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按照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自2008年3月1日起,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俗稱“個稅起征點”)由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這是自2006年1月1日起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由原來的800元提高到1 600元后的再一次調整。兩年時間,兩次調整,引發熱議:在經濟形勢日新月異的環境下,如何建立個稅起征點與經濟發展掛鉤的聯動機制。本文作者從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的影響因素入手,對《個人所得稅法》提出改革建議。
一、減除費用標準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納稅人收入水平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納稅人的個人收入水平提高,其消費水平、購買力也相應地提高,作為以調節貧富差距為主要目標的個稅,其減除費用標準也應隨國家經濟的增長、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相應地調整。
(二)納稅人的生活成本及投入再生產所需費用的變化
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物價水平提高相對應,納稅人的生活成本、投入再生產所需費用明顯增加了,最低生活需要也改變了。納稅人首先必須維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即首先解決好吃穿住行,才有能力繳納相關的稅收。
(三)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
我國地域廣泛,各地環境條件、人口素質、社會生產力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地區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從總體上來說,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慢。這種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直接導致地區間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居民生活成本的差距。
(四)納稅人的家庭負擔情況
納稅人的家庭情況是千差萬別的,在家庭總收入、贍養老人、撫養未成年子女、健康狀況、傷殘疾病支出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所有這些因素都影響著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我國未將家庭負擔情況作為確定個稅減除費用標準的一個因素,忽略了納稅人的實際生活支出,不利于對納稅人實際納稅能力的確定。
(五)通貨膨脹、物價水平的影響
我國經濟正處在高速增長時期,通貨膨脹、物價水平等因素對確定個稅減除費用標準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通貨膨脹時期,物價水平自然上漲,人們所需的生活成本也將隨之上升。因此,個人所得稅的減除費用標準也應該根據通貨膨脹率或者物價指數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
二、當前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
存在的問題(一)未體現量能納稅原則
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直接影響個人所得稅納稅范圍的大小和納稅人負擔的高低。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納稅人收入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當前其減除費用標準不能體現地區、家庭等情況差別,又未考慮通貨膨脹因素,難以體現量能納稅原則。舉例說明:假設某人一家三口,只一人工作,一年中只有6個月時間處于工作狀態,而另6個月處于失業狀態,其工資收入為每月4 800元,全年28 800元。在現行稅法下,其每月應納稅=(4 800-2 000)×15%-125=295(元),全年應納稅額=295×6=1 770(元);若按年計稅,則其月平均工資為2 400元,每月應納稅=(2 400-2 000)×5%=20(元),全年應納稅額=20×12=240(元);但若以年家庭收入計稅,則其人均月收入為800元,不需納稅。很顯然,這是一個低收入之家,從量能負擔的原則看不應對其征稅,但按現行稅法,這個貧困之家卻承擔了1 770元的個稅。
(二)減除費用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未明確
我國目前實行的減除費用辦法與世界很多國家的一些通行做法相比存在著顯著的差別,如未體現贍養因素、鼓勵因素、納稅方式因素等。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減除費用一般包括對必要費用、生計費用和其他一些特別費用的扣除。必要費用扣除一般包括交通費、工作服的制作費用等;生計費用是為了滿足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而必須發生的費用,一般包含家庭成員多少,贍養人口多少等因素;特別費用扣除與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有關,一般包括醫藥費、社會保險費、教育費等。我國現行的個人所得稅法是以有應稅收入的個人進行費用扣除的,不考慮家庭贍養人口的數量和經濟狀況。這種方法未能顧及家庭稅收負擔能力的不同,有違公平原則。
(三)按月計稅不合理
就工資、薪金所得而言,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對工資、薪金按月計征,未考慮就業時期對失業時期的負擔。應改變現在的按月計稅為按全年計稅,實行分月預繳,年末匯算清繳。
(四)未與物價指數掛鉤
一般西方發達國家減除費用標準隨物價指數變動而作相應調整。而我國稅法尚未采取此種模式。
三、改革建議
個人所得稅減除費用標準應充分考慮量能納稅原則,因時、因地適度調整,并顧及家庭稅收負擔能力,改變以個人為單位按月計稅征收辦法,明確費用扣除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使減除費用既能體現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又能反映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家福利政策。
(一)明確減除費用的具體內容
1.對人的扣除,即個人和家庭“生計扣除”,其具體內容包括如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
2.對事的扣除,如醫療、教育、住房貸款利息、家政服務(如保姆開支也構成家庭的必要支出)等。目前對于基本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都已可以扣除,在此基礎上考慮增加一些扣除項目如醫療、教育、住房貸款利息、家政服務等。
3.特別扣除,主要是意外事項的扣除,如公益捐贈、自然災害意外損失等。
4.附加扣除,因地而異,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費用扣除標準額。扣除范圍和方法由中央制定,允許地方根據經濟發展及消費支出水平等因素在一定范圍與幅度內附加扣除。比如各地區居住成本存在差異,公共交通狀況、公共服務領域配套設施存在的缺陷與不足而給予居民的彌補等。
在上述4種扣除額中,對于那些經常性的支出可列入扣除標準中,非經常性支出如捐贈等則可以按目前的辦法,在標準扣除以外再實行限額扣除或給予稅收抵免。
(二)應考慮每位就業者實際負擔家庭成員數
事實上,每位就業者的收入,并不僅限于個人消費,許多就業者上有老下有小,因此在確定減除費用標準時,應考慮每位就業者實際所負擔家庭成員數。
(三)自行選擇申報方式
以家庭為基礎實行個人申報或家庭聯合申報,可由納稅人選擇,改變目前單一的費用扣除制度,如夫妻雙方均取得工資收入,可按各人申報,也可選擇家庭聯合申報,采用按月預繳、年末匯算清繳、多退少補的方式。即由支付工資、薪金的企業或單位按月代為扣除,年終如果納稅人被扣除的稅款與納稅人應交納的稅款不符,納稅人可以在納稅年度結束后提出納稅申報,報告全年的納稅情況,采取多退少補的原則進行清算。
(四)與物價指數掛勾
借鑒國際模式,按物價指數對減除費用標準作適時調整并考慮與國民收入變化、通貨膨脹以及我國福利制度改革等因素建立必要的彈性關系。
(五)實行地區差別
因地區消費水平差異,減除費用標準應按各地區平均消費性支出確定,避免“一刀切”。
責編: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