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日國家對出口退稅進行了調整,其中紡織品方面,服裝、鞋帽、箱包大類的出口退稅率由13%降到11%,粘膠纖維出口退稅率由11%降低到5%。此次出口退稅的下調對紡織品行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為紡織服裝出口一直受到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知識產權爭端等因素的影響,此次出口退稅率下調,將不僅增加出口企業生產和流通成本,壓縮利潤空間,還可能出現利潤負增長的問題。利潤負增長意味著企業的虧損、倒閉。一旦勞動力密集的紡織企業倒閉,就意味著失業率的上升,不利于社會和諧。紡織品貿易企業如何迎接這樣的挑戰并度過難關,是每一個紡織品貿易企業都應考慮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紡織品出口退稅下調
(一)辯證地看待出口退稅的下調
從國際貿易的大環境看,出口退稅雖然為國內紡織企業提供了利潤保障,但比較高的出口退稅率在貿易爭端中有著不利的影響。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有利于減少與歐美的貿易摩擦,緩和國際貿易爭端;從國內的產業發展來看,出口退稅率的下調可以促進紡織行業產業升級,可以促進紡織企業兼并整合,加速設備的更新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進而提升我國紡織業的力量。
(二)分析差異
1.內銷與外銷的盈利分析
根據有關分析,按照紡織原材料成本占產品成本的60%及產品毛利率11.39%計算,若內銷、外銷價格一致,當退稅率降為9.02%時,才能將外銷退稅優勢抵消,內銷、外銷的毛利率才能達到一致,目前測算的稅率調整幅度遠沒有這么大,因此退稅率降低后貨物出口仍然比內銷獲利空間大,只是外銷毛利率較退稅率調整前有所降低,如果出口退稅降低3個百分點,外銷毛利率也將下降3個百分點;若內外銷售價格不一致,在17%的退稅率下,出口價格只要大于內銷價格的92.3%,外銷毛利率就大于內銷,而一旦稅率下調3個百分點,出口價格需要大于內銷價格的95.05%才能保持住優勢。從國內目前情況看,同一種貨物出口的價格要略大于內銷價格,因此退稅率調整后貨物出口依然有盈利上的優勢。
由于退稅稅率降低后貨物出口仍然比內銷毛利高,企業的出口熱情不會有很大減弱,但由于降低了毛利率,企業需要適當提高出口價格或加大出口銷量才能彌補退稅率下調的影響。在客戶不接受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企業只能在出口量、生產流通環節成本及出口價格三者之間尋找平衡以確保盈利穩定。
2.不同退稅計算方法的差異分析
目前我國規定了兩種退稅計算方法:一是“免、抵、退”辦法,主要適用于兼有內外銷的企業;二是“先征后退”,主要適用于外貿企業。紡織出口企業多數兼有內外銷,因此基本采用“免、抵、退”辦法,即退稅采用企業自產貨物出口應退稅額與內銷貨物應納稅額相抵的辦法進行。在退稅實施過程中,要按“當期末留抵稅額”與“當期抵免稅額”孰低進行。
對于外向型企業,其“當期末留抵稅額”遠低于“當期抵免稅額”,應按“當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即企業并沒有獲得全部退稅稅額。當退稅率下降,一些外向型紡織企業的“當期末留抵稅額”仍低于“當期抵免稅額”,仍按“當期末留抵稅額”退稅,這樣企業就有時間對稅收進行一定的籌劃。
二、應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的策略
(一)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
出口企業應盡早轉變觀念,加強內部管理、減少流轉環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以消化稅務成本上升帶來的損失。企業不能一味地依靠出口退稅,而必須從各個環節盡快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優化企業結構,提高利潤率以提高出口效益。
1.降低成本。企業應通過加強管理降低管理費用、促進技術革新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資金運作效率、降低財務費用等方法來彌補出口退稅率降低帶來的影響。為減少出口退稅率降低造成的損失,可以考慮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在與國內外原材料供應商交易時,盡量壓低采購價格,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積極開展電子商務,采取網上看樣、報價、洽談、簽約,大力開拓網上市場,進行網上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
2.提高產品品質。企業要加強國際市場調研,增強前瞻性,分析出口的形勢和環境,制定出口規劃,從低價競爭轉向產品差異化競爭。企業要在產品功能設計、外觀造型、包裝等方面有所創新,同時要以發展品牌為目標,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品質和聲譽,從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3.加大新產品研發能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以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有加大研發能力,把自己的產品特色打出來,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4.及時調整價格策略。每個企業都應盡快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對出口報價重新核算。核算的前提必須以盈利為目標,利用談判技巧提高銷售價格以增加企業出口利潤。在談判前要認真進行企業出口競價的核算,掌握價格談判的主動權。為增強出口產品的競價,應充分考慮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利潤的影響,對外談判或簽約時,可適當提高價格。只有為自己預留一定的利潤空間,企業才不會被市場淘汰。
5.企業應加強內部管理。制訂嚴格的管理措施,力爭“早出口、早收單、早申報、早退稅”。優化退稅的每個環節,縮短稅款占用周期。對涉及退稅的所有人員進行必要的崗位培訓、規范管理,使其制度化。積極應對稅務機關的規范管理,提高申報的準確率、減少延期申報,避免耽誤退稅時間;杜絕“無核銷單信息”出現,防止將已收的出口退稅被稅務機關追回等現象發生。
(二)促進外貿企業的改革,推進外貿企業的重組與整合
此次出口退稅機制中,不同企業受到的影響是有差異的。與生產企業相比,外貿企業在此次退稅率調整后將受到更大沖擊。
隨著退稅率下調,外貿企業以出口退稅為利潤主要來源的傳統運作模式受到挑戰,如何與生產企業溝通,以提高生產企業通過代理制擴大出口的積極性,是外貿企業亟待面臨的問題。從世界經濟貿易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來看,原有的純粹的外經外貿企業是很難生存的,沒有自己的產品作為依托,僅靠倒來倒去的貿易是很難賺錢的,出口退稅率降低后更是如此。
因此,外貿企業必須與生產企業重組和整合才有希望。進行企業結構重組是外貿行業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外貿企業結構重組是大勢所趨,是我國外貿行業發展壯大的需要。
(三)加強對紡織品行業的管理,增強我國紡織品行業的整體實力
雖然我國紡織品行業非常龐大,但是企業力量過于分散,多年來紡織品企業各自為戰,相互壓價競爭,致使我國出口的紡織品價格非常低廉。貿易企業的利潤非常低,只能靠出口量來增加利潤,龐大的出口又導致貿易摩擦加劇。分散的力量使得企業在與外商的談判中,往往陷于被動的局面。筆者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要發揮國家和行業協會的力量,杜絕不當的惡劣內部競爭,增強行業的整體實力,以便在與外商的談判中取得更多的主動權。
三、出口退稅調整政策的建議
稅收作為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法定主義原則已成為現代世界各國稅法中的一條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目前,我國出口退稅立法級次普遍較低,嚴重影響了稅法的權威性和執法效率,也使稅法缺乏透明度和穩定性,有悖于稅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則。如退稅資金長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各個地區的退稅管理自成體系,出現了大量的外部不規范行為,使我國出口退稅難以形成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進而導致出口退稅的政策效果扭曲,產生負效應。筆者建議,要加快出口退稅的立法步伐,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出口退稅程序,創造良好的退稅外部環境,使之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保證退稅政策平衡貿易、調節經濟增長的效果。
責編:熊燕
(全國商務財會獲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