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是非常傳統的老手藝,今天恐怕只有一些農村地區過年時才會想起它。而三個四川女子,卻把這種“土得掉渣”的東西做成了時尚現代的生活用品。三彩畫坊以傳統價值為里,市場意識為表,通過創新與包裝發掘出傳統文化的魅力,既贏得了市場又傳播了民間藝術。
小城新風景
走在綿竹的街頭,除了撲面而來的酒香,更多的是那一幅幅移動的年畫帶給你的驚艷。傳統的年畫不是出現在春節氛圍里的家門上,而是隨著年輕人的青春身影一年四季洋溢在大街小巷,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而開創這道風景的卻是三姐妹。如今,由賈紅兵、賈君、賈萍三姐妹創辦的三彩畫坊也已成為小城綿竹新的風景。這間不到100平方米的店鋪,木匾青瓦,紅門明窗,一張喜慶的門神年畫貼在畫坊的外墻上,既是裝飾也是廣告。大門兩邊,沿窗一排繡架,幾個繡工正聚精會神地穿針引線,動作熟練而精細。墻上掛滿了年畫作品,店內除了傳統的年畫卷軸、大件的條屏,還有時尚的年畫服飾、提包、小擺件等,可謂琳瑯滿目。

“年畫以前給人的感覺只是春節貼門神和對聯,人們沒想到年畫還可以用其他形式其他載體表現,我們把年畫畫在T恤衫和牛仔褲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上,比如休閑傘、布藝靠墊、桌布等,顧客都非常喜歡,特別是年輕人,覺得既時尚又有個性。”在三彩畫坊里,賈紅兵一口溫軟的四川話,語速很快,透著爽朗與自信。
開業短短3年。三彩畫坊的年銷售額已近100萬元。讓人難以想象,又覺得好奇:做年畫生意還這么賺錢?
其實在2004年以前,賈家三姐妹都還做著自己的工作。她們只是在業余時間做年畫的小生意,以年畫的掛歷和手繪賀卡為主。結果生意不錯,而且政府正在大力推廣綿竹年畫,從小就喜歡家鄉傳統年畫的賈家三姐妹決定把年畫當作事業來做。她們堅信憑借自己的能力以及政府的春風,在賺錢的同時可以把綿竹年畫發揚光大。
2004年4月,賈紅兵、賈君、賈萍辭去了工作,正式創辦了三彩畫坊。三姐妹根據各自所長進行了分工:老大賈紅兵負責總的經營和市場業務、老二賈君自幼學得畫年畫的好手藝,所以負責產品開發和設計、老三賈萍則負責日常管理,而且聘請了綿竹年畫博物館的三位專家當顧問。
傳統更時尚
2005年,一列成都開往北京的列車上。整個車廂的乘客紛紛把目光停留在三個漂亮姑娘的身上。靚麗的氣息是源于她們別致的打扮。看似簡單的T恤衫牛仔褲,卻因為傳統的年畫圖案畫在上面而成點睛之筆,顯得獨具特色,靈動生輝。黑色的T恤衫,點綴著一幅鮮艷的半身仕女圖;藍色的牛仔褲上,門神的形象莊重而飄逸。
“乘客都很喜歡,問我們是哪里買的?當他們得知是我們自己做的,都對我們豎起了大拇指……”賈紅兵說:“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還有一次,我們市政府辦公室主任出差時,把年畫休閑傘打在上海街頭,結果也引來很多行人的關注。”
傳統工藝品與現代消費需求的結合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只有很少人會去實踐。在三彩畫坊之前,綿竹還沒有人做過創新年畫的事情。就連年畫博物館也僅僅是因循傳統,致力于傳統綿竹年畫的保護與繼續。雖然沒讀過經濟學,但賈紅兵三姐妹卻用凱恩斯的著名理論“看不見的手”來指引自己的發展。她們敏銳地意識到,要做好年畫事業,年畫就要進入市場,進入市場就要適應市場的需求,讓消費者喜歡,這樣才能生存發展。哪些東西呢?就是生活用品,年畫產品就必須融入生活。
賈家三姐妹從市場的反饋中看到了年畫產業更為廣闊的前景,她們不斷完善三彩畫坊的年畫產品,把那些代表性的臉譜、娃娃等年畫圖案巧妙嫁接到了T恤衫、牛仔褲上,相繼開發出年畫服飾、錢包、挎包、掛件、沙發靠背等生活用品。經過開店第一年的試探,創新年畫產品大受消費者的歡迎,三彩畫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也迅速占領了這塊市場蛋糕。

新產品的開發給三彩畫坊帶來了甜頭,其實也跟政府的支持分不開。三彩畫坊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臺,在各種旅游及工藝品展會上去推廣自己的產品,特別是每年春節期間的四川年畫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年畫是綿竹的一絕。“聞酒香而來,走進年畫中去,到綿竹過中國年”是綿竹人爭相傳揚的口號。三彩畫坊作為年畫新興產業的領頭羊更是在年畫節中嶄露頭角,各級領導和外地的游客都會去參觀、購買。隨著綿竹年畫漸漸回春,這家集微型博物館、家庭小作坊和時尚精品店的畫坊也聲名鵲起,訂單不斷。
除了抓住城市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契機,三彩畫坊更是主動出擊。每當開發出新產品,賈家三姐妹都會主動上門去政府機關單位、各大企業和老客戶那里推薦三彩畫坊的產品,及時把產品信息傳遞到主要的客戶群,建立良好而固定的客戶關系。所以,現在三彩畫坊的客戶主要以團購為主,大都由政府機關、大企業等老客戶買單。因為三彩畫坊的年畫產品不但實用,而且因其獨特濃郁的地方特色,也是工藝精美的收藏品,成為單位和個人饋贈的代表禮品。“就連四川省長也專門定做三彩畫坊產品作為饋贈日本來訪友人的特別禮物。”說到這,賈紅兵有些自豪。
像唐三彩那樣燦爛
在籌備開店期間,賈家三姐妹也去了其他幾個年畫之鄉考察,結果她們發現,這些著名的年畫跟綿竹年畫有著明顯的差異。最突出的一點就是那些年畫產品都很傳統,沒有創新的生活用品,而且在工藝上連繡也沒有,主要是畫,基本都是手工套版,只有手部和臉部是手繪的。而綿竹年畫有一個優勢是除了線條是木板套,其他都是手工的,它的藝術成分還要高一點。因此,她們認為綿竹年畫的市場應該更廣更好。
創新之路并不平坦。把傳統年畫畫在衣服上是首要的嘗試。但一開始就碰到了困難,因為有些畫要掉色。賈家三姐妹嘗試了很多種方式都不得要領。最后她們只得到成都請教專家教授,專家們針對她們的問題找到了適合的材質和原料。回去再試,果然就解決了這一難題。三彩畫坊采用環保的紡織原料,做出來的年畫服裝對身體無害,用洗衣機洗也不會掉色。
“一路走來其實還是很艱辛。”賈紅兵說:“我們在經營中也遭遇過挫折。”2004年的一場白蟻天災,讓裝修不到一年的三彩畫坊被迫搬遷;而2005年在一本畫冊的開發中也遇到過失敗,這些都讓三彩畫坊損失不小。但路走對了,即使有風雨也依然會見彩虹。到2007年,三彩畫坊就做到了綿竹年畫第一字號。
盡管銷售額年年翻番,可三彩畫坊的固定技師只有4人,其中畫師2人,繡師2人。賈紅兵介紹說,其實遠遠不止,零散的繡工和畫工加起來有50多人。原因是三彩畫坊依據手工制作的產品特點采取了靈活的生產方式。畫坊的4位師傅負責教授技藝,工人們拿回家制作,然后按質量回收。
“以前我們還有淡季,每年的上半年春節一過生意要淡一些。現在我們每年都會在上半年開發一些新產品,然后生產。已經沒有淡季了,產品都供不應求。”三彩畫坊的年畫產品目前已開發出30多個品種,包括卷軸、布藝服飾、彩繡、禮品、掛歷賀卡等幾大類別,一般產品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而利用自身優勢走高端精品路線也是三彩畫坊的一個市場策略。刺繡產品采用了定制的方式,價格從上千元到幾十萬元。200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就在三彩畫坊定做了一架名為《九寨熊貓》的雙面繡屏風放在大廳里。
面對紅火的生意,賈家三姐妹也在思考如何更好的發展。2008年,她們將要嘗試走連鎖加盟的道路,打造“三彩”年畫品牌。正如當初取名“三彩”,既象征三姐妹,三種顏色,更重要的是希望綿竹年畫做得像唐三彩那樣聞名海內外,就跟畫坊內那張賈家三姐妹合照上的笑容一樣燦爛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