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級會計職稱《財務管理》考試大綱于2007年11月27日公布。經對比分析,2008年考試大綱只是在2007年大綱的基礎上稍作調整,內容基本沒變化。因為在歷年的考試中,第一章屬于非重點章節,所以在此不做分析,我們從第二章開始分析相關的重點難點。
十、投資項目評價指標的比較
投資項目評價指標有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之分,考生主要掌握動態指標的運用。
(一) 靜態評價指標
1.靜態投資回收期。靜態投資回收期(簡稱回收期),是指投資項目收回原始總投資所需要的時間。它有“包括建設期的投資回收期(PP)”和“不包括建設期的投資回收期(PP′)”兩種形式。只有靜態投資回收期指標小于或等于基準投資回收期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2.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率(ROI)=
只有投資收益率指標大于或等于無風險投資收益率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二) 動態評價指標
1. 凈現值(NPV)
凈現值=(第t年的凈現金流量×第t年的復利現值系數)
只有凈現值指標大于或等于0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2.凈現值率
凈現值率(NPVR)=
只有凈現值率指標大于或等于0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3.獲利指數
獲利指數(PI)= 或=1+凈現值率
推導:設A表示各年經營現金凈流量現值之和,B表示原始投資額的現值之和,
則:PI= ,NPV=A-BNPVR= = = -1=PI-1
只有獲利指數指標大于或等于1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4.內部收益率。內部收益率(IRR),是指項目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收益率。實質上,它是能使項目的凈現值等于零時的折現率。IRR滿足下列等式:〔NCFt×(P/F,IRR,t)〕=0
具體計算時可以通過逐步測試法和年金法獲得內部收益率的值。
只有內部收益率指標大于或等于行業基準收益率或資金成本的投資項目才具有財務可行性。
(三) 動態評價各指標的相互聯系
凈現值、凈現值率、獲利指數和內部收益率指標之間存在同方向變動關系。即:
1.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2.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3.當凈現值<0時,凈現值率<0,獲利指數<1,內部收益率<基準收益率。
例1:XYZ公司擬進行一項完整工業項目投資,現有甲、乙、丙、丁4個可供選擇的互斥投資方案。已知相關資料如下:
資料1:已知甲方案的凈現金流量為:NCF0=-800萬元, NCF1=-200萬元, NCF2=0萬元, NCF3~11=250萬元,NCFl2=280萬元。假定運營期不發生追加投資,XYZ公司所在行業的基準折現率為16%。部分資金時間價值系數見表1:
資料2:乙、丙、丁3個方案在不同情況下的各種投資結果及出現概率等資料見表2:
資料3:假定市場上的無風險收益率為9%,通貨膨脹因素忽略不計,風險價值系數為10%,乙方案和丙方案預期的風險收益率分別為10%和8%,丁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為22%。
要求:
(1)根據資料1,指出甲方案的建設期、運營期、項目計算期、原始總投資。
(2)根據資料1,計算甲方案的下列指標:
①不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
②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
③凈現值(結果保留小數點后一位小數)。
(3)根據資料2,計算表2中用字母“A-D”表示的指標數值(不要求列出計算過程)。
(4)根據資料3,計算下列指標:
①乙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
②丙方案預期的總投資收益率。
③丁方案預期的風險收益率和投資收益率的標準離差率。
(5)根據凈現值指標評價上述4個方案的財務可行性。XYZ公司從規避風險的角度考慮,應優先選擇哪個投資項目?
【答案】
(1)甲方案:
建設期為2年,運營期為10年,項目計算期為12年,原始總投資為1 000萬元
(2)計算甲方案的指標:
① 不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1 000÷250=4(年)
② 包括建設期的靜態投資回收期=4+2=6(年)
③ 凈現值=-800-200×(P/F,16%,1)+250×[(P/A,16%,11)-(P/A,16%,2)]+280×(P/F, 16%,12)=-800-200×0.862 1+250×(5.028 6-1.605 2)+280×0.168 5≈-69.4(萬元)
(3)A=57;B=2 400(或2 399.63);C=0.4;D=60.59%
(4)①乙方案的總投資收益率=9%+10%=19%
②丙方案的總投資收益率=9%+8%=17%
③丁方案風險收益率=22%-9%=13%
丁方案投資收益率的標準離差率=13%/10%×100%=130%
(5)因為甲方案的凈現值小于0,乙方案、丙方案和丁方案的凈現值期望值均大于0,所以甲方案不具備財務可行性,其余3個方案均具有財務可行性。又因為在乙、丙、丁3個方案中,丙方案的風險最小(或凈現值的標準離差率最低),所以,XYZ公司的決策者應優先考慮選擇丙項目。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項目投資決策中有關項目的評價指標的計算和決策、風險型決策中有關標準差、標準離差率、風險收益率和總投資收益率的計算和決策。
十一、項目投資決策評價指標的運用
(一) 獨立方案投資決策
1.獨立方案評價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1) 完全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⑦ROI≥i。
即:動態指標和靜態指標均可行。
(2) 完全不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 即:動態指標和靜態指標均不可行。 (3) 基本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ic;⑤PP> ;⑥> ;或⑦ROI 即:動態指標可行,但靜態指標不可行。 (4) 基本不具備的財務可行性條件: ①NPV<0;②NPVR<0;③PI<1;④IRR 即:動態指標不可行,但靜態指標可行。 2.獨立方案進行財務可行性評價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對獨立方案進行財務可行性評價時,當凈現值等主要評價指標與投資回收期等次要指標在評價結論上發生矛盾時,應以主要評價指標的結論為準。 (2)利用動態指標對同一個投資項目進行評價和決策,會得出完全相同的結論。 (二)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1.凈現值法。凈現值法適用于原始投資相同且項目計算期相等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2.凈現值率法。凈現值率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3.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法。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但項目計算期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4.年等額凈回收額法。年等額凈回收額法適用于原始投資不相同,特別是項目計算期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5.計算期統一法。計算期統一法適用于項目計算期不相同的多個互斥方案的比較決策。 計算期統一法包括方案重復法和最短計算期法。 (三)多方案組合排隊投資決策 多個投資方案組合的決策的總體原則是:在確保充分利用資金的前提下,力爭獲取最多的凈現值。 1.當投資資金總量不受限制時,按每一項目的凈現值的大小排隊,確定組合順序。 2.當投資資金總量有限制時,可根據凈現值率的大小排序,并根據組合的投資額與限定的投資總額進行適當調整。 例2:某企業擬進行一項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決策,設定折現率為12%,有4個方案可供選擇。其中甲方案的項目計算期為10年,凈現值為1 000萬元,(A/P,12%,10)=0.177;乙方案的凈現值率為-15%;丙方案的項目計算期為11年,其年等額凈回收額為150萬元;丁方案的內部收益率為10%。最優的投資方案是( )。 A.甲方案B.乙方案 C.丙方案D.丁方案 【答案】A 【解析】乙方案凈現值率為-15%,說明乙方案的凈現值為負,因此乙方案經濟上不可行。丁方案的內部收益率為10%小于設定折現率12%,因而丁方案經濟上不可行。甲、丙方案的計算期不同,因而只能求年等額凈回收額才能比較方案的優劣,甲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1 000×(A/P,12%,10)=177萬元。丙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為150萬元。甲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大于丙方案的年等額凈回收額,因此甲方案最優。 十二、現金管理 在現金管理這部分內容中,主要掌握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的兩種模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據現金有關成本,分析預測其總成本最低時現金持有量的一種方法。 特點: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的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短缺成本,而不考慮轉換成本和管理費用。 (二) 存貨模式 存貨模式是指將存貨經濟定貨批量模型用于確定目標現金持有量。這種模式下的最佳現金持有量,是持有現金的機會成本與證券變現的交易成本相等時的現金持有量。 最佳現金持有量(Q)= 最佳現金管理總成本(TC)= 式中,T為一個周期內現金總需求量;F為每次轉換有價證券的固定成本;Q為最佳現金持有量(每次證券變現的數量);K為有價證券利息率(機會成本);TC為現金管理相關總成本。 特點:只考慮因持有一定量的現金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轉換成本,而不考慮短缺成本和管理費用。 注意:T與K的期間必須匹配。 例3:已知:某公司現金收支平穩,預計全年(按360天計算)現金需要量為250 000元,現金與有價證券的轉換成本為每次500元,有價證券年利率為10%。 要求: (1)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 (2)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下的全年現金管理總成本、全年現金轉換成本和全年現金持有機會成本。 (3)計算最佳現金持有量下的全年有價證券交易次數和有價證券交易間隔期。 【答案】 (1)最佳現金持有量= =50 000(元) (2)最低現金管理總成本= =5 000(元) 轉換成本= ×500=2 500(元) 機會成本= ×10%=2 500(元 (3)有價證券交易次數= =5次 有價證券交易間隔期= =72(天)。 【解析】本題的考核點是最佳現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 十三、應收賬款管理 (一)應收賬款的成本 1.機會成本。應收賬款的機會成本是指因資金投放在應收賬款上而喪失的其他收入。機會成本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得出: (1)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平均每日賒銷額×平均收賬天數 (2)賒銷業務所需資金=應收賬款平均余額×變動成本率 (3)應收賬款機會成本=賒銷業務所需資金×資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是指對應收賬款進行日常管理而耗費的開支,主要包括對客戶的資信調查費用、收賬費用等。 3.壞賬成本。壞賬成本是指應收賬款無法收回而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二)應收賬款信用政策的決策 1.信用成本前收益=賒銷收入-非信用成本 =賒銷收入-(變動成本+現金折扣成本) 2.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前收益-(機會成本+壞賬損失+收賬費用) 其中:機會成本= ×平均收現期×變動成本率×資金成本率 結論:以各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的高低作為決策的依據。 例4:某公司預計的年度賒銷收入為5 000萬元,信用條件是(3/10,2/20,N/45),其變動成本率為40%,資金成本率為10%,收賬費用為120萬元,壞賬損失率為2.5%。預計占賒銷額60%的客戶會利用3%的現金折扣,占賒銷額18%的客戶利用2%的現金折扣。一年按360天計算。 要求: (1)計算平均收賬期;(2)計算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和維持賒銷業務所需的資金;(3)計算應收賬款機會成本;(4)計算信用成本;(5)計算信用成本前收益;(6)計算信用成本后收益。 【答案】 (1)平均收賬期=60%×10+18%×20+22%×45=19.5(天); (2)應收賬款平均余額= =270.83(萬元); 維持賒銷業務所需的資金=270.83×40%= 108.33(萬元); (3)應收賬款機會成本=108.33×10%=10.833(萬元); (4)信用成本=10.833+120+5 000×2.5%=255.833(萬元); (5)信用成本前收益=5 000-5 000×40%- 5 000×60%×3%-5 000×18%×2%=2 892(萬元); (6)信用成本后收益=2 892-255.833= 2 636.167(萬元)。 十四、存貨管理 考生主要掌握存貨成本、存貨經濟批量模型以及再訂貨點的計算等內容即可。 (一)存貨成本。存貨成本主要包括進貨成本、儲存成本和缺貨成本。 (二)存貨經濟批量模型 1.存貨經濟進貨批量基本模式 在沒有商業折扣,同時不允許出現缺貨的情況下,變動性進貨費用與變動性儲存成本總和最低時的進貨批量,就是經濟進貨批量。相關計算公式有: (1)經濟進貨批量(Q)= (2)經濟進貨批量的存貨相關總成本(Tc)= (3)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W)=PQ/2=P (4)年度最佳進貨批次(N)=A/Q= 式中,Q為經濟進貨批量;A為某種存貨年度計劃進貨總量;B為平均每次進貨費用;C為單位存貨年度單位儲存成本;P為進貨單價。 2.允許缺貨時的經濟進貨模式 允許缺貨的情況下,企業對經濟進貨批量的確定,不僅要考慮變動性進貨費用與變動性儲存成本,而且還必須對可能的缺貨成本加以考慮,能夠使3項成本之和最低的進貨批量便是經濟進貨批量。 (三)再訂貨點、訂貨提前期和保險儲備 1.再訂貨點 再訂貨點,即發出訂貨指令時尚存的原料數量,其計算公式為: 未設置保險儲備下的再訂貨點=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數量×原材料的在途時間 設置保險儲備下的再訂貨點=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數量×原材料的在途時間+保險儲備 2.訂貨提前期 訂貨提前期,即從發出訂單到貨物驗收完畢所用的時間,其計算公式為: 訂貨提前期=預計交貨期內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險儲備 保險儲備,即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貨延期等意外情況而進行的儲備,其計算公式為: 保險儲備量= ×(預計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預計最長訂貨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訂貨提前期) 保險儲備的存在雖然可以減少缺貨成本,但增加了儲存成本,最優的存貨政策就是在這些成本之間進行權衡選擇使總成本最低的再訂貨點和保險儲備量。 例5:某企業每年需耗用A材料45 000件,單位材料年存儲成本20元,平均每次進貨費用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單價為240元。假定不存在數量折扣,不會出現陸續到貨和缺貨的現象。 要求: (1)計算A材料的經濟進貨批量; (2)計算A材料年度最佳進貨批數; (3)計算A材料的相關進貨成本; (4)計算A材料的相關存儲成本; (5)計算A材料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 【答案】 (1)A材料的經濟進貨批量= =900(件); (2)A材料年度最佳進貨批數=45 000÷900=50(次); (3)A材料的相關進貨成本=50×180=9 000(元); (4)A材料的相關存儲成本= ×20=9 000(元); (5)A材料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240×=108 000(元)。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存貨經濟批量控制基本模式下有關經濟進貨批量、最佳進貨批數、相關進貨成本、相關存儲成本和經濟進貨批量平均占用資金的計算。 責編:筱惠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