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是我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核心,是加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迅猛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進出口也從原來的逆差轉變為順差,豐富的外匯儲備無疑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定心丸”。然而,隨著貿易規模產生,我國外貿出現了一些不甚健康的發展傾向,應引起有關方面的密切關注。
一、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一)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進出口貿易額從1978年206.4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 738億美元,增長了105倍。
國際上通常用外貿依存度這一指標來判斷一國對外開放程度,即一國對外貿易(進口和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70%。對外依存度過高將使中國相關產業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加大,產業“空心化”風險增加。
(二)貿易不平衡加劇
國際上判斷貿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貿易順(逆)差額與當年進出口總額相比,在10%以內的為基本正常,這個“10%”也可稱為貿易失衡“警戒線”。2007年我國貿易順差2 662億美元,約占當年進出口總額的12.25%,已經越過“警戒線”。
在我國貿易順差持續增長的同時,我國外匯儲備余額也年年攀升,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3萬億美元。過量的外匯儲備意味著龐大的機會成本,是一種資源閑置的表現。其背后反映的是本國實物資源的嚴重流失。我國在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同時每年還以高昂成本從國外大量引進外資和借取外債,等于是以低價將國內資金轉到國外給外國人使用,同時還以高價從國外借入資金,其潛在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過度的外匯儲備還面臨著巨大的匯率損失風險;對于外匯占款,中央銀行往往只能采取被動沖銷措施, 以保持相對穩定的貨幣供給,從而造成國內貨幣擴張以致引起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外匯儲備過高, 加大了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有可能促使大量短期資本流入,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引發經濟風險和“泡沫”。
(三)貿易爭端頻繁
中國碩大的貿易規模和巨大的貿易順差,使之始終是各國“關注”的焦點。在中國商品開拓全球市場的同時,貿易糾紛也隨之而來。以反傾銷為例,近年來,我國一直是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同時,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等貿易救濟手段也有增無減。
除反傾銷外,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以及國外針對我國的技術標準、檢驗檢疫和環境、勞工保護等方面的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形式日趨多樣化、綜合化和隱蔽化。同時,貿易摩擦也正在由貨物領域向服務貿易領域擴大,從產品、企業等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制度層面延伸。其影響程度也會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而不斷加深。
二、政策建議
筆者認為,要徹底解決我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實行我國外貿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還要在其他領域做文章;不僅要在轉變出口增長方式上下功夫,更要在擴大進口、增加內需上做文章。
(一)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收入分配以刺激內需。長期以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3個火車頭中“內需”始終不力,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通過投資和外貿出口來實現的。如果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于前者,很容易致使社會供給不足,物價上漲,存在導致通貨膨脹的風險;如果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于后者,必然促使貿易順差增加,致使與他國貿易關系惡化,缺乏可持續性。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出口部門和外需增長,也折射出國內需求不足。一旦世界經濟遭受嚴重的外部沖擊,經濟外部失衡必然會拖累中國經濟,導致經濟增長出現大的起伏。
(二)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加工貿易始終在我國外貿進出口中占據了半壁江山。一方面,加工貿易消化了國內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積累了技術和經驗,為促進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大量勞動力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低工資,進一步導致了低消費,而低消費反過來又使得經濟增長更加依賴于貿易出口來拉動,致使經濟增長陷入低水平、粗放型的增長陷阱。所以,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產業發展道路。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調整,加快推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工業層次和水平。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振興裝備制造業,廣泛應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能過剩行業調整,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同時,要著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改變出口增長過度依靠工業制成品拉動的格局,既可以大量增加就業崗位、擴大消費需求,又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經濟效率和效益。
(三)對進口和外資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
近年來我國外貿順差不斷增加,為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采取壓縮出口規?;蚩刂瞥隹?,關鍵是要調整和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當前,中國大部分產業采用先進技術設備的裝備率較低,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有較大空間。同時,國家外匯儲備充足為擴大進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人民幣升值也有利于進一步降低進口成本。政府應盡快出臺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的政策,簡化進口手續,完善進口管理法規,規范進口市場秩序;重點支持國內急需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高檔化纖設備、高性能數控機床等先進技術設備進口,積極鼓勵節能降耗的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進口。在招商引資方面,要著力將“招商引資”轉為“選商擇資”、“養商育資”,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注重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優化引資結構,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
(四)加強貿易談判和應訴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我國仍將處于貿易糾紛(至少在短時期內)頻繁期。幾年來,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中介組織及企業“四體聯動”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正在逐步建立,貿易摩擦應對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應依法規范出口行為,維護行業出口秩序,做好涉案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及時向行業組織報送。在獲知有關可能發起立案調查的信息后,行業組織應根據涉案產品的出口情況,做好應訴協調準備工作,并提供有關法律援助。商務部作為對外貿易的主管部門,應統一規劃各項工作,依法開展對外交涉工作,在必要時代表中國政府行使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權利,維護公平貿易環境。同時,要加快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談判過程,盡早建立自由貿易區或類似的貿易安排。我國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與主要貿易伙伴(諸如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俄羅斯、印度、中國臺灣省等)之間,與這些國家或地區建立某種穩定的貿易安排,對緩解我國貿易摩擦壓力,改善我國對外貿易環境無疑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責編:筱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