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國內外檔案保護技術學的現狀,分析我國檔案保護技術學的優勢和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檔案保護技術領域的拓寬及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探索檔案保護技術及其高等教育將來可能發展的空間,在國際大背景下,分析了我國檔案保護技術及其高等教育的調整方向。
關鍵詞:國內外 檔案保護技術 發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悠久的歷史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珍貴歷史檔案和保護歷史檔案的經驗,從古至今,中國檔案保護技術形成了以技術研發為主導的基本特征,繼承傳統成為這個學科的主旋律?!白叱鋈フ堖M來”的政策似乎難以通行,因此,國際同行不甚了解中國,中國也缺少了解國際發展動態。國內檔案保護技術一直是行業老大。少與其他領域溝通、合作,基本不關心其他領域的發展和研究應用成果,沒有形成資源相互利用,共同攻關,解決重大問題的局面。盡管該領域的研究觸角不斷深入,研究成果卻越來越少見。長此以往,檔案保護研究的范圍越來越窄、方法越來越少、內容越來越舊。最后不得不在當代科學大發展的浪潮中黯然失色。在國際大背景下,中國檔案保護技術有著傳統優勢和神秘面紗,卻潛伏著隱患,頗值得深思。
1、加大學科輻射范圍與跨學科的合作
由于歷史文化背景不同,各國保護技術隸屬的領域不同,我國檔案、圖書、文物和博物隸屬于不同的部委,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保護技術部門。我國各個檔案館、室或處,只要具有一定規模,均設有檔案保護技術部門,部分圖書館設有專門的圖書保護技術處,部分設有圖書修復室,主要針對善本圖書;全國文物部門或博物館基本都設有保護技術部或處。目前,全國有34所高校開設“檔案保護技術學”。此門課多設在檔案學院、圖書情報學院或信息資源管理學院,只有兩家高校專門開設“圖書保護技術”,但所涉及的內容基本與檔案保護技術內容相同,文物與博物專業也開設保護技術課程,檔案圖書保護與文物博物保護從保護對象看似乎有一定的差異,但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這幾個學科所涉及的保護技術原理和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保護內容有交叉之處,保護原則、保護目標是一致的,對保護人員的技術要求和目標管理是一致的。因此,從培養人才和學科合作交流等層面考慮,這些學科的合作、交流或融合是可行的。
國外保護技術大多隸屬于圖書館專業或博物專業,高等院校沒有一家開設檔案保護技術學課程。波蘭早在1922年便開創了哥白尼大學文化財產保護學院。20世紀中后期,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普遍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教育,同時開設文獻保護技術或圖書保護技術。進入21世紀后,韓國、印度相繼成立了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除了高等教育與我國有所差異外,保護技術研究部門也大多由圖書和文物等部門牽頭。如牛津大學圖書館文獻保護部、劍橋大學圖書館文獻保護部,還有大英博物館及維多利亞博物館的文獻保護部以及英國國家文獻保護辦公室等。
我國的“檔案保護”概念具有兩層含義:宏觀含義指制定工作政策、制定保護方案、檢查實施保護技術的效果、培訓技術人員和技術推廣等:微觀含義專指技術,即延長檔案使用壽命的各種方法。包括改善檔案的保管條件(八防、兩調控)、去除不耐久因素(去酸、去污)、修復破損檔案(修裱、字跡恢復與加固)、檔案復制(縮微復制、靜電復印)等。所以,常用“檔案保護技術”來表述“檔案保護”的微觀含義。
國外檔案保護技術常用兩個詞: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Preservation指為延長檔案使用壽命,減少各種物理、化學、生物的原因造成檔案老化損壞而展開的各項工作。包含“檔案保護技術”和“檔案保護技術管理”。前者指為開展檔案保護工作而制定政策、制度、計劃或方案、監察、評價檔案保護技術的效果,以及人員培訓。后者包括:環境溫濕度調控:庫房建筑設計;檔案備份;縮微復制或數字化文件復制:制作耐久性檔案裝具:檔案修復:檔案有害生物防治等。
Conservation只強調技術問題。如紙張修復技術、紙張去污技術、紙張補洞技術、字跡恢復技術等??梢奀onservation僅僅是Preservation微觀含義(技術內容)中的一部分。
顯然,Preservation與我國的“檔案保護”所涵蓋的內容是一致的,雖然檔案保護技術與Conservation都是專指技術,但前者包括Preservation微觀含義的全部內容,所以前者的范疇要比后者廣泛得多。
“保護”是社會的需求,保護作為目的的具體內涵是:為保存物質或信息而采取的各種行為。包括制定政策法規、技術研究、組織管理等,所以,“保護”既是學術研究,又是社會管理,它包含保護技術和保護技術管理。整合與檔案保護相關的學科。包括文物保護、文獻保護、圖書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I建統一的平臺,走“共同保護”的道路。
英國在文獻保護方面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作為英國圖書館、檔案館等文獻收藏部門的文獻保護組織中心,該組織與國內和國際上的許多相關組織和機構保持了一定的聯系,參與文獻保護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尋求可能的資助機會。在國內與圖書館協會、紙張保護協會、檔案工作者協會、圖書裝訂者協會等進行廣泛合作。在國際范圍內,文獻保護組織中心與歐洲文獻保護與利用委員會共同開展了許多工作,并將英國國內的文獻保護活動動態及時反映到國外有關組織出版的文獻保護刊物上,促進了英國文獻保護界與國際文獻保護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美國檔案行政管理體制與中國有所差異,除聯邦政府的檔案管理部門是獨立系統以外,下屬各州的檔案管理部門情況不盡相同。有的州實行檔案館圖書館一體化,有的州實行檔案館博物館一體化,甚至有的州實行三者一體化。他們將檔案保護、圖書保護和文物保護在同一管理模式、同一技術規范和相似的保護條件開展,所以,Preservation是通用型工作,并不局限于檔案部門,而是與圖書館、博物館合作進行。美國的檔案館、圖書館和博物館每年聯合舉行一次保護技術經驗交流會。從這個角度講,Preservation比(檔案保護)含義更廣,稱為文獻保護更恰當些。
中國檔案保護技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起到領頭羊的作用,但要使其研究領域不斷拓寬、深入,與其他領域的合作是長足發展、步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是研究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圖書、檔案、文物、博物等體系各有發展,隨著發展,因為各有各的保護對象,各自的特點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點和要求,從保護角度加以考察,他們的共性是突出和明顯的。研究方法的相似性、學科理論的融合性和交叉性、技術實踐的通用性、學科性質的一致性決定整合他們具有可能性。
2、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結合
中國古代檔案保護技術強調的是技術和實踐,有無經驗或經驗的多少是衡量檔案保護技術水平高低的尺度。傳統工匠需要刻苦努力、長期的修煉,練就一身工夫。因此,古代的檔案保護技術積累了大量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經驗?,F代檔案保護技術學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點轉移到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的研究上。因此,在理論上偏重于對某一現象的理論解釋,如花大量精力、時間研究纖維素的高分子結構、膠片的成像原理、磁記錄材料的結構等理論問題。從目前發表的論文和專著看,理論研究文章的數量越來越多,理論研究越來越深。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實際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上還有一段距離。如何走出這一怪圈,重要的一點是,要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進行理論研究,理論要與實踐結合。
中國檔案保護技術長期以來引以自豪的是有獨特的專門技術,有大量的能工巧匠。但從目前實際部門和高等院校培養的學生看,檔案保護實踐經驗缺乏,巧匠“瀕?!??!澳壳拔覈偶迯蛯iT人才僅有100多人”(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12月24日報道)。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高等院校開設的相關課程偏重于理論,實踐或實習的機會越來越少:之二是人們對圖書檔案保護的認識停留于“工匠式的培養”,費心耗時,工作枯燥。因此,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之三是社會大環境對這一行業的重視程度不夠,集中表現在待遇、地位不高等。
美國幾乎沒有將檔案保護高等教育獨立為一門學科,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學制體系,“圖書保護”較為普遍。在“圖書保護”教學中注重實用性的培養,注重能力的鍛煉,注重實際工作經驗。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自不必說,即使是大學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也偏重于實踐。表現在教學內容因實際工作的開展而隨時調整,課程設置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培養目標偏重于學生的實踐技能。大學圖書保護技術課程設置上,實踐課的比例與理論課幾乎一致,甚至略高。另一方面是學生去圖書館或檔案館參觀實習的機會較多。學生們在老師的幫助下,可開展圖書保護專題研究,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領會和消化理論原理。
3、新技術的引進和吸收
中國檔案保護技術就像人類文明本身那樣古老,每當人們提到檔案保護立刻想到的是傳統的托裱技術、風塵多年并且破損不堪的紙張和漫長的工匠培養過程。進入20世紀,國際上科學和試驗方法在保護研究方面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許多國家關注新技術的引入并著手引入或培養懂新技術的人才,有些國家著手建立現代意義上的實驗室(如美國巴羅實驗室等)、大型館藏機構(美國國家檔案館和圖書館、英國公共檔案館等),從事與保護有關的研究工作,如大規模去酸技術、紙張封套技術、去污、計算機恢復字跡等,加速了檔案保護技術研究的進程。大型去酸設備或方便型去酸技術已經走入不同的部門:全自動紙張補洞機開始應用在紙張修復中:派拉倫成膜技術方便、快捷地應用于加固破損發脆的紙張中:紙張封套機器應用于預防性保護紙張:紙張快速烘干設備解決了受潮紙張的搶救:機械化清洗設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臟污紙張的清洗:字跡恢復軟件逐漸取代傳統攝影技術來恢復各種退色字跡:數字化技術已經成為保護文獻的有效方法:各種紙張修復小工具和技術普遍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紙張的修復效率。如紙張裂口補帶、紙張補洞紙貼、紙張清洗布、紙張展平裝置等。
幾十年來,中國的圖書檔案保護技術發展的重點與國外有所不同。因為國情不同,國內研究的重點是溫濕度的控制、防蟲、防霉等,在聲像檔案的保護、數字檔案保護及去酸技術、紙張加固技術方面少有涉獵。因此,全國圖書檔案保護技術整體情況是以傳統為主。
現代檔案保護技術研究的主導趨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對檔案工作的滲透以及新型存檔載體的大力開發和普遍使用而有所調整,這必將引起一場新的革新。
4、檔案保護技術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內容的調整
檔案保護技術高等教育強調的什么、引導的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一直是全社會關心的問題。我們曾經將本科教育當作大眾的普及化教育,按主流化、高質量、寬口徑的原則,培養既有扎實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有較強實踐能力:既有良好專業素養又有較高思想道德修養的圖書檔案保護工作者: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除了少部分為繼續攻讀圖書檔案保護方向的博士學位作準備外,大量的是面向社會實際部門,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級應用型、職業型人才:博士生的教育目標就是培養學者、精英。無論培養的博士畢業生今后在學術界、高校、政界還是在政府機關,他們都需要創造性地發展知識,并在各種場合傳達理念、價值,或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
我國檔案保護技術專業雖然有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個層次,但從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和實際發揮的作用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常年不變,課程內容偏老化,缺少專業化的特殊培訓,培養目標針對性、可操作性、規范性都有待提高。
檔案保護技術學本科生按照教育部“寬口徑”人才培養的原則,本著重基礎,應該培養從事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館藏保護的通用性復合型人才。因此,可考慮將保護學科如“文化遺產保護”或“文獻保護”列為博物館學、圖書館學、檔案學、文物學的基礎課,可將原來的“檔案保護技術學”調整為“保護學”、“保護技術管理學”、“數字保護”等課程,可在研究生階段加強專業課程的培訓,如修復技術課程、有害生物防治技術實踐、影像檔案的保護、數字信息保護技術等,還可以針對不同領域的特殊性,開展特殊課程的講座或特殊培訓,如壁畫的修復、絲織品的修復等。
作為檔案保護技術高等教育的補充形式,還應有繼續教育、大專培訓、短期培訓或專業培訓等形式。這種培訓目的性要強、課程設置要有針對性,培養目標一定要明確,這樣在實際工作中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1981年美國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學系開設檔案保護專業教育。其中包含兩個研究方向,一個是三年制的檔案保護技術班,目標是培養檔案保護技術的研究人員和專業工作人員:另一個是一年制的檔案保護管理班,要求入學前必須先取得圖書館學學士學位,目標是培養檔案保護宏觀管理的領導人員,繼續教育的培訓對象從受過正規檔案教育的畢業生、尚未接受專業培訓的從業人員,到對檔案感興趣的非專業人士無所不包。崗位培訓的目的是使剛進入檔案館的新手接受根據本館實際情況而設計的培訓方案。
隨著檔案、圖書、文物和博物保護工作的加強,國際上保護從業隊伍越來越龐大,內部分工越來越細。歐美將保護工作分為保護工作者(Conservator)、保護管理人員(Preservation Manager)、保護教育者(Preservation Education)、保護科研者(Conservation Technician)、保護技術人員PreservationTechnician、收藏品保護專家(Colleetions Care Specialist)、修復工作者(Restorer)等。為此,他們的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也作了相應的調整。
高等教育是檔案保護技術專業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培養目標、培養內容直接關系到人才在今后發揮的作用,關系到今后該領域的長期發展。保持中國檔案保護技術的特色,吸收國外的方法和經驗,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