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推廣優良品種,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氮肥后移、節水灌溉、科學用藥等高效、優質栽培技術,逐步形成為優質小麥生產強區。并建立了基地與加工企業相結合的一條龍產業化體系。
關鍵詞:優質小麥;栽培技術;產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6500(2008105—0033—03
周村區地處魯中山區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以平原為主,褐土、中壤土,年降水量600mm以上,光熱豐富,雨熱同季,排灌方便,為優質小麥生產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優質小麥,先后實施了《優質糧基地建設》、《五萬畝優質糧食豐產工程》、《整建制優質糧開發》等項目,并逐步建立了基地與加工企業相結合的產銷一條龍產業體系。2008年,優質小麥種植面積8340hm2,占總種植面積的90%,訂單生產率85%,形成了以濟南17為主的強筋小麥生產強區。經過十多年探索,筆者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同時總結出一套高效、優質栽培技術。
1 積極發展優質小麥。逐步形成產業化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我國對優質小麥生產、加工的重視,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社會效益,周村區農技人員開拓創新,上通科研院所、下達農民百姓,主動把科技與生產、生產與加工緊密聯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一條龍優質小麥產業體系。
1.1 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優質小麥生產
發展優質小麥產業化,技術是基礎,生產是關鍵。引進優良品種、先進技術,通過試驗、示范,選優淘劣、以點帶面,實現大面積種植是生產優質小麥的必經之路。1992—2007年周村區積極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聯系,先后成功引進、推廣種植了魯植79-1、煙農15、濟南17、濟麥19、淄麥12、萊農95059、萊州95021、濟麥21、濟麥22、山農15等十多個優質小麥品種,同時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氮肥后移、節水灌溉、科學用藥等栽培技術,為優質小麥生產提供了技術保障。
1.2 優價銷售,激發農民種植積極性
優質優價、保證收購是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通過采取農商聯合、市場+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引導種子公司、國有糧庫、糧食加工企業等單位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確保優質優價,實行訂單收購。2000年以前,周村區優質小麥主要作為種子出售于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及多家種子公司,價格比商品糧平均高2.0元/kg,2000年以后主要出售于國家糧食、面粉加工企業等單位,比普通小麥一般高0.1元/kg。
1.3 精細加工,加大優質小麥需求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包、餅干、糕點等食品的需求量日趨加大,優質小麥加工業也日益繁榮。面粉、食品加工企業聯合經營,增加了優質小麥的附加值,提高了需求量,也帶動了優質小麥產業化發展。周村區優質小麥加工企業以淄博雙歧面粉廠為主,2000年以來大量收購優質小麥,主要制成面包粉,提供給食品加工企業。
2 研究、應用優良栽培技術。提高小麥品質與產量
國家對優質專用小麥制定了嚴格的品質標準,只有良種、良法相配套,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專用小麥。我們經過多年試驗、研究,總結出一套“種、肥、水、藥”四字栽培技術。
2.1 種
選用優良品種,足墑、適期、適量、精細播種,是生產優質專用小麥的基礎。周村區適宜種植的強筋優質小麥品種有濟南17、濟麥20、淄麥12等,中筋小麥有濟麥19、濟麥21、濟麥22、山農15等。適宜播期10月1日-10日,大穗型品種基本苗195萬-270萬/hm2,中穗型基本苗120萬-180萬/hm2,播深3~5cm,深耕細耙,足墑下種。
2.2 肥
在測土配方施肥基礎上,加大有機肥使用量,采用秸稈還田、氮肥重心后移、后期葉面追肥等技術,對提高小麥品質和產量都有積極的作用。
2.2.1 測土配方施肥通過取土樣測定養分含量,對土壤養分做出診斷,按照作物所需營養進行科學使用配方肥。2006年經多點測定,全區播前耕層養分平均含量為:有機質1.79%、堿解氮90.1mg/kg、速效磷32.3mg/kg、速效鉀124.5mg/kg。提出7500kg/hm2產量水平施肥建議:腐熟有機肥30-45m3/hm2、氮180~225kg/hm2、磷105-150 kg/hm2、鉀75~105kg/hm2、鋅15-22.5kg/hm2,鉀、鋅肥最好用硫酸鉀、硫酸鋅,全部有機肥、磷、鉀、鋅肥和50%氮肥作底肥。
2.2.2 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分為直接還田和間接還田,間接還田是通過高溫積肥發酵或牲畜過腹還田,直接還田是利用機械將玉米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直接還田應配合深耕、造墑、補施尿素等措施,一般耕前撒施尿素150-190kg/hm2。
2.2.3 氮肥后移能提高小麥籽粒產量,改善小麥品質,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氮肥損失。氮肥后移栽培技術包括氮肥底施與追施比例的后移、氮肥追施時期的后移。在小麥拔節期追施留下的50%氮肥,折合尿素180-200kg/hm2,先用耬追于行間,次日澆水。
2.2.4 葉面追肥后期葉面追肥可防早衰、提高粒質量。開花、灌漿期葉面噴施0.3%磷酸二氫鉀或天達2116植物細胞膜穩態劑、光合微肥等。
2.3 水
合理澆水是高產優質的重要措施,周村區自2006年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因苗制宜,適當減少返青、起身水,杜絕麥黃水,挑旗水與灌漿水合為開花灌漿水,全生育期一般共澆水4次,即跟種水、越冬水、拔節水、開花或灌漿初期水。
2.3.1 跟種水在足墑下種基礎上,由于播種后通常氣溫較高、降水較少,播種后當日或次日澆跟種水,并適時劃鋤,利于一播全苗。
2.3.2 越冬水立冬一小雪(11月底—12月初)澆冬水,若冬前氣溫偏高、群體偏大,應適期晚澆,起到冬水春用的作用,及時劃鋤,破除板結。
2.3.3 拔節水返青、起身期不追肥、不澆水,及早劃鋤,拔節期追肥、澆水,能提高產量、改善品質。
2.3.4 開花或灌漿初期水開花水能增加穗粒數,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利用,若開花期墑情好,可推遲至灌漿初期澆水,避免麥黃水,否則,降低小麥品質和產量。
2.4 藥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科學用藥,是防治病蟲草害的關鍵,也是豐產、優質的保障。加強預測預報、注重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禁止高毒農藥使用,是生產優質小麥的必要條件。周村區小麥病害主要有:紋枯病、白粉病、葉銹病等;蟲害主要有:金針蟲、蠐螬、小麥紅蜘蛛、麥蚜、麥葉蜂等;草害主要有:播娘蒿、薺菜、野燕麥等。
2.4.1 病害防治選用抗(耐)病蟲品種。濟南17較抗紋枯病、赤霉病,濟麥20高抗葉銹病,淄麥12較抗條、葉銹病,濟麥19抗白粉病,濟麥21中抗至高抗條銹病,濟麥22中抗白粉病。科學播種,合理施肥、澆水、中耕等,培育健壯植株,提高抗逆能力。用種子量0.03%的立克秀或種子量0.02%的粉銹寧、禾果利拌種,防治紋枯病、銹病。拔節初期用5%井崗霉素水劑1500-2250mL/hm2,兌水750kg噴麥莖基部防治紋枯病;穗期,白粉病普遍率10%、銹病普遍率5%時,用20%粉銹寧乳油750-1125mL/hm2,兌水750kg葉面噴霧防白粉病、銹病。
2.4.2 蟲害防治播前防治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用50%辛硫磷乳油按1:50-100:1000的藥、水、種比例拌種。(1)地下害蟲:冬前或返青期,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1500倍液順壟澆灌;(2)小麥紅蜘蛛:單行蟲量達600頭/m時,秋苗期或返青、拔節期,用0.9%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40%氧樂果乳油375-450mL/hm2,兌水750kg葉面噴霧;(3)麥蚜:田間益害比達1:80-100或蚜繭蜂寄生率達30%以上時,可不施藥;當百株蚜量500頭時,秋苗期或穗期,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90-150g/hm2或10%11比蟲啉可濕性粉劑150~225g/hm2,兌水750kg葉面噴霧;(4)麥葉蜂:蟲量達30頭/m2時,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675mL/hm2,兌水750kg或3%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葉面噴霧。
2.4.3 草害防治冬前或返青期化學除草,省工、省時、省力,除草效果好。以薺菜、播娘蘺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用75%杜邦巨星干燥懸浮劑15-22.5g/hm2或10%麥佬可濕性粉劑300-450g,hm2,兌水750kg噴霧;以野燕麥為主的麥田,用10%精驃乳油900-1050mL/hm2或3%世瑪乳油375-450mL/hm2,兌水750kg噴霧。
2.4.4 化控防倒返青一起身期,葉面噴施20%甲多微乳劑(壯豐安)450-600mL/hm2或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50-600g/hm2,兌水450kg葉面噴霧,可控制旺長,防止后期倒伏。
參考文獻:
[1]周波優質強筋小麥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1):36—38.
[2]于振文,鞏慶平,山東省冬小麥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9—40.
[3]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現代小麥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