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與中國的戰略經濟高層對話之時,太陽能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創造出令投資者興奮的成績。從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尚德開始,此后陸續有7家太陽能企業在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上市,并且走上了高價之路。]
曾經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創造了中國首富神話的無錫尚德公司,目前股價走上了高價之路。2007年2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JASOLAR)”,從17美元的發行價一直大漲到42美元。在紐交所上市的“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從2006年12月初上市的18美元左右,達到了73美元。
太陽能產業的優異表現,引來了洶涌的資本熱潮,實力雄厚的國際投資機構紛紛攜大量資金投入太陽能產業。西班牙普凱投資基金就是尚德、南京中電的投資者之一,而高盛、JP摩根等投行早已將中國的太陽能企業研究得非常透徹,積極尋找具備投資價值的企業。
短短兩三年時間,9家中國的太陽能企業蜂擁至歐美上市,帶動了全球資本市場太陽能板塊的啟動。同時,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條非常成熟的太陽能產業帶。
“財富效應——只有這個解釋。”東方證券研究所電力分析師鄒慧評價說。
國際市場的生存空間
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美國家對太陽能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的極大需求,使得國內企業的產品訂單源源不斷,業績增長驚人。蘇州CSI阿特斯公司2006年銷售額僅僅是6800萬美元,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預估已經達到2.2億美金以上。“訂單已經排到了2008年。”CSI阿特斯公司CEO瞿曉鏵在公司上市后首次見投資者的時候自信地說。
專業為太陽能企業做財務咨詢顧問的道杰資本的一位分析師則這樣形容2006年和2007年的市場:“印鈔機!太陽能企業就像印鈔機,他們生產多少產品出來,國際市場就能吃下多少。”巨大的財富效應使得長三角地區迅速誕生了一批太陽能企業。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電只是其中的佼佼者,更有許多叫不出名的小企業混雜其間。而做出名堂的企業則引來高盛、JP摩根等投行的銀行家們一趟趟地前往拜訪,這些投行不僅爭取成為它們上市的承銷商,更希望入股以獲得資本市場豐厚的回報。
歐美市場一直是太陽能企業產品銷售的主要地區。2006年,歐洲光熱市場以超過35%的比率迅猛增長,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增長速度更是超過這個比例。國際訂單的保證,使得中國的太陽能企業欣欣向榮。
雖然亞洲市場不是太陽能光伏電池和光伏組件的主要消費地,但這里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年增長率已超過30%,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中國市場的成長性則接近40%,是亞洲市場最重要的一部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的研究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最大可再生能源市場。中國政府也一直構想由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發電模式,一些相關部門已經提出部分具體規劃。
不斷擴張的風險
短短的兩三年時間,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個太陽能產業帶。目前中國80%-90%的太陽能企業都在長三角地區。業內人士認為,很多產業帶的興起,往往是“無心插花”的結果。其實世界上很多產業的群聚都是沒道理的,也許就是一個“點”開始做得好,于是就擴散開了,逐漸形成其他地區很難超越的產業。
另外一方面,這也反映了長三角地區在此前的二三十年已經聚集了相當的制造業人才和經驗,以及相當的民營企業家和資金。所以一旦有產業機會發生的時候,就會產生效應。
一個產業帶一旦形成,行業發展的力量將推動每家企業沒有選擇地往前走。
太陽能是高科技企業,但是同時還具備制造業的很多特點。對于這種類型的產業,一個關鍵問題是,短時間內誕生的這些太陽能企業,它們的產品差別有多大?
瞿曉鏵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就承認,自己的“有些產品”和其他企業是“類似的”。
中國9家太陽能企業蜂擁在歐美上市,已屬財經界一大景觀,如果它們的產品并無自身特色,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據了解,在后來上市的常州天合、林洋、晶澳、天威英利、南京中電等企業中,很多技術骨干都是原先尚德出來的。
道杰資本一位分析師表示,目前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很大部分從事的其實就是“制造業”,優勢即是成本低,因此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太陽能企業的估值普遍偏低。
國際資本市場根據2008年太陽能產業的盈利預估,給中國企業的PE(市盈率)大約是20-30倍。如果就制造業來說,這個估值是正常偏高的,但對于一個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的行業,這個估值顯然偏低。
美國著名的太陽能企業FirstSolar在2007年的PE是350倍,SunPower則是70倍。而實際上,這些世界領先企業越來越對中國低成本的組裝能力感興趣,現在SunPower的最后一道組裝工序已經在深圳的太陽能公司“珈偉”完成,據說還有更多的美國太陽能光伏企業想把組裝或者更多的工序移往中國。
此外,太陽能行業的原材料多晶硅的價格不斷上漲。由于生產多晶硅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歐美日企業手中,中國企業必須從它們手里采購多晶硅。隨著國內太陽能企業產能的不斷擴容,多晶硅的國際價格不斷上漲,目前已經達到每公斤300美元左右。
國內已經有一些廠商上馬“多晶硅”。但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目前還生產不出多晶硅——或者說,國內還沒有哪家企業可以大批量生產出多晶硅。
“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板塊市值最大的是中國企業,它們主要做電磁片,總體能力比美國還強。但是中國還不能大規模做出原材料多晶硅,”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誰擁有原材料(多晶硅等)和技術,誰就贏?!?/p>
太陽能產業即將進入井噴期
就在這“熱火朝天”的當口,國內多晶硅投資近來迅速升溫,保守估計至少約有上萬噸多晶硅產能將一齊上馬。據發布的《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2007》顯示,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計劃產能高達63560噸,到2008年大約可以形成1.8萬噸多晶硅年生產能力。雖然這些企業的業績增長很快,但大部分業務仍然在國外,70%的產品出口,相對而言,國內市場的開發才是他們今后長遠發展的支撐。讓業內專家擔憂的是,近幾個月來,國際國內眾多企業皆把目光投向太陽能產業,包括美國英福特、安泰等,隨著光伏行業投資的增加,中國硅材料短缺現象將更為嚴重,這可能會令整個產業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中國光伏產業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尤其是多晶硅投資現在極度過熱?!睙o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表示,中國不是適合制造多晶硅的國家,因為電費太貴,生產多晶硅不符合科學發展觀。在他看來,投資多晶硅應該去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等電費相對便宜的國家。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簡水生表示贊同。他曾指出,目前生產多晶硅的企業一般都采用改良的“西門子法”。使用該方法,1千瓦的太陽能電池約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電能5800-6000度,耗電量十分巨大。即使電池能夠穩定使用20年,太陽能電池的電能再生比也不到8,比較低。“現在有的公司提出要建成年產1.5萬噸的多晶硅基地,其耗電量將大于一個100萬千瓦火力發電站一年的發電總量,耗煤量將近300萬噸,約為萍鄉煤礦每年產煤量的一半?!焙喫f。
隨著中國《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實施,以及《新能源法》的即將出臺,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即將進入國內市場井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