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會下金蛋的鵝
“是電視讓奧運會生存下來,并繁榮發展下去。”
——薩馬蘭奇
1956年,當澳大利亞墨爾本首次舉辦奧運會的時候,人們只能每天守候著新聞節目,等待那短短幾分鐘的奧運新聞,以此了解運動健將們的點滴消息。
僅僅44年之后,當悉尼迎來2000年奧運會時,澳大利亞人卻可以通過獲得了轉播權的第七頻道,享受3400小時的“奧運視覺盛宴”。奧運會電視轉播已經成了一只“會下金蛋的鵝”,給組織者和國際奧委會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給觀眾帶來了無可比擬的歡樂;與此同時,新媒體的發展,給奧運轉播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未來前景。
5萬美元買下冬奧會轉播權
奧運會電視實況轉播源于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奧運會首次在電視上轉播是在1948年,當時英國的BBC為倫敦奧運會進行了總計64小時零27分鐘的節目播出,當時約有50萬人通過全英國的8萬臺電視機收看了奧運會的轉播。
國際奧委會意識到電視的重要性,是在1956年在意大利舉行的執委會上,當時的主席是美國人布倫戴奇。當時,這位美國商人對電視轉播權帶來的商機認識不足,反應冷漠:“我們沒有電視已經60年,完全可以讓奧運會在今后的60年里同樣度過。”
然而,當美國的CBS主動出資118萬美元購買下1960年羅馬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時,布倫戴奇讓步了。CBS同時還拿出了5萬美元購得了1960年在美國斯闊谷舉行的冬奧會轉播權。此后隨著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全球直播,電視轉播權成為奧運會的最主要經濟支柱。
2012轉播權已高價售出
國際奧委會為轉播權主動出擊始于1971年,為1976年奧運會的電視轉播合同與媒體談判。此后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電視轉播權賣出4.03億美元;這個數字在4年后的亞特蘭大翻了一番,達到8.95億美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電視轉播權出售價格創歷史新高,為13.2億美元。
旅游——奧運第一受益者
奧運會曾讓旅游業十分疲軟的巴塞羅那成為整個歐洲第三大度假旅游勝地,讓美國的鹽湖城成為會展旅游的一個新熱點,讓澳大利亞政府將80多億澳元的旅游收入裝入囊中……
縱觀歷史,每一屆奧運會都給舉辦國在建筑、交通、市容環境等方面帶來了巨大效益,而奧運經濟的第一受益者首先是旅游業,而且受益可從奧運申辦成功之日起一直延續到奧運會過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短期效應:舉辦國成為全世界的旅游聚焦地
奧運期間,舉辦國必是全世界的焦點,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教練員、隨隊工作人員、記者,以及大量的支持者和海外觀眾,他們至少在舉辦地停留一晚,這就給舉辦國帶來了大量的客源,也就意味著直接的經濟效益。
23萬人次、22萬人次、30萬人次、29萬人次、112萬人次……
這組數據不是別的,就是洛杉磯奧運會、漢城奧運會、巴塞羅那奧運會、亞特蘭大奧運會以及悉尼奧運會期間當地所接待的入境游客的總量,尤其是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短短的16天,除了數萬名運動員、官員、以及12萬多名記者外,悉尼史無前例的接待了100多萬人次,其中比賽時間共接待外國游客50萬人次。澳大利亞旅游部的資料顯示,2000年澳大利亞的游客量增加了11%,而同年9月份悉尼的游客量增加了15%,在11萬名專程為奧運會而來的游客中有88%為奧運會的回頭客……
長期效應:會展旅游成最大收益
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前夕,巴塞羅那的旅游業比較疲軟,其收入只占到GDP的1%至2%。而進入1994年,巴塞羅那入境游客增加了4.25%;到了2002年,巴塞羅那接待游客人次數增加了500%,在旅游目的城市的排名中也由原來的16位升至第3位的。
悉尼奧運會后不僅入境游游客激增,而且點燃了會展旅游的持續增長激情。自1993年悉尼贏得奧運會主辦權以來,澳大利亞在國際會議市場的排名也直線上升。按會議數量計算,1999年澳大利亞在世界各國中排名第7。到了2000年排名上升至第4,超過了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目的地。2001年悉尼上升至第2位。會議旅游的快速增長,促進了澳大利亞旅游產業結構的調整——1990年,會議、商務旅游僅占國內游的15%;而到了2001年,會議、商務旅游一舉占到了20%,提高了5%。因此,2000年悉尼奧運會帶來的不僅是16天的運動會,而是10年的發展機遇。
北京奧運:旅游前景更廣闊
“外國旅游者的人數是參賽人數的25倍到40倍。”這個數據可不是憑空臆斷的,而是參照了近20年來奧運會后得出的一個規律,規律還顯示,發展中國家舉辦奧運會的經濟收益,比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收益效果更加突出。因此,經濟專家們預測,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資料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