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滋養著生命,天空給人以思考。
黑格爾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溫家寶總理曾寫過一首題為《仰望星空》的詩。他期望祖國多一些關注天空的人。
張放濤就是這么一位醉心于關注天空、思慕高遠的中州文化名人。
探索“蘇格拉底命題”
張放濤出生在河南省濮陽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無根的人更需要奮斗”,培根的這句名言對他產生了驚人的激勵效應。他靠著不懈的個人奮斗,使自己由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個享有高級職稱的領導干部。大學畢業后,張放濤被分配到安陽地區文化局工作,一干就是8年。之后他曾任新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河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河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兼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兼學習和文史委副主任,中國專家學者協會副會長,河南省先進文化研究會會長等職。這些職務與工作都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為一個農家子弟,張放濤對大自然有一種親和及依戀的情結。兒時的他,在看護莊稼、放牧牛羊時,常醉心于仰望觀賞頭頂上的藍天白云:天是蔚藍明凈的,云是潔白無瑕的……更讓他陶醉的還有那夜幕籠罩著的星光燦爛的天空,漫天的星斗眨巴著眼睛,誘人遐想,引人思考……
關注天空,使張放濤迸發了思考的激情,有了一種思考的自覺。這種自覺的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積累,益發深沉:少年壯志當拿云、做人要做精神永恒的人……
張放濤以著名的古希臘“蘇格拉底命題”為研究課題,開始了他的解讀、研究和探索。蘇格拉底的這一命題叫“人怎樣活著”。他認為,各種學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決“人怎樣活著”的問題。
在張放濤的思維王國里,這一命題實際上是一個怎么做人的命題。在他看來,人是社會人,人活在世上都是要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任何的社會角色都有一個“做人立世”的問題。做人之所以是人生頭等大事,是因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都是一種做人的方式和態度。張放濤說:“從這個特定的意義上說,做人比做事更為重要。倘若你在名利場上春風得意,做人卻做得千夫所指,那么你的人生就談不上成功。”
張放濤對“蘇格拉底命題”的解讀和回答,耐人品味。這一解讀和回答,散見于他在其書房“牧云齋”構想創作的《牧云齋文集》。
張放濤的《牧云齋文集》是一部言“道”布“道”的力作,既有“做人之道”,又有“為官之道”、“治學之道”……熔理論與實踐于一爐,思考中有深刻的感悟,感悟中彰顯著理性的思考。
文如其人。品讀《牧云齋文集》,可以讀到張放濤的一種人格,一種追求,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
發現中原文化的張力
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河洛文化、《易經》《道德經》等很多元典文化都產生在這里。這已是人們的共識。但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她的存在并非已經得到了恰切精當的了解,她的形象也并非不存在某種誤讀或遮蔽。張放濤認為,對中原文化不能簡單地滿足于“厚重、博大精深”的抽象概括,應該對中原文化有一個認真、精細、全面的認知,發掘她的當代價值和發展意義。他透過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生態大眾文化這個窗口,真切地感受到了傳統的活化:傳統無處不在,每個人都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是昭示著你去超越的一種標準。
如果我們將傳統文化人格化,那么,傳統文化自身就有了一種內在的自我超越性,傳統文化會歡迎現代新文化的融入,從而完成傳統與現代的一體化,并以發展的形態呈現出來。
這一發現,讓張放濤精神振奮。他把這一發現應用到實踐中去,將弘揚中原文化的重點放在創新、發展上,策劃開發了三個選題,并編輯出版了三部專著——
《中原文化旅游概覽》。這部專著不僅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原文化,而且也為河南的旅游業做了十分準確的定位:文化旅游。
《嵩山論劍——少林禪武醫探秘》。這是首部發掘和弘揚少林文化的專著。20世紀80年代初,少林功夫因電影《少林寺》而名揚天下,走向世界。但一般人總認為少林文化就是少林功夫,這是對少林文化的一種誤讀。張放濤深為遺憾,以一個學者的品格和勇氣下決心還原、恢復少林文化的本來面目。一石激起千層浪,“嵩山論劍”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創意中原: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這是河南省第一部探討創意產業的專著,為河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可資借鑒的模式范本,為中原文化發展注入了鮮活的時代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原文化。全國著名創意產業專家厲無畏對此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創意中原:發展文化產業的理論與實踐》一書的出版表明,河南在發展創意產業方面已經走在前列……相信大家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不少啟示。”
營造中華圣人的“克里斯瑪效應”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創造了不朽的燦爛的中華文化。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史上,思維王國里升起了一顆顆文化巨星。他們一個個都有神圣的“克里斯瑪”特質,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克里斯瑪一詞最早出現在《新約·格林多后書》中,原指因為蒙受神恩而被賦予的天賦。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全面延伸、擴展了它的涵義。他認為,每個傳統的創始人一般都帶有異乎尋常的、奇跡般的神圣色彩,具有非凡的品格、美德和想象力……如宗教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等等,莫不如此。
如果一個社會失去了“克里斯瑪”特質,不再被人們感到是超凡的神圣或具有異乎尋常的價值意義,那么,人們便不會為其獻身或堅決捍衛它,同時它也逐漸失去了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和感召力。人們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人們的社會行為也就會處于一種失范狀態,亦即失去了共同的規范和道德理想。社會也會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
捫心自問,推己及人,由人聯想到社會,張放濤深感由人組成的社會中的的確確存在著“克里斯瑪”現象。“圣人”是“才德全盡”之人,受人崇拜。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崇拜圣人、英雄的文化傳統。
沒有圣人的民族,不是偉大的民族。
沒有英雄的社會,是一個可悲的社會。
一定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華文化的復興,沒有圣人的感召、思想英雄的引導,也只能是一種空談。
仰望歷史天幕上的巨星,張放濤決定策劃并主持實施“中華圣人”課題研究。
這一重大課題,吸引了眾多歷史、哲學、文學等學科專家、學者的廣泛參與。張放濤與有關專家、學者苦戰三個春秋,終于完成了這一課題。一部四卷本題為《中華圣人》的鴻篇巨制出版了,整部書達310萬字。
這部鴻篇巨制,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古代圣人的生平、事跡、思想、學說、貢獻和影響,既有古今傳記、代表作,又有評論文章。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欣然為此書作序。他寫道:“《中華圣人》對于培養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學習和繼承古圣先賢創造的寶貴知識和智慧,對于發展先進文化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是一個難得的讀本。同時,古代圣人中,絕大部分都出自中原,對于宣傳河南、打造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全國著名學者、演講家李燕杰說:“這部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總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對人類、對社會大有好處。”
《中華圣人》激活了圣人的文化基因,讓圣人文化在當今社會煥發出了燦爛的光輝。
這就是張放濤。他以一顆熾熱的心激活中原文化池池春水,為打造中原文化名片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