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林毅夫:現有理論難解釋中國經濟“奇跡”
和任何社會科學的理論一樣,經濟學理論本身是一個用來解釋現實經濟現象的邏輯體系,一個理論的重要性不能從其邏輯本身,而只能從其所要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來判斷。
任何經濟現象應該都能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當一個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時,此時正是進行理論創新的最好機會。理論本身是一個簡單的因果邏輯體系,一個理論在其邏輯中僅能保留很少幾個對其所要解釋的現象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最重要的社會經濟變量。在眾多可能有影響的變量中到底哪幾個真正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通常只有長期生活工作在產生這個現象的社會中的經濟學家才能把握,因而經濟學家在構建理論解釋本國經濟現象時會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我國很可能會誕生越來越多世界著名經濟學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出現了許多現有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給了我國經濟學家許多理論創新的機會,研究我國的經濟現實,進行理論創新,不僅能夠使經濟學的教育和研究貢獻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而且有可能迎來一個經濟學大師輩出的時代。
中國證券報
我國尚無一行業真正被外企壟斷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在“2007年北京國際并購研討洽談會”上表示,實際上,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行業真正被外資企業壟斷。
王志樂指出,市場份額大不等于壟斷。首先,同一行業內的外資企業之間也有競爭。不應當把行業內的所有外資企業加在一起作為一個市場競爭主體來判斷。其次,市場份額集中是壟斷的條件,但不等于壟斷。判斷是否壟斷主要看這個企業是否運用其優勢地位限制競爭。從研究中心的統計看,目前,有少數行業確實存在某個外資企業市場份額集中度高的情況,但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壟斷,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個外資企業還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對中國某個產業的壟斷。他認為,現在真正的壟斷企業還多是國有企業。國家準入制度上有限制,行政造成了壟斷。
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進一步指出,目前,國內大型企業依舊是市場并購的主體。根據統計,2006年的中國500強大型企業中有130多家,并購重組了408家企業。其中,有349家是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這說明當前我國大型企業正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并購重組當中。
經濟觀察報
資源稅將成2008年工作重點
國家稅務總局總經濟師董樹奎在全國地方稅工作會議上表示,2007年1月-11月,全國地方稅(含契稅、耕地占用稅和煙葉稅,剔除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收入4029.16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33.29%。在過去的3年中,地方稅收入年均增長26.37%。
董樹奎談到2008年地方稅工作時指出,2008年要著力推進稅制改革,做好改革資源稅、改革耕地占用稅、穩步推進物業稅改革等方面的工作;繼續貫徹落實好車船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條例。
在貫徹車船稅條例方面,要認真落實機動車車船稅代收代繳工作的各項規定,及時研究解決代收代繳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在貫徹城鎮土地使用稅條例方面,要嚴格按照新稅額標準和征稅范圍執行,切實加強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管理。全面開展土地增值稅預征和清算工作,繼續加強資源稅管理,認真做好印花稅和煙葉稅征收管理工作。
北京商報
專家預測:2008年實際工資增長會比物價快
2007年CPI(居民生活消費指數)持續增長,2008年工資是否會像CPI一樣增長?對此,國內知名薪酬專家、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文躍然近日給出答案:“2008年我們的實際工資增長會比物價快。”
文躍然預測,到2022年,中國人的人均工資大概再增2倍。“也就是說,現在是1萬元,那到時平均應該是3萬元。”他同時認為,如果收入增長超過了生產力的增長,物價就會漲得比工資更快。
在工資增長方面,其核心是實際工資增長,也就是排除物價等因素以后的增長。“最大的消費支出——房子現在增長的勢頭其實在趨緩,而且在下降。”文躍然肯定地說:“一定要預測2008年的話,2008年我們的實際工資增長會比物價快,所以實際工資會增加。”
2007年7月份,相關數據就顯示,2002年,中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13161億元,到2006年達到23439億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年均遞增13.5%。中國13.5%的工資上漲幅度已經位于全球前列。但大多數老百姓卻沒有漲工資的感覺,“這主要是因為現在居民的消費支出增長明顯高于工資增長,貨幣的購買力有所下降。”文躍然說。
上海證券報
夸大樓市拐點效應易誤導調控決策
最近,媒體關于房價下跌的報道密集出現。而作為地產界的領軍人物,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的表態及萬科的降價之舉尤其引人矚目,這成為人們判斷樓市拐點的一個重要依據。
但是,目前的房價下跌到底是暫時的調整還是真實的拐點,尚且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確認。過分夸大房價短時間的調整反而容易誤導決策層。事實上,2005年的房價調控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跟輿論對當時房價的短暫下跌過分夸大有著直接關系。
2005年3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切實穩定住房價格的通知》,將房價提到政治的高度,明確表示將追究地方主要領導的責任,表明了房價必須降下來的決心。“國八條”剛一出來,有關“房價一夜之間下降10%”、“樓市從賣方市場變為買方市場”的報道就開始出現,隨后,某某地“撤銷購房合同潮涌現”、“退房引發集體訴訟”等等報道進一步夸大了“國八條”出臺后的效果。
這種夸大其詞的報道引起了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警覺。這些地方擔心房價突然大幅度下挫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因而,推遲了對一些調整政策的執行。
現在的樓市“拐點論”,如同當初對房價下跌過分夸張的報道最終弱化了“國八條”的效果一樣,令人擔心的是,目前對樓市拐點的過分夸張和渲染可能延遲拐點的出現甚至葬送拐點的出現。人們應該以平常心對待。作為媒體,也應該客觀報道房價走勢,使決策層能夠得到真實的信息作出科學的決斷,這比夸大其詞的報道更能促進調控政策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