能力:四是照片、光盤、影像等特種介質檔案的收集制作能力:五是會展活動檔案的編研開發能力。
論檔案管理信息安全預警機制建立的原則
卞咸杰在《蘭臺世界》2007年12月下半月刊撰文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建立檔案信息安全預警機制,應遵循下述原則:
一是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要求檔案部門制定防范各種突發事件的預案,落實各項預防措施,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機制準備和工作準備。
二是堅持及時處置的原則,要建立順暢的突發事件信息報知網絡;及時收集、傳遞突發事件的相關信息:建立突發事件信息快速反饋制度。
三是堅持依法管理的原則。一要通過立法。規定制定與實施預警機制的機構設置、層級、權力與責任等,以便實現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有效實施獎懲;二要依法行政,使制定和實施預警機制的主體、內容和程序都符合法律規定。
四是堅持靈活應對的原則。一要根據突發事件的特點制定控制方案;二要加強不同部門間的合作:三要保證計劃方案具有靈活性。
五是堅持適度控制的原則。一要注意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二要注意突發事件的動態性;三要注意突發事件控制的力度。
六是堅持科技優先的原則。檔案信息安全預警的監測方法和監測指標的設計必須科學,必須具有系統性、預測性、動態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以揭示檔案信息安全運行的內在規律和潛在風險。
對我國文件管理標準體系建設的建議
陳麗霖在《山西檔案》2007年第六期發表《英國文件檔案管理標準體系典型案例研究及其借鑒》一文。文章在論述該課題研究的意義及思路,介紹英國文件檔案標準體系及其特點后,提出了對我國文件管理標準體系建設的五點建議:一是構建基于法律框架下的文件檔案管理標準體系。制訂符合我國現有國情的文件檔案管理標準。二是健全文件檔案標準體系,增強標準的執行力和服務力。三是建立文件檔案管理標準制(修)訂等的跨學科、跨行業的分工、合作機制。包括建立管理機關、研究機構、專家學者之間以及標準制(修)訂單位和標準執行單位的合作與交流機制。四是借鑒國際最佳實踐,遵循國際慣例,保證信息共享、利用。五是及時修訂、更新、完善標準體系及內容。
靈活創新的思路使檔案資源建設的路子越走越寬
孟明君在《檔案》2007年第六期撰文,系統介紹了甘肅省檔案館近幾年開展檔案接收、征集和館藏資源整合三項工作的作法和經驗:
第一。以接收為重點。抓好檔案的源頭建設。一是打破省直機關檔案接收年限的限制,盡可能提前接收其已整理好的檔案:二是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接收,深入省直機關調研,幫助解決檔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規范檔案管理,督促其提前或按時移交應進館檔案:三是重視產生于特殊歷史時期重要檔案的調研和接收。
第二,抓好檔案征集的關鍵環節。一是多方征集散存在民間的珍貴檔案資料;二是建立名人檔案庫,重點征集歷史人物、社會名人、專家學者、省級領導干部的檔案、資料。
第三,重視重大活動事件和特色檔案的收集與拍攝。一是注重重大活動、事件線索的捕捉,及時聯系相關地區及單位,或派人深入活動、事件發生地收集、攝制相關檔案資料;二是抓緊開展具有蘭州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料的收集(攝制)工作。
第四,抓緊整合館藏檔案資源的工作。利用檔案館搬遷的契機,以挖掘館藏檔案資源作為檔案整理工作的重點,尤其注重對館藏檔案“死角”的清理,重新鑒定待銷檔案。修裱破損嚴重的館藏珍貴檔案,以確保國家檔案資源的有效積累和充分利用。
做好縣域民營企業檔案業務指導工作的有效途徑
羅建軍在《北京檔案》2008年第一期撰文就此發表了看法。作者認為:
第一,要著力宣傳、突破難點,增強企業檔案意識。
第二,要分類指導,建章立制,實施檔案工作目標管理。一是針對不同的民營企業建立靈活適用的檔案管理模式:二是幫助民營企業建立健全規范的檔案管理制度:三是通過設定目標來規范民營企業檔案工作。
第三,立足操作,強化服務,打好規范管理基礎。一是把握操作重點,幫助民營企業制定好歸檔制度、分類方案、鑒定標準、整理規范和開發利用的舉措:二是抓好基礎控制;三是抓好業務指導;四是抓好咨詢服務。
第四,要培養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對一個失之偏頗的創新文本的質疑——以《檔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為例
老姜在《上海檔案》2008年第一期撰文,對刊載于2007年第五期《檔案學通訊》上孫觀清文——《檔案工作者的社會責任》進行了評析,作者認為:
《責任》一文失之偏頗的關鍵在于:文章不加區別地鼓吹并且濫用個體的良知,不加節制地盲目夸大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無限排他性:且不論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遠不止“發掘真相”之一端,即使僅此一端,知識分子在發掘真相過程中也不能完全漠視作為檔案工作者整體所應遵循的職業道德,更何況在此之上還有法律法規的約束。
作為檔案工作者,無論你服務的對象是國家、集體或私營業主,你的基本職責首先是守土有責。在未經履行合法的程序之前,任何一位檔案工作者都無權擅自公布檔案內容,哪怕以維護社會正義、履行社會責任的名義也不行。甚至,在未經授權之前,你只有保管檔案的權力,而沒有擅自了解檔案內容的權力。否則,就是越過了職業道德的底線。就必須受到行政的甚至是法律法規的嚴肅懲戒。其實,即使在美國,我們從《責任》一文所舉的案例也可以看出,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主席以及那兩個研究組織,也是在秉持上位法《總統文件法》的基礎上,利用輿論同《13233號行政令》相抗爭,進而試圖影響總統令的實施而已。
新時期檔案業務指導工作的思考與選擇
鄭政在《四川檔案》2007年第六期撰文指出:在新的形勢下。檔案業務指導工作必須堅定服務理念,突破傳統做法,從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全方位拓展;從微觀操作向宏觀監控、服務創新轉變。為此。檔案業務指導工作要更具知識性。檔案業務人員必須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加強檔案業務理論的學習,加強其他科學知識的學習。
檔案業務指導工作要更具權威性。一是加強宣傳,增強社會檔案法制觀念;二是加強調研,充實完善檔案規章體系;三是加大檔案行政執法檢查力度,強化監督與指導職能。
檔案業務指導工作要更具前沿性。一是要樹立前沿意識;二是要建立提前介入的相關制度;三是要建立及時的信息溝通渠道,以盡快知悉重大活動、重大事件與重點檔案的信息。
檔案業務指導工作要更具系統性。一是要建立和規范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統計工作:二是要強化檔案信息利用開發指導,提高機關、企事業單位檔案工作的地位與作用。
略談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孫二明在《檔案時空》2007年12月號(業務版)撰文指出: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正在一些地方掀起熱潮。檔案館作為保存人類文明成果、傳播信息和發展文化的關鍵社會機構,理應積極參與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并將其明確納入到自己的職能范圍之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在立檔、保存、保護、宣傳、教育等方面,檔案館都可以參與其中并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調查、資料發掘與整理。一些地方的檔案館,尤其是許多縣市檔案館,有對本地區民間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熟悉的館員,檔案館可以組織他們從事此方面的研究,包括從地方史志文獻中發掘、整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信息或對地區現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田野調查,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研究或協助有關部門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確認、立檔、記錄、整理等。
第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獻保存與開發利用體系。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鑒別、收集、整理和研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開發中,都會形成大量的檔案文獻資料,檔案館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收集和保存策略。并通過多種途徑主動向相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有關檔案的展示與利用服務。
第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