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至2000年是我國檔案實踐迅速發展,檔案理論創新極為活躍的一個歷史時期,本文從檔案學史角度追溯了引發這一時期檔案理論發展的實踐因素,擇要分析了幾種有代表性的創新理論,認為檔案實踐既是檔案理論創新的現實基礎,也應成為檔案創新理論轉化的目的地,指出應以檔案理論的實踐轉化作為檔案學研究的最高追求,
關鍵詞:檔案學史 檔案實踐 檔案理論
綜觀近年來我國的檔案學研究,創新已成為響亮的主題。如何站在時代高度,立足于中國實踐,以創新的視野挖掘和闡發檔案學的當代價值,進而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檔案學新形態,業已成為我國檔案學研究的總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近年來的研究都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區別僅在于方法和重點的不同。本文截取1980年——2000年期間的檔案學作為研究對象,從檔案實踐發展與理論創新相互關系的角度,分析檔案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現象。因為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信息化的進程加速以及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引發檔案實踐領域和重心發生重大變化:實踐中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問題。又帶來了檔案學理論的關注與回應,致使這一時期的檔案學表現出極具活力的知識創新和理論變革局面。所以,回眸檔案學這一時期所走出的這條技術革命與理論創新并行的學術軌跡,希望能幫助我們從檔案學史的角度,客觀真實地反映我國檔案工作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揭示檔案實踐領域一次重要的拓展,記錄檔案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變化。
1、溯源——1980年以來引發檔案理論發展的實踐因素
首先是電子文件、電子檔案和數字檔案館等在內的數字化檔案實踐的快速發展。從1980年開始,我國檔案實踐的發展首先在檔案編目領域出現突破,帶動了《檔案著錄規則》、《檔案分類標引規則》和《檔案主題詞表》等國家規范的頒布。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的電子政務的迅速崛起,對檔案實踐中電子文件管理和數字檔案館建設的論證成為熱點,數字化檔案實踐在全國展開并逐步深入,以深圳、青島、杭州、天津泰達等數字檔案館為代表的數字化檔案管理模式引發了相關學術研究的熱情。同時。國家標準《電子文件歸檔與管理規范》和國家檔案局《電子公文歸檔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相關標準和指導性文件的發布與貫徹,不僅進一步激發了許多地方和政府機關數字化檔案實踐的規模擴張,而且也帶動_,些地區開始了由分散管理模式到集中管理模式的轉變。這些實踐上的變革,不僅引發了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巨大關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傳統檔案學研究的思維方式。
其次是國外相關技術實踐在國內相同領域的快速滲透和融合。各發達國家數字化檔案實踐起步更早,很多對電子文件形成的機理及其相關的計算機技術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在某些方面也發展了檔案管理的領域。在實踐上,體現為通過制定政策、確立原則、提供標準等方式。在高技術的支持下全面提升檔案管理的功能。在管理制度方面,澳大利亞頒布了《作為文件的電子信息政策》、英國制定了《電子文件管理指南》、美國國家檔案文件管理局發布了《電子文件管理規范》等。在基本原則上,以保證電子文件的真實性、長久保存和公眾利用為宗旨,以數字文件的永久保存為目標。在技術標準方面,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針對文件證據性原則和長期可讀性的要求,長期致力于確立與推廣電子文件形成與管理的統一標準體系,制定了詳細的文件保管模式、數據交換模式、數據結構信息及數據背景信息等標準。國外的這些實踐模式和研究成果對我國同期的檔案實踐產生了很大影響,它們在國內或被借鑒,或被移植?;蛘叱蔀槲覀冞M一步研究的基礎。
2、管窺——1980年以來我國檔案理論的幾個重要發展
如果對1980年以來我國異?;钴S的檔案理論研究進行簡單的分類,我們認為這些研究大致可歸納為經驗問題研究和概念問題研究兩大類。前者主要涉及檔案管理現象的歸納、解釋、分析等;后者主要涉及檔案管理普遍性理論及其所引申的具體檔案理論。本文擇要列舉幾個方面,掛一漏萬,希望能略窺這一時期的檔案理論發展概貌。
2.1 電子文件管理理論。這是一種貌似顛覆實則繼承的理論。電子文件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證問題,我們理解為是檔案屬性問題在實踐上的一種延伸,體現在以下一些基本問題的討論上:基于元數據的電子文件管理、電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電子文件歸檔方法、電子文件管理技術、電子檔案利用等。在解決這些問題時,來源原則被廣泛應用,成為超越整理范疇的一般性管理原則和根本途徑。在這一點上,國內和國外的研究表現出驚人的一致,因此,這一時期對來源原則的重新認識和廣泛討論,主客體全宗理論的創生,以及關于來源原則概念化的發展,我們都可以理解為新型實踐對傳統理論的繼承。這當然是一種發展的繼承,是經過分析、綜合和提煉后建立起來的更加進步和更具合理性的檔案理論。
2.2 數字檔案館理論。數字檔案館理論是檔案學研究搭上信息化這輛快車后快速拓展的一個研究領域。雖然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帶有較大程度的技術描述性質和經驗總結特征,研究范疇也多集中在數字檔案館的功能、管理及建設等一般性問題上,其學術性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但這個研究領域的開發意義重大。數字檔案館的研究將促使傳統檔案館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完成自身形態的轉變,從而構建數字化時代新型的檔案館模式。它是使檔案這壇美酒走出深巷、香飄萬里的絕好歷史平臺。
2.3 文件運動理論。這一理論具有比較典型的由表及里的科學認識特質,它將檔案學的三大基礎理論——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全宗理論和檔案價值理論融為一體,將相互分離的、零散的認識發展為規律性的認識,由局部的認識形成為整體的認識。它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也在文檔一體化管理中體現出來。文件運動理論是檔案理論研究從現象的、分散的認識,到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的堅實一步。
2.4 二元檔案理論。這一被稱為具有原創性質的檔案理論具有與生俱來的實踐性特征。二元檔案理論對檔案物質結構雙重構成的發現,源于電子檔案整理。在厘清了“電子檔案整理”與“檔案信息處理”的關系之后,該理論指出檔案是一個由文件實體集合和文件歷史關系記錄共同構成的雙重結構。這種結構特性不是電子檔案所特有的,而是檔案的一種共性。檔案雙重結構的闡釋,對于在新的實踐環境下確立具有普遍意義的檔案管理方法,在各個層面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也使我們看到,新的檔案實踐對檔案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3、探究——檔案實踐變化與檔案學理論創新的辯證關系
首先,檔案技術實踐發展是檔案理論創新的現實基礎。我們知道,只有通過一定的實踐環境,才能接觸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認識論的普遍規律。數字化檔案技術的嘗試和推廣,為檔案工作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和巨大的實踐空間,對傳統檔案管理方法產生了強烈沖擊,加之同期外國檔案技術手段的變革和技術體系的傳播,引發檔案管理新問題不斷產生。這些問題不僅讓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檔案管理原則和方法,而且還進一步促使我們去反思和批判我國傳統管理體制在當前實踐環境下所面臨的挑戰。而對這些問題的發現、認識、討論和解決,又構成了檔案理論發展的物質條件。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新的管理模式的成熟,我們再透過這些具體問題去發掘其本質和規律,因此新的檔案理論得以產生。所以縱觀1980年以來我國檔案理論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條明顯的與實踐發展互動的軌跡,反映了實踐發展是檔案理論創新的主要根源和基本動力,也再一次印證了實踐是理論源泉這一亙古永恒的真理,
其次,檔案創新理論的實踐轉化是創新的最大意義。檔案學理論創新的結果必須通過在新技術手段、新技術體系下的檔案實踐環境中的應用得到檢驗和發展。創新檔案理論對檔案實踐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與檔案實踐相適應的結果,另一種則不適應。前者對指導檔案實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在檔案工作實踐中獲得積極的成果。支持和保障檔案工作實踐的穩定發展:后者則會對檔案實踐帶來迷惑,阻礙檔案實踐的進步,限制新技術在檔案實踐中的功效。因此,各種創新檔案理論能否實現實踐轉化,能否應用于檔案實踐從而改良和變革現實的檔案管理問題,是這一理論真偽的試金石,也是其意義的試金石。
分析1980年以來檔案實踐發展對檔案學多種創新理論的影響,不僅強化了我們對檔案學應用學科地位的認識,更應啟發我們,檔案學的根基建立在現實的檔案管理實踐活動之中。作為應用學科的研究,檔案學理論研究的基本路徑,是從現實歷史的檔案工作出發、從物質的檔案實踐出發來解釋一些檔案觀念的形成,把思辨的問題轉變為現實的問題,并在檔案實踐中予以解決。所以應改變我們檔案學研究中一些從觀念出發、以某種抽象的范疇為原則、以形成特定時期的某些概念體系為目標的研究方式。總之,應以檔案理論的實踐轉化作為檔案學創新研究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