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2月18日,石油儲備的“神經中樞”——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宣告成立。這一系列密集動作后面的大背景,是國際油價持續徘徊在9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和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持續向50%比例靠近的現實。]
儲備中心揭開面紗
據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人士介紹,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就設置在能源局之下。與能源局之下的行政機構——石油儲備辦不同的是,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屬于事業單位。據了解,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將作為我國石油儲備管理體系中的執行層,行使出資人權利,負責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和管理,承擔戰略石油儲備收儲、輪換和動用任務,同時監測國內外石油市場的供求變化。對此,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表示:“石油儲備中心負責判斷儲備石油的時機,比如在油價高的時候,可以拋出一部分石油,等待油價回落時重新購入。不過,石油儲備中心履行國家石油儲備義務,不能以盈利為目的。”
國家發改委方面表示,建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一方面可增強中國石油儲備的管理力量,另一方面還可理順中國石油儲備管理層級關系。
這一表態自然令人聯想到2007年年中的一場審計風波。當時,國家審計署披露,在我國4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項目的建設管理中,國家發改委未報經國務院批準,自行將總投資額調增了28.5%。國家審計署還提出,國家發改委具有項目申報、概算審批、投資安排、建設管理和建成后運營管理等多種職責,不利于(石油儲備基地)實行公司化管理,不符合政企分開原則。
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將采取類似于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的運作模式,在業務隸屬上暫歸國家發改委管轄。
石油戰略儲備與世界接軌
此前,中國已經公布第一期4座分別位于鎮海、舟山、大連和黃島的原油儲備基地名單,而儲油基地的注油工作已經于2006年低調開始,結束了中國沒有石油戰略儲備的歷史。石油儲備中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在石油戰略儲備向透明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運作方面邁出新的一步,也意味著中國在大力重視能源安全、積極應對能源危機方面具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長遠的布局和更充裕的財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按照初步規劃,這些基地建成后將儲備多達6800萬噸原油。專家表示石油儲備將主要來自進口。
“設立石油儲備中心的職責是行使出資人權利,負責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承擔戰略石油儲備收儲、輪換和動用任務,監測國內外石油市場供求變化。”國家發改委稱。
為了防范石油供給中斷的風險,像全球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開始著手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而這一舉動在當前國際油價持續“高燒”的情形下顯得尤為舉足輕重,因為在增強本國勘探開發能力的同時,中國也正從海外進口更多石油,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消費。2006年初,我國就對外透露了開始組建國家石油儲備中心的計劃,與此同步推進的還有切實增強戰略石油儲備能力。
能源研究專家、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曹新表示,從國際慣例看,建立石油儲備一是為了應對突發事件,即急需之用;二是為了平抑油價。曹教授認為,從我國的情況看,顯然還是為了應急之用。
油儲中心隸屬發改委
據了解,目前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由國家出錢,中石油、中石化、中化總公司負責建設。根據計劃,待項目建成后由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接管,負責運營。
根據我國石油儲備三級管理體系的設定,國家發改委作為石油儲備的管理者,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則是管理體系中的執行層,而石油儲備基地則擔當石油儲備的重任。不過長期以來,由于國家石油儲備中心的缺位,盡管自2004年以來已經啟動了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但三級管理體系一直未能理清。
2003年起,國家發改委設立了石油儲備辦公室,石油儲備辦公室與發改委能源局是“一套機構,兩塊牌子”,石油儲備辦公室主任一直由能源局局長兼任。從2006年開始,國家發改委著手組建國家石油儲備中心,并從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借調了部分工作人員參與籌備。來自業內的消息認為,石油儲備中心很可能由發改委下屬的能源局領導,但也有發改委內部人士透露,此前媒體報道可能有誤,石油儲備中心和能源局應該是平級機構。
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應加入商業儲備
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對市場主動控制力卻相當有限,進口石油的絕大部分是按現貨價格進行交易。這就意味,如果要完全依靠國際市場來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必將會對已經高企的石油價格進一步推波助瀾,儲油成本將是難以承受的。
目前,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在200萬至300萬噸之間,2010年前將增至1200萬噸,也就是相當于1個月進口量的水平,2020年將增至相當于3個月進口量的水平,基本達到國際能源署(IEA)建議標準。當然,再加上企業的商業石油儲備能力,中國總的石油儲備能力屆時還是比較可觀的。
有中國石油問題專家曾經建議,石油儲備體系實際上包括戰略儲備和商業儲備,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儲備體系,才能切實提高國家應對石油供應中斷和石油市場劇烈波動的能力,而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剛剛起步,商業儲備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
例如,美國的石油儲備分為兩個層次: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由于進口依賴度相當高,美國對石油儲備備加重視,并主要著眼于政府直接掌握的“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美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的進口量,政府儲備為53天的進口量,僅占1/3,企業石油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這兩個體系相對獨立,企業儲備完全市場化運作。日本、德國和法國的石油儲備體系則采用三個層次:政府儲備、法定企業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法定企業儲備是法律規定的企業儲備任務,政府對法定儲備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