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整經營思路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對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的企業行為給予了更多稅收優惠,具有極強的政策導向性,這要求企業必須順勢而為,積極調整經營思路,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一)重新審視自身,理清思路。企業應當對已有的投資和經營項目進行重新對照評估,對那些不符合國家產業導向或經營業績不夠理想的項目,抓緊采取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層次、轉移投資項目或適當退出等措施,并把握好今后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
(二)利用好現有資源,發掘潛力。如有條件的企業應努力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存在虧損子公司的企業集團,可將子公司變更為分公司并匯總繳納所得稅;現享受低稅率的企業,可繼續用老企業來做新業務而不再新設企業;稅負將上升的企業,要控制好獲利年度以避免優惠年度放棄;小型微利企業要把握好認定標準的臨界點等。
(三)發展符合政策導向的新項目,創造新優勢。如:新辦企業時投向有優惠政策的特定地區或項目;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及技改投入;設立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公司等。
二、加強費用調控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放寬了大部分與經營有關的費用的扣除標準,但其控制條件也更加明確,企業必須加強支出調控,合理、適度用好政策。
(一)掌握好費用扣除標準。如公益性捐贈支出除了扣除比例變化,其扣除的稅基也不同:原所得稅法為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新稅法為年度利潤總額。企業在計算公益性捐贈扣除時,要正確計算扣除基礎,準確把握可扣除的額度。
(二)努力控制費用支出,特別要盡可能壓縮扣除條件收緊的項目支出。如企業之間支付的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以及非銀行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利息等不能扣除等。
(三)合理策劃費用計提和列支。如企業可對技術進步等原因引起損耗較大的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以增加稅前扣除,但確定折舊年限、計提方法時應首先遵守稅法和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企業的稅前抵扣工資支出如大大超過同行業的正常工資水平,可能被稅務機關認定為“非合理的支出”而予以納稅調整;此外,企業還應注意廣告費的認定條件,注意與贊助費區別等等。
三、做好財務核算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對企業的涉稅核算、資料證據的提供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必須按稅收征管及財務制度要求做好相關工作。
(一)準確核算各項收支。如除特殊規定外,按照權責發生制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對同時適用不同企業所得稅待遇的項目要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期間費用,否則將無法享受應得的優惠;正確歸總、確定各類資產的計稅基礎或成本,準確計提、攤銷各項折舊及費用,要特別注意享受購置專用設備稅收優惠的企業,對專用設備在5年內轉讓、出租的,要停止享受稅收優惠并補繳已經抵免的企業所得稅稅款等。
(二)保存好相關資料。企業應當注意歸檔保存好相關稅收優惠及扣除所需的各種證明材料,有關聯業務往來的企業,還要按照《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資料管理辦法》要求,管理好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資料。
(三)做好稅源扣繳人。特別要掌握好非居民企業及其計稅收入的認定標準以及稅率的度量,對于支付給非居民企業規定應稅的所得,要按照源泉扣繳要求,準確計算并代繳所得稅。
(四)準確計算應納稅額。企業在計算應繳所得稅時,要特別注意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內容、收入確定以及稅前扣除內容等較原稅法有變動的方面,以免產生納稅風險。此外,企業所得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計算的,要注意預繳及年度終了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折合人民幣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的相關規定,做到準確納稅。
四、加強涉稅協調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對享受稅收優惠或加計(減計)扣除標準設置了各種認定控制程序,企業必須按照要求加強涉稅相關協調。對于需要經過稅務、科學技術、勞動人事等相關部門審批或備案后方可獲得稅收優惠或進行稅前扣除的項目,要盡早與相關部門銜接溝通,及時辦理相關手續,如與稅務部門的預約定價、準備金支出核定,與科技等部門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技術轉讓認定等。此外,對于納稅過程中遇到不明確或不清晰的問題,應盡快向相關部門咨詢反饋。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