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企業年金”的市場分析
(一) 企業年金市場的相關政策
自2000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有關企業年金的設立和其運營管理有關的多種辦法和方案,包括《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企業年金基金管理運作流程》、《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賬戶管理信息系統規范》等,這些政策對過去國內養老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轉變為企業年金,保證了企業年金市場的運行。
(二)年金市場調查分析
2004年,太平養老股份有限公司針對上海、北京、杭州、寧波、沈陽、大連6個城市,其中351家企事業單位和224名普通員工就企業年金市場進行了調研。該調研對目前年金市場的動態和人們對它的期望與認識,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約1/4的企業已經、正在或者著手建立補充養老計劃;
2.絕大部分企業打算建立企業年金計劃;
3.多數員工認為企業年金計劃對自己有激勵作用;
4.過半的企業認為委托第三方或者與第三方合作設計企業年金計劃是可選之舉;
5.絕大多數企業可以接受企業年金的信托模式;
6.“可信度高/有保障”是企業選擇受托人的首要考慮因素;
7.“安全和穩定”是企業選擇投資管理人的首要考慮因素。
(三)企業年金市場預測分析
按照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況與制度發展過程,估計企業年金規模占GDP的比例由2003年的1%分別增至2012年的10%、2020年的15%、2030年的20%,由此計算出2010、2020、2030年我國企業年金發展規模分別為1.5萬億元、5.8萬億元、14.5萬億元。
另外,據中國保監會預測,今后每年我國企業年金新增數額將達到1 000億元以上,到2010年預計能達到10 000億元的規模。世界銀行則預測,至2030年中國企業年金規模將高達1.8萬億美元,約15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3大企業年金市場。
雖然這些根據不同標準對企業年金市場未來規模的預測結果不盡相同,但都表明我國企業年金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二、保險經紀人介入企業年金管理運營的模式
企業年金市場的巨大潛力給各個年金管理機構帶來了商機,如何開拓發展這部分市場,使得企業年金市場這塊蛋糕做大,成為現今各相關機構的共同課題。目前,企業年金市場出現了一些較有意思的現象,保險公司作為受托人在年金市場較為活躍,年金業務大多由保險經紀人拓展。保險經紀人,作為經營保險業務的中介,起初并未被納入企業年金的操作流程,而在實踐中卻逐步扮演著企業年金市場開拓者的角色,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目前保險經紀人應以什么模式介入也是困擾參與各方的熱點話題。下面將對保險經紀人介入企業年金業務流程的模式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保險經紀人介入的模式
1.初期介入模式
目前,保險經紀人的介入多采用此種模式。該模式相對比較簡單,即保險經紀人利用各自的人緣優勢將企業帶入專業的養老金公司(目前一般為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向其支付一定的傭金。
2.全程介入模式
全程介入模式即保險經紀人參與企業年金操作流程的全過程,不僅搭建渠道,同時管理年金。據了解實踐中尚不存在這樣的介入模式,主要原因有:保險經紀人由于自身角色的限制,很可能暫不具備投資管理、基金管理、財務審計等專業技術要求極高的中介服務的能力;另外,整體介入模式很可能會導致介入模式過深,帶來較大的責任風險和不必要的法律責任。
(二)保險經紀人介入的優勢與劣勢
1.優勢
目前一些大型保險經紀公司均帶有行業性質,有較好的股東資源,這對年金市場的開拓具有積極意義。
2.劣勢和存在的問題
(1)作為年金中介服務機構專業性不強
目前參與到企業年金管理操作中的中介服務機構大都屬于專業性極強的投資顧問公司、信用評估公司、精算咨詢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在全程介入模式下,保險經紀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對其管理結構進行大幅度調整,才能取得專業公司的資質,這對于保險經紀公司來說,代價過高。
(2)費用收取的方式、方法和名目存在爭議
保險經紀人應該在項目運行初期向企業收取一定的咨詢費用,還是向“受托人”收取一定的傭金?還是隨著年金的固定繳費周期收費?實踐中有些具有“受托人”資格的保險公司甚至都沒有在企業年金業務項目的財務支出科目中設置傭金等類似的支出口徑。
(3)企業年金市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年金業務不同于其他保險經紀業務,且保險經紀公司目前的主營業務都不是年金業務,保險經紀人在收取咨詢服務費用方面失去了在保險市場上的優勢;另外在專業技術方面的缺乏,也會在年金運行操作過程中給保險經紀人帶來諸多不便以及歧視。
三、關于保險經紀人介入年金管理的思考和建議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保險經紀人介入可以幫助進一步開拓市場,促使中國的養老制度規范化,但其在管理企業年金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筆者認為保險經紀人介入企業年金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利用自身優勢,提高保險經紀人的積極性
保險經紀公司擁有較好的股東資源,同時保險經紀人有較豐富的人脈資源也是其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所在。鑒于保險經紀人在拓展市場中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在企業年金的相關規章辦法中,在一些涉及渠道建設方面給予保險經紀人以政策性的支持和考慮,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也有利于企業年金市場的規范化和開發。
(二)采用初期介入模式,避免責任風險
在目前的企業年金市場,保險經紀公司需把握微妙的介入程度,根據自身的專業能力確定參與程度,可以考慮在年金制度框架建立初期作為咨詢顧問的身份介入,對“受托人”進行選擇,替代現有的由“受托人”為企業制訂年金方案的方式,獨立地為企業安排并設計年金方案,適時采用招標的方式選擇“受托人”,以維護企業年金管理的合理性、專業性和最優化。同時,以這種模式介入為“受托人”節省了成本開支,為其專心地做好“管家”工作提供了條件,使保險經紀公司的服務實現了增值,為“受托人”支付傭金而設立合理的支出科目提供了依據。
責編: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