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7月8日,青島知名商業企業利客來集團出人意料地成立了“青島市市郊供銷合作社”。一個年銷售收入近十億的連鎖集團,為何會成立名稱已淡出歷史多年的供銷社?重新成立供銷社,這是歷史的倒退,還是獨具匠心的商業創新?
利客來前身就是供銷社
利客來成立于1997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旗下擁有3家購物中心、15家自營連鎖超市、150余家加盟店、便利店,總營業面積20多萬平方米。自2002成立集團以來,利客來已經成長為青島市第六大商貿集團。
利客來集團的前身是嶗山縣李村供銷社。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實行,導致其它經濟成分的活躍發展,影響了供銷社的經營狀況。1990年,借助李村商圈正在形成的契機,李村供銷社擴建了利客來商貿大廈,一舉打破了基層供銷小門店、小賣部的規模劣勢和以農資商品為重點的經營結構劣勢。4500平方米的四層樓,以經營食品、家電、五金、服裝、鞋帽、針紡、家具等商品。開業第一天,銷售額超過100萬元,中華全國供銷總社都對這一數字感到震驚。
此后,借助這一轉折,短短十幾年,李村供銷社變成了利客來集團,進入中國服務業500強企業。2006年,利客來完成銷售總額9.85億元,實現利稅2000萬元。
供銷社情結的延續
這樣一個年銷售收入近十億的現代商業連鎖企業,為何會重拾幾乎已在人們視線中消失的“供銷社”名頭,還專門成立了以此命名的公司?利客來集團董事長李云敬將其歸結為自己的供銷社情結。
李云敬是青島原嶗山縣(李村原屬嶗山縣)人,1971年進入嶗山縣北宅供銷社任售貨員,多年來一直在供銷系統摸爬滾打。1992年進入利客來商貿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黨委書記至今。由于一直在供銷社系統工作,加上利客來的前身即是供銷社,李云敬對供銷社一直抱有特殊的感情。這些年,他一直在試圖尋找連通城市和農村經濟的合適途徑,他覺得供銷社具備了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基礎。
供銷社曾遍布廣大農村,在當時的農村市場是唯一的商業網點,柴米油鹽、農副產品、農藥化肥等所有生活生產資源都只能在此銷售和購買。“可以說,供銷社曾經作用巨大。當時,有多少個鄉鎮,就有多少家供銷社。”李云敬認為,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現在供銷社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在構筑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方面,供銷社仍有著其他經濟主體不可比擬的優勢。比如其在農村深厚的基礎,其為農民服務,溝通城市和農村的職能沒有改變。李云敬表示,只要好好利用這些條件,將利客來多年來積累的連鎖經營的現代理念和管理方法注入供銷社這個“殼”,供銷網絡完全可以重新煥發活力。
背后另有妙棋
實際上,將供銷情結作為企業經營的支點,利客來不是第一次運用。早在2003年之前,利客來就確定了“城鄉結合、扎根農村”的發展路徑。
2003年5月18日,利客來王戈莊超市成功開業,邁出了“利用供銷情結,在中心鄉鎮發展中型超市”的第一步。之后,利客來保持了每年在鄉鎮農村建設3—4家連鎖分店的擴張速度。2004年,利客來又開始試點建設農村“便利店”。到目前為止,共建設鄉鎮級“便利店”5家,村級“便利店”133家。這些努力,不但使利客來成為青島市“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的先行者,也使利客來積累了不少構筑城鄉現代化流通網絡的經驗,目前,利客來的足跡已遍布青島市15個重點鄉鎮。
實際上,這步棋還有另一個妙處,那就是棋的落點恰恰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前,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推動下,農民的消費理念、消費習慣、消費需求正在悄然變化,農村的消費潛力正逐步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利客來適時地抓住這一趨勢,成立青島市郊供銷社無疑恰逢其時。
“農村市場是個很大的市場,這個市場的一個難題是農民經常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利客來成立市郊供銷社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李云敬認為,市郊供銷社將主要致力于為農民提供貨真價實的農業生產資料,不但銷售土雜產品,還提供信息技術咨詢、資產租賃、信用擔保等服務。同時,市郊供銷社將在農村建立農副產品收購基地,建立廢舊物資回收渠道。李云敬說:“這樣有兩點好處,一方面使‘工業品下鄉’,一方面使‘農副產品進城’”。
李云敬相信,只要將利客來的現代商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移植到供銷社的根上,供銷社完全可以重新長成參天大樹。“更重要的是,青島市郊供銷社為利客來拓展了另一條進入農村市場的途徑。而中國未來商海的博弈在農村。誰占領了農村,誰就將擁有廣闊而穩定的市場。”對此,李云敬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