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產生根源、發展過程和實踐案例,提出堅持生態主義思想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改善人與自然關系,創造健康、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環境的必要途徑。關鍵詞:景觀規劃設計;生態主義思想;生態規劃法;自然環境;實踐
中圖分類號:S-O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3—0061—03
1 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發展軌跡
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園林和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園林均將人文主義的表達發揮到了極致。景觀設計師力圖通過歐幾里德的幾何圖形、整形的樹雕、刺繡花壇來表達人的力量與權威,體現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優越感。但同時設計師又不可避免的流露出對自然的模擬與渴望。雖然當時景觀設計師的認識還不能達到關注生態環境的水平,但是人與自然環境與生俱來的緊密聯系使得他們在頭腦中無意識的萌發了模糊的與自然相親近的觀念。
18世紀的英國風景式園林真正的體現了設計師的生態主義觀念。威廉·肯特、布朗、雷普頓等風景園林師主張將園林景觀完全融入自然當中,即“越過圍墻看到整個大自然是一個大花園”。至此,新的自然觀取代了舊有的自然觀。
經驗主義的生態學觀點認為“自然是最好的園林設計師”。“觀察自然,模擬再現自然”的傳統為景觀設計奠定了應用生態學和美學的基礎,這也是西方根本觀念的轉變。基于此,生態學觀點產生的園林景觀是美國風景園林師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的中央公園、國家公園體系和林園大道。
20世紀初,“斯德哥爾摩學派”的景觀設計思想是美學原則、生態原則和社會理想的統一。“加里弗尼亞學派”的蓋瑞特·埃克博認為設計是從特定的基地條件而來,是為土地、植物、動物和人類解決各種問題,而不僅僅是為了人類本身。但是這些生態主義的設計思想還僅僅是建立于經驗主義的生態學觀點上。
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學派”的興起為20世紀的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科學量化的生態學工作方法。1964年,哈普林在對加州的海濱農莊住宅區的研究中,提出了在保護開放空間和自然景觀的同時,允許經過規劃的開發模式。1969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規劃設計和區域規劃系的伊恩·麥克哈格(Ian McHarg)教授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一書,在這本著作中,McHarg教授運用生態學的原理,研究大自然的特征,提出了創造人類生存環境的新的思想基礎和工作方法。他由土地本身的特性出發,將景觀設計擴展到了生態系統的領域,并將整個景觀作為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他提出的生態規劃的方法和理論將景觀規劃設計引向了一個更加科學的層次。
2 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產生根源與實踐
景觀設計師在長期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將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景觀的規劃設計當中,力求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其中,麥克哈格被認為是奧姆斯特德的繼承者,他和奧姆斯特德一樣尋求科學而不是技術來支持社會文化的進步。他雖不是提出生態主義觀點的第一人,但卻是第一個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城市和區域規劃當中的設計師。他的影響使更多的景觀設計師更加關注自然環境的生態問題,意識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價值。其生態主義設計理論和生態規劃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區域規劃、景觀設計及綠地建設領域,促進了人工景觀和自然景觀協調均衡的發展。
2.1 麥克哈格生態主義思想的產生根源
麥克哈格在人與自然極端對立的環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他的親身經歷和切身感受使他認識到陽光、大海、花園、山嶺、積雪和田野等美好的景觀元素與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息息相關,也促使了后期生態主義觀念在其頭腦中的形成。
麥克哈格的童年時期,從他家出發的兩條道路具有天壤之別:一條路伸向骯臟、邋遢、貧困,充斥著黑煙和塵垢,令人沮喪的格拉斯哥市(Glasgow);另一條則深入鄉村,到達美麗的克萊德灣,沿途遍布著壯美的牛、馬,茂密的黑檀樹林、草地和沼澤,跳躍的鮭魚令人興奮而歡愉。然而,當他以悠閑懷舊的心情重返故鄉時卻發現,原本森林覆蓋的丘陵被推平,歡唱的小溪被埋成了暗溝,濃密的山毛櫸林被砍光,長著蘭花的沼澤已難覓蹤跡,石板路被清一色的柏油路代替,云雀、狐貍等野生動物被家養寵物取代。格拉斯哥的污染粉碎了原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兒時的美麗歡愉情景不再,深切的痛楚籠罩在麥克哈格心頭。童年的經歷使他決心投身景觀規劃設計領域,之后的沉重打擊則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念。
殘酷的血戰和病痛的影響使麥克哈格時刻面臨著生死的考驗,封閉、陰暗、潮濕的空氣使麥克哈格身心俱疲,形如枯槁,內心痛苦而焦慮。是地中海迷人的風貌、波光淋漓的海灣、崖邊布置精巧的花園和迂回曲折的山路使他重新回歸了生命的平靜。麥克哈格深切的體會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瑞士春光明媚的草地、白雪皚皚的山峰,日觀云朵夜看星的美好時光,則更為深刻的觸發了麥克哈格對于人類生存環境的感悟,加深了他探究人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的信念。
2.2 麥克哈格的生態主義設計思想與生態規劃法
城市的紛亂喧囂使居住其中的人們內心煩悶不安,人們渴望從自然界中獲得安寧與健康。園林景觀是為了解決人與自然相互隔離而人工創造的第二自然。景觀設計師從自然中尋找規律和啟示,從自然中抽生機理,尋求安寧和靜謐,得到陶冶和激勵。
麥克哈格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并沒有偏頗的揚棄任何一方,也沒有回避其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最好體現,景觀設計師既不是園藝師,也不是莊園主的咨詢師,而是藝術家,目的在于表達藝術中自然的本質,并在此過程中使城市更加富有人情味。城市與鄉村相互依存、相互補充,兩者能同時提高人類生存的條件和意義。此外,麥克哈格還極具先見性的認識到日月星辰、江河湖海、森林草地與人類同樣是宇宙中的居住者,是人類生存的必要伙伴,也必將同我們共同創造未來。因此,他倡導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將景觀設計與自然結合起來。他在《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建立城市與區域規劃的生態學框架,認為生態規劃是在沒有任何有害的情況或多數無害條件下,對土地的某種可能用途進行的規劃。他通過案例研究,對生態規劃的工作程序、應用方法作了較全面的探討。他的生態規劃理論對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發展影響巨大,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規劃和生態建設的基本思路,被稱之為“麥克哈格生態規劃法”。
麥克哈格生態規劃方法的核心在于:根據區域自然環境特征與自然資源性能,對其進行生態適宜性分析,以確定土地利用方式與發展規劃,從而使自然的開發利用與人類活動、場地特征、自然過程協調一致。他的生態適宜性分析始終堅持兩個基本原則:生態系統可以承受人類活動帶來的壓力,但該承受力是有限度的。人類應與大自然結合,而不是與大自然為敵;某些生態環境對人類活動特別敏感,甚至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危。
2.3 麥克哈格的生態主義思想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表達與實踐
麥克哈格的生態設計思想在田納西河流域綠帶及美國一些高速公路綠帶的規劃建設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里士滿林園大路選線方案的研究中,麥克哈格提出公路的設計不僅僅是交通容量、設計速度、通行能力、路面結構、水平與垂直路線等因素的綜合,還應包括恢復被毀的景觀,創造新的公共價值,取得最大的公共和私人收益,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等方面的因素。因此,最好的路線應該是社會效益最大而環境損失最小的路線。他利用因子疊加的方法,根據自然、地理和社會各因素的分析綜合圖,改變了交通運輸委員會想要使里士滿林園大路橫穿社會價值最大但自然地理障礙集中的城市綠帶的決定,接受了社會費用最低,環境危害最小的路線方案。
3 結語
生態學是關于“家”的科學,而景觀規劃設計所建設改造的對象即為有機體與無機體、有生命物質與無生命物質共同的家園。孤立的以人或自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都是偏激的,人與自然都應得到尊重。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劇,氣候變遷、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也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20世紀70年代后,受環境保護主義和生態主義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景觀設計師在設計中遵循生態主義的原則。景觀設計與生態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生態主義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的文化[M].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5.
[2]Clark H F.The English Landscape Garden[M].London:Pleiades Books.1980:65.
[3]Clifford Derek.A History of Garden Design[M].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6:203.
[4]佚名.景觀設計大師勞倫斯·哈普林[M].林云龍,楊百樂,譯.臺北:尚林出版社,1999:85.
[5]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73—75
[6]麥克哈格I L.設計結合自然[M].芮經緯,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92:35—45,145—148.
[7]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6.
[8]王建國城市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2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