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4個不同基因型韭菜為試材,用營養液培養的方法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對4個品種的纖維素含量、vc含量、產量、根和地上部磷吸收率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供磷水平使韭菜791雪韭、甜脆791葉片中纖維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791雪韭和甜脆791兩個磷高效基因型在p1處理時Vc含量居首,而達到一定閾值(p2)時出現下降趨勢;在高磷、缺磷脅迫下,791雪韭、甜脆791比一代雜交、久星2號能吸收較多的磷,具有相對高的磷效率和產量,一代雜交次之,久星2號最差。
關鍵詞:韭菜;纖維素;磷吸收效率
中圖分類號:S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05—0017—04
磷是作物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據統計,我國缺磷土壤約占耕地面積的1/3-1/2。因此,土壤磷素不足是提高作物產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種類以及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在磷的吸收、轉運和利用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篩選培育磷高效基因型和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成為近年來科學家所關注的焦點和對磷素資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韭菜(AlIiumtubrroSullz Rottler)是我國北方的重要蔬菜之一,迄今,關于韭菜磷營養基因型間差異和磷素吸收、利用特性的生理機制還缺乏系統研究。為此,本研究試圖通過營養液培養的方法,分析不同供磷水平對韭菜纖維素、vc含量和地上部及根部的磷積累量的影響,旨在初步闡明韭菜品種高效吸收、利用磷素的生理機制,以期為韭菜的合理施肥及無土栽培研究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是從9種韭菜品種(一代雜交、久星1號、791雪韭、抗病大馬蓮、甜脆791、久星10號、四季苔韭王、久星2號、京滇雪韭)中篩選出的典型的磷低效、吸收高效和利用高效的4個不同磷效率品種:791雪韭、甜脆791、一代雜交、久星2號。
1.2 方法
試驗于2006年9月—2007年9月進行,設置3次重復。用10%的H20:溶液將精選的種子表面消毒10min,洗凈后撒到吸透水的海綿上發芽。為了不影響發芽率,給種子上鋪一層紗布以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育苗一個月后,每個品種選質量、長短相差不大的20顆韭菜苗移栽到水培設備中。采用的3個磷水平處理分別為:p0(缺磷)、pl=160μmol/L(中磷)和p2=320μmol/L(高磷),營養液起始pH5-6。
1.3 指標測定方法和數據分析
纖維素含量測定:硝酸一乙醇提取法;vc含量測定:2.6-二氯靛酚鈉溶液滴定法;含磷量的測定:釩鉬黃比色法;試驗數據統計分析:采用SAS9.0軟件和Exeell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磷處理對業菜纖維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1知,791雪韭和甜脆791葉片中纖維素含量均隨p源中磷含量比例的增大呈現明顯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在正常供磷處理下,791雪韭的纖維素含量比高磷和缺磷處理增加了41.21%,119.67%,甜脆791比高磷和缺磷處理增加26.35%,97.83%。而一代雜交和久星2號對磷濃度的變化不明顯,一代雜交在正常供磷條件下比高磷和缺磷處理增加了13.26%和29.98%;久星2號則只增加了15.57%和15.73%,表現出由于磷濃度脅迫抑制了韭菜生長,纖維素含量較低。

2.2 不同磷處理對韭菜Vc含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4種不同基因型韭菜的vc含量有較大差異(1.2~5.3 mg/kg)。其中,p1處理時791雪韭和甜脆791兩個磷高效基因型的vc含量居首位,分別為5.3mg/kg和4.9 mg/kg,其次是一代雜交品種為3.7mg/kg,久星2號品種為2.7mg/kg。791雪韭和甜脆791在缺磷、高磷處理下仍能保持相對高的Vc含量,可見它們有著相應的適應機理,而一代雜交、久星2號適應性較差。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韭菜vc含量隨磷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p1時各品種vc含量為最高,而達到一定閾值(p2)時,就出現下降趨勢,此結果纖維素。
2.3 不同磷處理對韭菜產量的影響
供試品種地上部鮮質量從po-p2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品種間差異較大,磷過量(p2)或缺磷(p0)處理均導致韭菜植株生長減緩,正常供磷(p1)處理的植株生長最快(表2)。其中,791雪韭和甜脆791正常供磷時的地上部鮮質量顯著高于高磷、缺磷處理,791雪韭正常供磷為高磷和低磷的11.92%和13.29%;甜脆791為11。21%和13.02%。與高磷條件相比,供試品種在缺磷條件下各產量表現較差。但在缺磷條件下,磷高效基因型791雪韭和甜脆791仍保持較高的產量。研究結果表明:韭菜在耐低磷特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基因型差異,4個品種相比,在低、高磷脅迫下,791雪韭、甜脆791則比一代雜交、久星2號具有相對高的磷效率和高的產量,表現更優秀。

2.4 不同磷處理對韭菜根和地上部磷吸收量的影響
由表2中可知,韭菜不同基因型之間存在著差異,即隨著磷濃度的增加,韭菜苗吸收磷的量呈增長趨勢。耐低磷基因型品種791雪韭和甜脆791,無論在正常供磷或高、缺磷環境下都能吸收較多的磷。在pO水平時,791雪韭和甜脆791的地上部吸磷量分別為一代雜交的2.14倍和2.77倍;791雪韭和甜脆791的根部吸磷量分別為一代雜交的1.68倍和2.33倍,在其他磷水平下差別更大。低磷敏感基因型一代雜交,對磷的吸收能力顯著低于791雪韭和甜脆791,且利用率也較低,但與磷敏基因型久星2號相比,在磷濃度p1時,還是表現出較強的吸磷能力。
3 結論與討論
(1)從表1可以看出,3種不同濃度的磷水平使不同基因型韭菜纖維素發生變化,而同一水平上不同基因型也表現各異。廖育林等研究表明,蔬菜的纖維素含量隨氮肥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劉偉等認為纖維素隨氮素施用量的增加而減少。然而本試驗的數據卻并不支持廖育林和劉偉的發現。結果顯示,缺磷和高磷都致使韭菜纖維素含量的降低,而正常供磷(p1)可增加韭菜纖維素的含量,提高蔬菜品質,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因此,為達到蔬菜高產優質、生態環境清潔健康的目標,生產上應根據品種特性合理施肥,而不應盲目加大磷肥的投入。在試驗條件下,施用p1磷濃度使得韭菜纖維素含量最高,且有利于韭菜的生長。但不同基因型韭菜對磷肥濃度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機制,這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楊文平等的研究表明,適量增施氮肥能提高蔬菜中Vc含量,但用量過高則會產生負效應;孫彭壽等研究發現,vc含量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趙鳳艷等研究發現,油菜、生菜、茼蒿中vc的含量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的結果與楊文平等人的結果基本吻合。即適量增施磷肥能提高韭菜中Vc含量,但用量達到一定閾值(p2)時,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Vc含量。本試驗還顯示,不同基因型間比較,磷高效基因型791雪韭和甜脆791在缺磷處理下仍能保持相對高的vc含量,可見791雪韭、甜脆791對低、高磷有著相應的適應機理,而一代雜交、久星2號適應性則差。
(3)對不同磷效率韭菜品種的磷吸收特性進行研究發現,不同磷效率品種的韭菜磷累積量表現有差異,以磷高效品種最高,中效品種次之,低效品種最低。磷高效品種791雪韭和甜脆791的吸磷能力強,運轉率和利用效率都高,能使該品種在缺磷條件下仍有較高的產量,最終表現出高的磷效率。而一代雜交吸磷能力強,運轉較差,利用效率極低,這就導致了它在低磷脅迫下產量一般,表現磷中效;而久星2號在4個供試品種中,盡管磷的利用效率較高,但吸收率和運轉率都最低,結果表現出磷低效,產量最低。這表明磷高效韭菜品種在缺磷條件下產量的高低,與該品種具有相對較強的磷素吸收能力有關。以韭菜品種791雪韭和甜脆791為例,它在磷素缺乏時具有較高的產量(7.71,5.53g/株),和正常供磷水平下的產量(8.73,6.25g/株)差異非常小,這說明低磷脅迫對該韭菜品種的產量并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認為該品種具有較強的耐低磷脅迫能力。磷高效韭菜品種具有較強的生理功能,是其在缺磷條件下產量相對明顯提高的重要條件。
(4)在相同供磷條件下,韭菜不同磷效率品種的根和地上部的磷吸收量存在著基因型差異。在高磷條件下,不同品種之間的植株磷素累積量變幅較大。在p0水平時,791雪韭和甜脆791的地上部吸磷量為一代雜交的2.14倍和2.77倍;791雪韭和甜脆791的根部吸磷量為一代雜交的1.68倍和2.33倍,在其它磷水平下差別更大。低磷敏感基因型一代雜交對磷的吸收能力顯著低于791雪韭和甜脆791,且利用率也較低,但與磷敏感基因型久星2號相比,在磷濃度p1時,還是表現出較強的吸磷能力。本試驗中磷高效基因型品種791雪韭、甜脆791磷素累積量較高,一代雜交、久星2號磷敏感型基因型品種磷素累積量較低。
參考文獻:
[1]魯如坤我國土壤N、P、K的基本情況[J],土壤學報,1989,26(3):280-286
[2]Hinsinger P,Bioavailabity of soil lmlorgaillC P in山e rhizosphereas affected by root—induced cheml’eal cha“ges:a review[J],Plant a11ds0,1,200l,237(2):173-195.
f3]Zaheer A,Maqsood A G,Riaz H Q,Gertotypic val2’atlOnS 0f phos—phorus utllization efficiency nf crops[J],J0umal 0f Plant Nutrition,2001,24(8):1149-1171.
[4]Raghothama K G,Karthikeyan A S,Phosphate acquisition[J]Plant and S0il,2005,274:37—49.
[5]方升佐,楊文忠,楊樹無性系基本密度和纖維素含量株內變異[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4,13(1):19-23.
[6]喬富廉,植物生理學實驗分析測定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0-91.
[7]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268—270.
[8]廖育林,榮湘民,化學氮肥用量對蔬菜產量、品質及氮肥利用率影響的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30(2):109-1 11.
[9]劉偉,徐坤,王惠林,等,氮素用量對菠菜生長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蔬菜,2007(1):21—23.
[10]楊文平,胡喜巧,氮肥對蔬菜vc和硝酸鹽含量影響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22):5924—5925.
[11]孫彭壽,李會合,戴亨林,氮磷鉀對葉菜類產量和品質的效應[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6):710—714.
[12】趙鳳艷,魏自民,陳翠玲,氮肥用量對蔬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1,7(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