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農業技術推廣的創新性思路。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問題;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2-0062-03
1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現狀
經過20多年的建設,我國已形成以政府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專群結合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據農業部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缺西藏)的最新統計,截止2003年底,農業部所屬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農機化、經營管理五大系統的縣鄉兩級機構15.1萬個(其中縣級推廣機構2.37萬個,鄉鎮農業“五站”12.76萬個),實有人數100.78萬人。其中,種植業縣鄉兩級推廣機構4.06萬個,實有人員34.40萬人;畜牧獸醫縣鄉兩級推廣機構4.30萬個,實有人員33.70萬人;水產縣鄉兩級推廣機構0.84萬個,實有人員3.99萬人;農機化系統縣鄉兩級推廣機構2.75萬個,實有人員12.80萬人;經營管理系統縣鄉兩級推廣機構3.15萬個,實有人員15.62萬人。全國還有40多萬個村設立了服務組織,有十幾萬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數百萬個科技示范戶(場),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地、縣、鄉、村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是國家農業推廣組織,由農業部到各級政府都有相應的組織機構,是按行政體系建立的,從農業部到各省、市、縣、鄉、村、村民小組分別建立了國家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鄉農業推廣站、村科技組和科技示范戶,最后把農業技術推廣到農戶中。
2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
2.1農業技術推廣體制落后,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
我國現行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逐漸形成的,主要采取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驅動模式,即農業科技成果由政府投資的農業科研部門進行研制,推廣部門進行推廣,國家通過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強制性地發動和組織農業基層單位實施,農民被動接受。在這種推廣體制下產生的推廣模式,在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整個社會經濟體制的轉變,傳統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弊端日益凸現,制約著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
當前由政府直接領導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行政性太強,市場導向性差,導致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成果轉化率低。我國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率只有30%-40%,轉化成果普及率僅為30%,而在英國、法國和德國,農業技術推廣率達50%-60%,而美國更是高達80%-85%。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為35%~40%,而發達國家已達到70%-80%,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左右。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轉化的前提條件,是因為存在潛在的市場需求。然而,由于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和固有觀念的制約,使得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院校的科研行為與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結果使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農民的科技需求得不到滿足。
2.2農業技術推廣投資渠道單一,資金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是國家進行投資,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研究與開發,農業企業、社會、農民無償或低償使用和受益。這就使得投資渠道單一,資金投入總量不足。根據中國科學院2002年12月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調查顯示,1996-2002年間,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經費總收入和政府撥款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僅分別為2.8%和2.7%,遠低于同期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17%和國內生產總值GDP8.1%的增長速度,也低于同期農業國內生產總值農業GDP 3.2%的年增長速度。該調查還發現,目前農業技術推廣單位的經費,大部分被用來發放人員工資,僅1/10的經費直接用于推廣活動。同時,大多數專業技術推廣站沒有技術推廣項目,在所調查的全部363個專業農技推廣站中,有農技推廣項目的縣級專業推廣站比例僅占30%,鄉級還不到14%。而且,非常有限的推廣經費常被地方政府截留。
2.3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人員不足,且素質不高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關鍵因素。但我國目前的情況是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少,且綜合素質低。與發達國家相比,發達國家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農業人口之比為1:100。而我國為1:200,平均1萬hm2地不足15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我國受過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農技推廣人員占農技推廣人員總數的比例為10.7%,而非專業農技推廣人員與沒有學歷人員總數則占農技推廣人員總數的44.5%。而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要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必須具有正規的高等教育學歷。
2.4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增加農業技術推廣難度
現階段我國農民的素質偏低,首先表現在受教育水平上,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9.04%,其中,文盲人數9.56%,小學文化程度人數34.4%。西部最貧困的甘肅、青海、寧夏、云南、貴州、西藏等六省區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學文化人數占33.74%。這說明我國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其次表現在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采納能力上。受歷史、體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多數農民仍然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方法從事生產,還有一部分農民觀念陳舊,思想保守,滿足于有吃有穿,生活過得去,不愿出力吃苦,更不敢冒風險,不能積極主動地采用新的農業技術。同時受文化素質的限制,農民缺乏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
3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創新思路
首先,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改革并不是要改變政府的主導作用,而是在不斷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制的改革。在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應該從直接變為間接,要更多地從宏觀上、戰略上指導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避免過多的行政干預和細節干涉。要不斷加大基礎性和公益性技術研究推廣的國家資助力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服務實體。鼓勵科研單位、科技人員、農技推廣人員按照效益農業發展需要,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并通過技術承包、入股、轉讓和合作興辦農業科技園區等形式加快成果轉化。
其次,要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總量嚴重不足已成為目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開展的主要障礙。從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市場現狀及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看,增加政府財政農技推廣投資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龐大,政府財政撥款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提留款用于農業推廣上的資金缺口較大,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嚴重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單單依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同時要通過從工商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贈等各種渠道籌集資金。
再次,要建立高素質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農業推廣體系的升級,社會對農業推廣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良好地運行,其關鍵在于農技推廣人員的實際工作和努力。因此要加強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特別是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應針對在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提高要求,開辦學歷提高教育班,對在職人員進行農業技術推廣碩士學位、本科和大專以上層次學歷教育。鼓勵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更新知識結構,通過廣播電視學校、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電視、互聯網遠程教育等,主動調整自己,提高推廣技能,使他們走出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的局限,掌握現代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方法和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最后,要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業技術吸納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和效果,主要取決于農民的素質,農民素質越高,對農業科技成果的吸取、消化和應用能力越強。提高農民素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該當作一項長期事業來做。因此在抓好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要堅持農村綜合教育改革,端正農村教育的辦學方向,轉變教育觀點,把主要為升學服務轉到主要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上來;把基礎教育與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勞動技能培養,為不能升入上一級學校的學生回家務農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識基礎。還應該大力發展成人教育事業,擴大農業中專、農業職業高中數量并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一支既熱愛農業又對農業科技知識有正確認識的新一代農業勞動者,為農業技術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3(4):57-62
2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外農業推廣——十二國經驗及啟示.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 劉國瑜,張永竹,章東林.我國當前農業推廣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南京農專學報.2001,17(3):69-73
4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建設與管理.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