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水平較高,但差距較大,城市化、就業結構、社會保障等對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分配有較大的影響。改善當前城鄉結合地區的居民收入分配狀況,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
[關鍵詞]城鄉結合地區收入分配城市化 二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F299.2;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2-0057-05
[基金項目] 本報告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A類課題“我國地區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項目編號:05zd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和晉予(1981—),河南偃師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院長助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管理;肖博強(1984—),四川成都人,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
近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在城鄉結合地區表現突出。城鄉結合地區位于城市和鄉村之間,以城市和鄉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為典型特征, 人口和社會特征具有城鄉過渡性質。城鄉結合地區存在著相對較多的流動人口和隨著城市發展而改變收入來源的居民,其收入分配狀況集中體現了城鄉差距。對這一特殊地區居民的收入分配狀況進行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于2006年組織了一次全國范圍的實地調研,收集了各調研點居民收入分配的相關數據,包括家庭收支情況、家庭資產情況、對收入分配的滿意程度等,范圍涉及336個家庭的1091個調查對象,涉及24省的33處城鄉結合地區。本次調研點主要按照我國人口密度分布狀況進行選取。結合我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在騰沖線以東調研點數量為27處,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的四川盆地、平原地區分布調研點2個以上。
一、我國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分配現狀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城鄉結合地區目前收入分配的格局和機制總體上看是合理和富有效率的,人均收入水平較高,但差距較大,半數城鄉結合部的居民對當前收入分配狀況不滿意。
(一)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平均收入接近城鎮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當前我國城鄉結合部地區居民平均收入接近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于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調查的336個家庭收入2005年人均為9977元,是農村人均純收入3254.9元的三倍多;略低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0元。
盡管城鄉結合地區人均收入接近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但是從城鄉結合部地區居民收入分配內部狀況來看,其內部差距非常大,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特征。例如我們對西安市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情況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失地農民與城鎮戶口的居民之間,最低收入家庭與最高收入家庭年收入之比為0.069:1。
根據336個被調查家庭的收入分布情況,可以繪制洛倫茨曲線,如圖1(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336戶家庭收入分布的洛倫茨曲線偏離45度線距離較遠,且接近折線。這種彎曲反映了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不平等程度較高。在樣本家庭中幾乎有10%的高收入家庭集中了大部分收入。而其余人口收入較低。如果去掉這10%富庶家庭后,城鄉結合地區的人均收入為7118.45元,盡管仍然遠高于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但是其分布不均等情況則有明顯改善,如圖1(2)所示。
(二)城鄉結合地區居民非農業收入占比重較大
大量城鄉結合地區的居民脫離了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集中。因此,居民收入中,工資收入成了最主要的部分,一部分有房產等資產的居民,可以得到租金等財產收入;而原來最重要的農業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在對四川內江市東興區居民收入分配調研中,我們發現被調查居民從事多種經營的有50%以上,收入以其他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為主,具體行業有房屋出租、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等。從全國調研數據分析來看,2005年城鄉結合地區的居民收入中,工資收入占比達到了40%,是占比最大的部分;農業經營收入有所下降,比重為24%,如圖2所示。
從調研的城鄉結合地區各種行業人均收入來看,資產收入最高,農業經營收入最低。從資產收入角度看,年人均資產收入達到70037元,其次是其他收入,為27040元,其他經營收入和工資收入分別為18880和15780元,最低的是農業經營收入,僅為5420元。這進一步印證了農業經營收入在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中的地位不斷下降。
(三)儲蓄和房產是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擁有的主要資產
在城鄉結合地區居民資產中,戶均擁有儲蓄存款金額為34217.26元,處于較高水平,這表明我國居民的投資觀念仍較為保守,高風險金融投資的意識不強。調研記錄顯示在336個家庭中有90個家庭需要償還債務,平均債務額度為31391.77元。主要為住房按揭貸款和醫療負債,但沒有從信用合作社和銀行取得生產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貸款。結合房產價值可以發現,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有抵押和擔保能力。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共有69萬元的存款和61萬元的負債,分別占存款和負債總額的6%和21.6%。可見,中高收入者是城鄉結合地區存款和負債的主要群體。
城鄉結合地區家庭房產主要由自有房構成。89.6%的城鄉結合部居民居住在自有房產中,包括外來人口和流動人口。戶均居住時間長的為22年,戶均居住面積較小為38平方米。從廣義上講,由于裝修依附于房屋存在并能為其帶來一定程度的升值,在調查中也相應計入。經對房屋及附帶裝修現有價值評估測算并匯總后得到的結果顯示,城鄉結合地區家庭現有房產價值為13萬元/戶。房產是家庭存款的3.84倍。上述結果表明,房產已逐漸成為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家庭價值量最大的財產。
資產來源于收入的積累,因此房產價值與居民人均收入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從調查結果看,上年人均收入越高,其家庭所擁有的房產價值便越大。在不同收入的家庭中,擁有房產價值最低的是上年人均收入4000以下的家庭,戶均7.91萬元,僅達到平均擁有量的60.1%;當上年人均收入上升至4001~10000元時,戶均房產價值則提高到11.3萬元;而當戶主月收入進一步攀升,達到10000元以上時,戶均房產價值則相應升高至20.5萬元。依此類推,戶人均收入每上一個臺階,其家庭房產價值也隨之躍升一個層次。
(四)教育醫療等支出是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支出的重要部分
支出和收入密切相關,高收入者支出可能也比較高。從調研結果分析,2005年樣本家庭總支出中,各居民戶支出額度與家庭收入正相關關系較強。人均收入高于5000元的家庭支出額度占總支出額度的73.35%。從支出結構來看,教育、醫療等支出占很大比重。調查結果顯示,城鄉結合地區居民總支出中的吃穿用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最大,為60.68%;教育支出占總支出額度的26.4%。醫療費用支出占總支出額度的12.92%。表明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在滿足家庭日常基本需求之后,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支出以教育支出為主。這種消費模式與發展型消費和享受型消費之間尚有一段距離。居民戶成員中含有學生的105個家庭,平均每戶年支出為17075元;不含學生的221個居民戶平均年支出為16405.4元。結合平均教育支出4341.9元考慮,城鄉結合區域居民的子女教育費用是在大幅削減吃穿用支出情況下維持的。
(五)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對收入分配現狀滿意程度較低
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對收入分配的滿意程度問題的回答中,50%的家庭填寫“不滿意”,這一部分家庭人均收入為5327元。22%認為滿意的群體,人均收入13554元。滿意與否的區別主要源自收入高低。
二、二元結構和城市化是影響
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對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提高有一定作用
首先,城市化提高了城鄉結合地區的農業經營收入。城鄉結合地區務農者多為繼續耕作剩余土地,也有少數是耕作他人土地,或者承包外出務工人員土地耕作。務農人員占城鄉結合地區人員職業構成的20%。都市農業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農業的空間布局和結構安排,農業與其它產業的關系等,都首先服從城市的需要,為城市提供相應的服務。這種發展體現了大都市對農業的依賴性,并進而實現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一體化關系。都市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的開發,而且進行了生態、社會等功能的開發,有部分地方已采取了高度集約化的經營方式,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并進而達到高度的農業發展形態和為都市服務的特殊功能。
其次,城市化的發展給城鄉結合地區居民帶來較多的非農收入。城鄉結合地區有著可以利用的城市巨額需求,便捷的交通運輸,強有力的工業支持,雄厚的科技力量,靈敏的信息傳遞等條件,因而城鄉結合地區鄉鎮企業產品和農副產品的生產和交換周轉快、成本低,高于一般鄉村的收益。根據我們的調查,城鄉結合地區黨政機關從業人員較多,工資收入較高,人均收入達到20866元。城鄉結合地區個體經營者數量為總人口的11%,年人均收入最高,超過30000元。
再者,城市化使城鄉結合地區居民資產增值,獲取更高的資產收入。城鄉結合地區居民資產財產性質實現重大跨越,資產結構由先前僅僅擁有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變為現有房產。居民可以通過出租房產等形式獲得資產收入。
(二)就業多元化使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
城鄉結合地區的就業人員可以較為明確地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城市的現代的生產方式相結合的就業者,如在企業、國家機關、高層次的第三產業部門的就業人員;另一類是與農村生產相結合的就業者,如從事農、林、牧、副、漁生產的就業人員。如果城鄉結合地區屬于開發區,還可能會有大量外來人員流入流出,使該地的人口結構更趨于復雜化。
盡管在城鄉結合地區從事農業經營要比在農村收入高很多,但是比較來看,公務員、個體經營等收入還是比較高的。例如在青島市城鄉結合地區,當地的公務員的工資水平是每月3500元左右,福利待遇也很優越,而僅靠保潔工作維持生計的居民每月平均工資水平600元。其收入差距可見一斑。
調查發現城鄉結合地區存在9%的無業人員,這部分人員的形成主要是失地又失業的農民。失地農民可能由于年齡、技能、尋職愿望等等原因,沉淀在失業“蓄水池的底部”,暫時或者永久退出勞動力市場。即使沒有退出勞動力市場,失地農民與短期失業者相比,在知識和技能的“折舊”、尋找工作的勇氣、對就業收入的預期、因失業影響的實際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會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居民享有社會公共物品的差距較大
居民支出壓力最大的項目是醫療,將其排在首位的家庭最多,達到79戶。排在第二位的是教育支出,有69戶認為是子女教育是壓力最大的支出。由于我國目前醫療保險體制尚不健全,覆蓋水平也不全面,大部分居民為醫療費用而進行儲蓄和準備。目前不斷高漲的學費也是城鄉結合地區中低收入群體的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也印證了城鄉結合地區存在社會保障體系的不統一和不均等問題。
(四)征地對部分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影響較大
城鄉結合地區存在一定數量的可利用土地資源,征地現象比較突出。我們調查的336戶家庭中,當前擁有土地的有154戶,占總調查戶數的45.8%;十年前擁有土地的戶數為222戶,占總戶數的66.1%,十年內失去土地的戶數為78戶,占總數23.3%。這些家庭人均收入為9793元,僅低于平均水平184元。
在土地被征用的居民家庭中,情況又有所不同,一部分居民家庭失地并未失業,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有能力獲得其他收入來源。調查發現,失地未失業的人數占失地總人數的86.6%,這并未造成失地人口收入下降,相反可能還會有所上升;但是還有13人失地又失業,對其收入狀況影響很大,生活處于比較貧困的水平。我們在新疆伊寧市城鄉結合地區的哈爾墩鄉吉爾格朗村、東梁村和漢賓鄉漢賓村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對于失地農民來說,最大的困難在于就業。絕大多數人處于“務農無地,上班無崗”的狀態。政府的引導和幫扶不夠及時和有效。
失地農民的勞動力供給意愿是非常強的,然而,就業渠道卻非常有限,失地農民或者以土地補償為資本,開始個體經營,或者加入城市的勞動力大軍,成為農民工,領取一份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卻沒有保障的收入。政府在征地之后只是簡單給了一筆經濟補償,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其就業問題。
(五)城市人口向城鄉結合地區轉移是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原因之一
城鄉結合地區以較低的房價、相對寬松的居住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定居。城市人口到城鄉結合地區定居盡管帶來了經濟增長機會,但是也會對當地人民的收入問題產生一定影響。表現在過多的城市居民購房需求會帶動當地房地產價格提升;城市居民的高購買力能夠帶動城鄉結合地區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全面提升當地生活成本。目前,環北京、天津一帶的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已經出現了一條人口為300萬人左右的貧困帶,原因之一,就是城市人口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轉移造成了當地物價的提高。
三、改善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分配
要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我國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分配現狀是城市化和二元經濟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市場經濟機制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根據庫茲涅茨的“倒U假說理論”: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收入或財富差距會擴大,經過短暫的穩定,然后在增長后期逐漸縮小。因此城市化過程中,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或財富分配差距的變動趨勢是不可避免的。提高我國城鄉結合地區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狀況要從市場和政府兩方面著手。
(一)加快城鄉結合地區產業結構轉型
城鄉結合地區的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型,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農業經營收入相對較低,城鄉結合地區可以利用城市工業轉移和城市巨大的消費市場,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可以利用城鄉結合地區過境交通量大,沿交通走廊發展第三產業;依靠有地方特色的城郊農業,發掘近郊農業用地的潛力,發展觀光農業;吸引更多的居民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同時通過有序競爭,規范和健全市場;可以在城鄉結合地區規劃污染小市場吸附能力強的產業園區,吸引相關企業,達到增加就業提高收入的目的。
(二)對城鄉結合地區進行合理規劃
部分城鄉結合地區長期以來具有城市和農村的雙重特征,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往往難以準確界定,這對城鄉結合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對城鄉結合地區企業群落的論證和建設、工廠的布局和選址、住宅小區的設計和分布、商業區布局等進行合理規劃,對城鄉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有積極作用。
(三)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失地農民的收入水平
在征地過程中,要優先考慮有能力安置失地農民的征地單位,在招工時要優先招用所征土地上的失地農民;政府要出臺獎勵安置失地農民就業的政策,鼓勵征地單位或有關企業吸納失地農民就業;市、區各級職業介紹機構應該積極為失地農民服務,舉辦各種類型的招聘會,為失地農民開辦專場。同時,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業在吸納勞動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社區服務業的需求日益增長,從而社區就業逐漸成為失地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實現就業的重要領域。社區服務的許多行業技術含量不高,非常有利于安置那些文化水平低的大齡失地農民。因此,發展社區服務也是緩解城鄉結合部就業壓力、擴大失地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徑。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縮小社會生活水平差異最有效的措施。是要通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優撫扶貧、社會救助等項目,保障低水平生活群體的基本生活。目前,盡管社會保障體系在不斷完善,但在城市和農村卻未能統一,差別較大。在農村,絕大多數農民基本處于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外,拉大了城鄉之間的差距。而城鄉結合地區介于二者之間,盡管能接受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輻射,但由此帶來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存在。可以通過加速推進社會保障改革,增加社會保障的項目等措施,減輕低收入家庭負擔,縮小收入差距。
[參考文獻]
[1]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孔涇源主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5)[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宋國愷.城鄉結合部研究綜述[J].甘肅社會科學,2004,(2).
[4]甄艷,呂康娟.城鄉結合部的地緣特性及其管理機制創新[J].世界地理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