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隨機邊界分析法(即SFA),采用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銀行并購樣本,實證分析并購行為對促進銀行成本效率和利潤效率的改善情況。研究結果表明:亞洲新興市場間的銀行并購行為顯著改善了并購方銀行的利潤效率,但與國內銀行并購相比跨國并購的改善程度較為遜色;同時,多數股權并購與少數股權并購在促進并購方銀行效率方面并無明顯區別。
關鍵詞:亞洲新興市場經濟體;銀行并購;隨機邊界分析法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全球銀行并購浪潮,出現了大量關于銀行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成果。早期研究大都運用事件分析法,即將注意力集中于考察銀行并購前后的超額收益,如Houston和Ryn-gaert(1994)對美國的銀行并購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目標銀行平均超額收益率為14.14%,而收購銀行股東獲得的是2.3%的平均超額收益率;Ottone和Murgia(2000)以歐洲銀行并購數據為樣本,發現交易公告期間,無論是收購銀行還是目標銀行的股票市場價值都會有一個正向的顯著的提高。但這種方法的可靠性存在爭議。首先,事實證明超額收益對事件窗的選擇非常敏感,不同公告期限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研究結果。其次,股票價格的變動反映了并購雙方股票持有者對市場的一種預期,但這種預期能在多大程度上衡量銀行并購的市場價值還要受制于股票市場本身的有效程度。因此,近期的相關研究多采用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對銀行并購前后的效率進行比較研究,如Berger和Humphrey(1991)運用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發現,銀行的成本效率、規模經濟并未因并購行為而有明顯改善;相反,De Young(1997)運用“厚前沿成本函數”(thick—frontier cost function)衡量成本效率發現,在他的348個樣本中有58%的并購交易產生了成本節約;Akhavein等(1997)和Berger(1998)使用利潤效率函數,運用動態分析方法發現,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銀行并購收益更多來自于利潤效率(profit efficiency)而非成本效率;Vander Ven-net(2002)對1990~2001年62起發生在歐盟、瑞士以及挪威的倍受關注的跨國銀行并購進行了研究,發現利潤效率得到了局部的有限提高,但成本效率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提高,這種結果與跨國銀行并購中存在的各種效率壁壘有直接關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