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統手工藝,因為生產方式原始、效率低下、工作強度大或是原材料匱乏、適用性差等原因在現代生活中漸漸消亡。然而這些傳統手工藝在漫長歷史的演變中,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一個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遺傳基因。正是出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需要,我國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對于一些企業,則在對其生產工藝的歷史回顧中發現了可以賦予商品更多內涵的文化價值。“全聚德”上市首日股價即翻兩番,正是一個老字號百年文化在資本市場創造的神話。而另一家上市公司“東阿阿膠”,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價值回歸”的計劃。
2007年的最后兩周對東阿阿膠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從12月22日冬至日開始,為期9天的“首屆中國東阿阿膠文化節”把外界的目光都拉到了這個僻靜的小縣城。小縣城里名聲在外的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以一種傳統的姿態,詮釋著文化在商品中的價值。
技術時代的勝出
秦玉峰是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冬至當天,他穿上傳統的黃色對襟衣服,親自從古阿井里打上一桶水,拉開了恢復古法制膠的序幕。
熟悉東阿阿膠歷史的人一定知道,東阿阿膠之所以能在業界站穩龍頭老大的腳跟,和它建國后的第一代技術型領導人劉維志分不開。劉維志和他同樣搞技術的夫人章安,近30年致力于技術改進,將阿膠工藝、質量和產量都提高到一個高度,將東阿阿膠發展為阿膠年產量占全國75%、出口占全國90%以上的中藥領軍企業。劉維志退休的2006年,公司銷售回款達到8.3億多元。
應該說,東阿阿膠在同業中的首度勝出,很大程度上正是技術的勝出。
然而一年以后,他的接班人秦玉峰卻要恢復全手工操作的制膠工藝。
12月22日,塵封已久的古阿井被東阿縣委書記張旋宇打開。當晚子夜時分,秦玉峰作為東阿阿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唯一代表性傳承人,用木桶從古阿井中取水,并啟動了點火儀式,古方煉制阿膠正式啟動。從當天起,老煉膠工親自帶徒,按照嚴格規定選取純種烏頭驢驢皮,編號登記,利用古阿井水,52道工序手工煉制中斷了上百年的九朝阿膠。

這只是一個開始。歷時9天的阿膠文化節上,阿膠滋補養生文化、阿膠保健文化、阿膠美容文化、阿膠膳食文化等一系列節慶活動——呈現,12月30日閉幕當天舉行了“九朝貢膠”封印大典,文化節期間完成的極品“九朝貢膠”一部分珍藏于中國阿膠博物館,一部分用于重大社會公益活動捐贈,一部分上市競價發售。此后,東阿阿膠投入巨資的阿膠仿古生產線即將運行,與國內4所中醫藥大學聯合進行的中醫藥人才培養和阿膠歷史文化研究也順利展開。
回歸為什么
劉維志的退休,標志著東阿阿膠一個時代的結束。2006年5月,秦玉峰從劉維志手里接過帥印之日起,就背負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沉甸甸的期望。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東阿阿膠固然保持了良好的市場地位,但是以補血為主訴求點的戰略與產品定位,以及消費群體的相對老化,卻是個嚴峻問題。更加不幸的是,阿膠的主要原料——驢皮供應日趨收緊,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導致東阿阿膠的價格隨之上漲。在華潤入主東阿阿膠、東阿阿膠完成管理層變更后,秦玉峰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才能使東阿阿膠獲得持續增長的動力和能力。
秦玉峰提出了價值回歸。所謂回歸,是源于價值低估。秦玉峰認為,這不僅僅是阿膠面臨的問題,而是中醫藥普遍的窘境,一些中藥往往只有一兩項功能為公眾所熟悉,更多的傳統功能卻鮮為人知,亟待開發。以阿膠為例,傳統上人參、鹿茸與阿膠并列為滋補領域內的頂尖產品,但事實上,號稱“中藥瑰寶”的阿膠的市場價格表現和價值開發,遠遠低于人參、鹿茸等同類產品。
就阿膠而言,價值回歸的落腳點:一是,阿膠在歷史上從來不是簡單的補血之物,也不是只有女性服用,而是歷代精英群體的上等滋補品;二是,阿膠在歷史上被很多女性當作美容滋補之品,比如楊貴妃,《全唐詩·宮詞補遺·肖行澡》寫道:“鉛華洗盡依豐盈,雨落荷葉珠難停。暗服阿膠不肯道,卻說生來為君容。”第三,是阿膠的補血功能,李時珍評價其為圣藥,是所有補血產品中最高之品。
顯然,東阿阿膠在此之前只有補血功能的訴求。價值回歸,就要回歸到以滋補為主體,以補血與美容為兩翼上來。
怎么完成回歸?
在秦玉峰看來,價值回歸的原材料基礎,是一切回歸的根本保障。為解決驢皮資源日漸萎縮的問題,近幾年來,東阿阿膠與新疆、遼寧、內蒙、甘肅、河南、山東、云南等地的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商品驢產業基地,試圖打通商品驢產業化通道,從而化解上游資源瓶頸,確保未來發展需要。到今天的收獲之一,就是東阿阿膠已經控制了國內90%的驢皮資源,獲得絕對控制權。
價值回歸的第二步,就是重新恢復阿膠的歷史地位,主定位為滋補,而阿膠要建立完整的產品系列,推出極品阿膠。
價值回歸的第三步,就是價值傳播。對秦玉峰和東阿阿膠來說,關于阿膠的真實價值與歷史地位,不是教育消費者的問題,而是喚醒消費者的歷史記憶。喚醒民族集體記憶,重新復興中國養生文化,是他夢寐以求的真正目標。
2006年底,東阿阿膠以傳統中醫藥項目入圍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秦玉峰則被認定為該項目唯一代表性傳承人。秦玉峰已有30多年的阿膠從業史,在煉膠、切膠、晾膠等關鍵工序干過多年,不僅精通阿膠傳統生產工藝的各個環節,還參與了阿膠生產的歷次設備革新和技術改造以及一系列繼承和開發阿膠文化的活動。
僅僅掌握一門技藝當然不成其為傳承人,一門技藝僅僅停留在被保護的范圍之內,也不能產生文化附加值。經過一年的準備,秦玉峰開始履行“傳”的職責。
這一年,東阿阿膠組織多方專家完成古方生產線設計方案和選址。該條生產線建在東阿縣城東部郊外,建成投產后,除用金鍋銀鏟的古典生產方式生產少量極品阿膠外,還供游人觀賞。
超越手工
1871年,清同治四年,一位四品欽差大臣星夜兼程,于冬至日來到山東東阿,監制九天貢膠,九天后他帶著50公斤阿膠回京復命。在未來的一年內,這50公斤阿膠將滋潤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的五臟六腑。
2007年冬至,這一幅壯觀景象在東阿縣得到重現。而那種盛況,只是阿膠3000年發展史中的一個片段,類似的場景早在唐太宗時代就已經開始。所以秦玉峰沒有沿用“九天貢膠”的名稱,而干脆命名為“九朝貢膠”。他試圖恢復的,是唐宋以來代代相傳的“歲煮阿膠以貢天府”的頂級品質。
“九天貢膠”,顧名思義需要制作9天,這個過程包括殺驢、取皮、取水到最后成膠的全過程:清末醫學家曹炳章在《增訂偽藥條辯》中說,“用桑木柴,煉三晝夜,去渣濾清,再用金鍋銀鏟,加參、歸、桔、桂、甘草等藥汁,熬制成膠。其色光潔,氣清香,味甘咸”。秦玉峰帶領老膠工和他們的徒弟進行的工序,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殺驢、取皮、熬膠、掛旗、打磨、包裝等場景,至于其中的訣竅,已被列入國家保密工藝。
這樣的過程無疑是漫長的,產量也極低。當年劉維志夫婦嘔心瀝血革新技術,是不是至此被全盤否定?當然不是。秦玉峰執掌帥印一年多來,有了國內外首創DNA指紋圖紋鑒別阿膠原料與成品新技術;現代化全自動中藥制劑生產線加速建設;桃花姬、壯健口服液、龜鹿二仙口服液等現代中藥保健品在日本面世;指紋圖紋質量標準用于中藥全過程控制;與韓國廠商進行研發與市場的深度合作;公司中藥產品通過了加拿大的GMP認證等……諸多跡象表明秦玉峰在號準時代脈搏和企業自身優勢后,舉的是傳統經典與現代兩著重棋。在傳統這一翼,秦玉峰很清楚價值回歸落腳點是“價值”,傳統古方,就是其實現的途徑。或者正如一些人所說,這就是一場“秀”,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來挖掘阿膠乃至中醫養生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作秀”不是貶義詞。相反,以恢復傳統古方為主的“阿膠價值回歸工程”,實際上也是東阿阿膠進行中藥現代化的獨特創新。秦玉峰認為,這種創新思路的中心,就是對傳統經典中成藥產品,不僅要進行后續的現代科技研發和現代工藝改造,更重要的是進行更深層的價值挖掘。這與白云山和黃最近開發出板藍根抗內毒素、復方丹參片防老年癡呆癥等適應癥,有異曲同工之妙。
惟其如此,東阿阿膠價值回歸的提出與實施引起投資者高度關注也就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